【摘要】:在進行古詩詞的鑒賞中,情景關系是必須要考慮在內的,也是當前在詩歌理論中相當重要的內容。在我國的古典詩詞創作中,作者都會將追求情景交融作為最高境界之一,對于一個優秀的作品來說,其中蘊含的情景關系也不僅僅局限于一種,其中包括了觸景生情、借景抒情等。本文主要結合典型的詩詞示例,對古詩詞鑒賞中的情境關系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幫助相關研究者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情景關系
在古典詩詞創作中,作者都是非常重視意境的體現,這也是當前在這些古典文學中我們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所謂的已經,就是作者通過將自身所蘊含的主觀情感如意志、志向、抱負或者悲傷等情感與客觀的環境相結合,從而有效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這種高藝術境界的表現手法能夠為整個作品增添色彩。在優秀的古詩詞作品中,需要具備良好的意境,這也能夠更好地將當時的社會生活體現出來,從而將整個詩詞的內容體現的更加飽滿有內涵,言近旨遠。在創作古詩詞的過程中,作者需要對其中所蘊含的“情”與“景”仔細推敲,讓景作為詩詞中情感的表達媒介,而情作為詩詞的主要內涵,二者有效交融,就能夠將整個作品中美妙的意境表現出來。當前所研究古詩詞作品中,情境關系主要包含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以及情景交融,下面結合典型的詩詞來對其進行闡述。
一、借景抒情
所謂的借景抒情就是作者緣情寫景,在整個作品中所蘊含的景都是根據作者的情感所變化的,因此情境關系就有了一個先后的順序,情在景先,如果作者的情感是悲傷的,那么整個景也是悲傷的,如果作者的情感是快樂的,那么整個景也是歡快的。作者通過借景抒情,能夠將自身所觀察到的景色與自身的情感像襯托,這樣就能夠讓后者更具有表現力,將作者情感充分體現出來。比如王昌齡的作品《從軍行》中: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在上述前三句中,能夠發現詩人是將自身的情感蘊含于樂聲中的,聽不完的邊愁,因此就結合自身所見之景來寄托自身的情感,在軍中飲酒之后,就將邊塞蒼茫的月色以及長城景象描繪出來,蒼老的長城延綿不斷,而此時的月色照在長城上,就更能將這種悲涼的氛圍體現出來,將作者所要表現的無限悲傷而壯闊的感情傳遞給讀者,我們也能夠從中體會出鄉愁,悲怨,雄心。再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在天寶十三年冬創作的,作為一首送別詩,主要就是在大雪紛飛的環境中,將自身的情感借助大雪而抒發,“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人能夠感覺其中冰冷刺骨的寒意,也能從寒意中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能夠讓讀者想象出雪地上那一排排的馬蹄印,作者一直送人直到不見蹤影內心所蘊含的情感。
二、觸景生情
顧名思義,觸景生情就是先有景,再有情,作者的情感是根據景色的變化而變化的,景乃詩之媒。作者在創作詩詞的過程中,往往內心都是十分平靜的,內心只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波動,從而激發出特定的情感,也就是觸景生情。杜甫詩作《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詩是非常著名的觸景生情之作,通過詩中所描述也能夠更好地將作者內心的情感抒發出來。作者登上高處,望見周圍一片凄涼恢廓的蕭瑟之景,內心難免會產生一絲悲涼的情感,再看那飛鳥不定,落木蕭蕭,這種蒼涼的景色再結合自身常年在外漂泊,以及自身的孤寂的內心,怎么能不產生種種悲傷的滋味?這中情感也更有力地影響著讀者的內心。
三、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也是作者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借助景色來抒發情感。在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作《錢塘湖春行》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描繪的就是早春的景色,當時的花兒并沒有爭相開放、爭奇斗艷,而是含苞待放,有的甚至連苞都沒有,一個“亂”字,將整個詩的意境都提高了。春草并沒有長得非常茂盛,而剛剛沒過馬蹄,作者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感性體驗,并且將自身的主觀情感寄托于景色之中,就能夠調動讀者的情感,讓讀者也能體會到西湖春行中的美景。春色一直都是能夠體現出活力、飽滿、有精神的景色,而作者在創作詩詞中,精準地煉字,通過“亂”、“淺”等,能夠將早春狀態下小花小草欣欣向榮的景色生動體現出來,早春所蘊含出的活力也無法遮掩。作者在馬背上游覽錢塘湖,盡情享受早春下的美景,置身其中,美不勝收的景色給讀者帶來無限的回味,似乎讀者在讀完詩后也能體會到這種春意盎然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四、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擬人的表現手法,將情感賦予在景上,也就是物變成了人,能夠有更多的情感,作者所要表現的種種情感都沒有通過自身體現,而是體現在景色上。景色也能夠“悲傷”,也能夠“快樂”等。通過借助景色的情感,能夠更有效的渲染自身的情感,這種表現手法更具有感染力。在李白的《勞勞亭》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春風本來是無情的,作者卻將自身的情感賦予景色,讓其和人一樣,具有傷感離別之情,能夠將物比作自身。這樣的示例還有很多,再如晏殊《蝶戀花》,以及歐陽修的《蝶戀花》等等。
五、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就是作者將情感與景色交織起來,二者相互激發,有效融合,分不清是情蘊含于景色之中,還是景色激發出來的情感。二者實現統一的狀態,給人一種格外的情感體驗。在詩經《蒹葭》中,通過詩中不同的意象,如水、霜、露珠等創造出一種特殊的已經,而作者內心的情感是與整個美好的意境相互交融的,始終的水就代表著美好的女性,而通過整個詩作就能夠將其中所蘊含的一種距離感、朦朧感更好地體現給讀者。作者通過將秋日特有的景色與詩中人物所蘊含的惆悵的情感相互交融,從而將整個詩作的氛圍升華,為讀者營造出更加獨特的意境,將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完美地展現出來,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人的情感與秋色的特點有效融合,似乎為讀者營造出了一幅朦朧的水彩畫。
在我國古代的詩詞創作中,情景關系是作者所追求的主要關系,有效的將情感與景色進行交融,也能夠為整個詩作營造出更加深遠的意境,提高其藝術價值。優秀的作品往往都是情境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將更加美妙的意境傳達給讀者,從而讓讀者體會蘊含于景色之中的意義深遠的情感。在進行詩詞鑒賞中,我們需要明確情與景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刻含義。
參考文獻:
[1]孫禎嬌.文學鑒賞中的景情關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13).
[2]程永生.把握好情景關系是詩歌教學的關鍵[J].學教育(下),2008(03).
[3]陸秀芬.論古典詩歌情景交融的闡釋模式及其詩學理論的發展軌跡[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0(03).
[4]周蒙琴.重視語文情境教學,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淺談在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情境教學[J].科技資訊,008(12).
作者簡介:喬偉(1995.10—),男,單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南京校區),研究方向:古詩詞對比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