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小學生,他們的閱讀能力普遍都比較低,特別是農村學生閱讀能力更差,五、六年級的學生有的甚至連句子都讀不通順,怎么去理解課文內容?怎么去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怎么知道作者的寫作目的呢?為什么會存在這種現象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學生應該掌握的字沒有掌握。教師對學生閱讀興趣和培養不到位。課內外閱讀太少,閱讀形式單一。家長對孩子的閱讀不夠重視。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在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育。對于孩子來講,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閱讀要從低年級抓起,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很重要。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將可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可獲得各種知識,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提高文化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提高對閱讀的興趣呢?
(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推薦讀物
閱讀的內容要層次化。低年級學生具有天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識字少等問題。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喚起學生的注意,從他們感興趣的彩圖、童話故事等拼音讀物入手。
(二)閱讀形式要多樣化
1.讀一讀,講一講
講故事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之一,經常開展“故事會”活動,給學生提供講故事的機會,為了激勵學生,每次評出“故事大王”。通過講故事,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2.讀一讀,比一比
朗讀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所以要經常開展朗讀比賽,比一比,誰讀得最棒。當然要按照朗讀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朗讀,要做到“五不一要”,既不加字,不減字,不重讀,不唱多,不讀錯字,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語感。
3.閱讀方法要具體化
我們應當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發展,多種思維,閱讀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要把自學局限于讀讀、背背、抄抄,要讓學生自己從多種角度去學習,只有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自主地去閱讀。
二、加強學生的識字能力
認字是閱讀的基礎,字構成詞語,詞語構成句子,句子構成段落,最后段落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自己字、詞都不會認,怎么談得上閱讀課文呢?所以我們要加強字詞的識記,特別是低年級教學,更要注意對字詞句的掌握,為閱讀奠定基礎,使知識不斷的循序漸進。
三、加強課內課外閱讀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也是寫作的基礎。古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有一個學生,他從小就喜歡閱讀課外書,他的爸爸媽媽經常給她買課外書,經常從學校借閱課外書,每次拿到課外書,他總是愛不釋手,陶醉在書的海洋里,他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老師經常拿他的作文當范文,在班上學習。他講起故事來也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得很精彩,同時們都很喜歡聽他講故事。那么怎么加強課內課外的閱讀呢?
(一)加強課內閱讀
在語文課堂上,很多教師幾乎對學生進行滿堂灌,學生幾乎沒有時間閱讀,應讓學生多讀,教師少講,閱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朗讀,默讀,齊讀,自由讀,比賽讀等。在規定的時間內,比一比誰讀的最快,最正確,并給予獎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代講,讓孩子們在閱讀中獲取知識,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的興趣,既訓練了學生的閱讀,又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可謂是一舉兩得。
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內閱讀,并耐心指導學生閱讀,引導學生與書交朋友,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二)加強課外閱讀
課內閱讀是有限的,還需要補充大量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對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人格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激發閱讀興趣
孩子們最喜歡的是故事,兒童的課外閱讀,從他們最感興趣的故事入手,從聽故事,讀故事,說故事開始逐步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另外,教師要有目的的推薦一些書給學生。如,語文課學了《守株待兔》、《掩耳盜鈴》后,就推薦《寓言故事》。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就推薦《安徒生童話》。學了《小攝影師》后,推薦《名人故事》……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迫不及待地想要閱讀這些書,他們就會在閱讀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的文化藝術所在。只有培養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2.指導閱讀方法
新課標提倡擴展學生課外閱讀面,對各個年級課外閱讀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外閱讀提出了一個保底量要求:一到二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三到四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五到六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那么怎樣加強小學生課外閱讀呢?由此可見,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為了提高閱讀質量,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掌握較好的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三到”“三法”“三結合”。即“心到”“口到”“眼到”。閱讀時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集中注意力,提高讀書效果。“三法”就是讓學生在不同的閱讀需要時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更好地提高閱讀實效。主要有選擇法、瀏覽法、精讀法。三結合就是將語文教學中的聽、說、寫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3.開展閱讀活動
為了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經常開展閱讀活動,如開故事會,知識競賽的,速讀競賽,交流心得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閱讀的興趣,收獲閱讀的成功。
四、家長應重視孩子的閱讀
在農村,有些家長認為,課外閱讀要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影響學習。但實踐證明,閱讀不但不影響學習成績,而且還會促進學生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如:我們班的一位同學,當初各科成績都比較差,在家訪的過程中,我沒有少談關于閱讀課外書的事。起初家長有些不理解,后來通過一些解釋說明,其父母從我的話中悟出了道理,于是積極為他的孩子購買課外讀物。他家離村公所不遠,現在村公所里的書籍也很多。他經常去借閱,該孩子對課外讀物的閱讀,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她從課外書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是課堂上沒有的,是家長不懂的。由于孩子的努力,各科成績都得到了提高。“書中自有黃金屋”,今天孩子有這個成績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與他所讀課外書分不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加強學生的課內外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取知識,汲取營養,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不斷提高自己。
作者簡介:陳朝鳳(1970.11.09—),籍貫:四川省敘永縣,工作單位: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分水鎮興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