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表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那么高中的語文課程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越來越多的高中老師對于高中語文課程該教什么都不能明確。我們應該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來確定高中語文課程應該教什么,從而達到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程;學生;思維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人們不斷開拓新思路、新思維,探索新問題,中學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的轉(zhuǎn)變過程中,高中語文課程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就更顯得重要。在平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要求學生積累一定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還應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提高。本文通過四個方面,探究高中語文課程中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往往因?qū)W生基礎水平和高考而較少思考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問題。這樣的教學不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真正需要的東西。如果教師平時能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真正的學有所得。
一、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性質(zhì)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性質(zhì)中也表明:“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由此可見,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對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受到家庭父母離婚、學校同學歧視等不良因素影響,導致他們的性格內(nèi)向孤僻,不太善于表達自己。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有些學生喜歡把自己與外界封閉起來。作為人類交流和溝通的橋梁,語言天生就是需要表達出來的,那么語文課程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要讓學生知道,腦子里有想法就要表達出來,不善于表達的人也無法在現(xiàn)代社會獲得較大成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設計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樂于去跟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習詩歌時,可以讓學生多起來朗誦;在學習戲劇時,可以讓學生起來扮演角色表演;在學習小說時,可以讓學生概括小說的發(fā)展過程。通過以上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多開口,從而達到了鍛煉的目的。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是緊密聯(lián)系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種有效提高方式同時也訓練學生大腦和語言的協(xié)調(diào)能力。要令語言聽起來優(yōu)美動聽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入豐富的情感,在訓練中不斷梳理學生說話時的邏輯性、詞匯運用的準確性以及言語表達的生動性,令學生在適合的地點和環(huán)境能夠從容的表達自己的思想。那么學生在表達之前會先在腦子里進行思考和梳理,他在思考的這過個程就是對自己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心理成分,主要推動學生發(fā)揮求知并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識,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就會產(chǎn)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該學科學習是否有興趣,將直接影響著思維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自始自終注意學生的情緒和反應,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育就是母語教育,口語與書面語的教育”。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規(guī)程當中應該注意從語言教育這一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1]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因為語文課要求學生形象思維極強,所以教師在講課時,應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使學生興趣盎然,非讀不可,在整個課堂的教學中,隨時注意學生的情緒、反應,及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節(jié)奏,或穿插一兩句幽默感的語句,使學生興趣濃厚,思維始終積極活躍,每當講解一個新問題、一個新概念時,首先應給學生提供掌握這些知識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誘發(fā)學生細致觀察、深入分析,以抓住知識的本質(zhì)屬性。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要帶領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體味語言的意義。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語文課的功能是促進思維、傳承文化、提高審美。而文化的傳承不是一味的遵從古代的東西而沒有實質(zhì)的內(nèi)容,我們要從古代文化中領略到人文思想,進而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及審美能力。
三、提高學生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能力
現(xiàn)在文化的融合是一種發(fā)展趨勢,那么我們對于外來文化秉承的態(tài)度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現(xiàn)在網(wǎng)絡發(fā)達,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多種多樣。有些學生會因為某些國際問題而對一些國家產(chǎn)生偏見,不愿意去接收該國家的任何東西,包括文化。那么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就應該跟學生進行溝通。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有值得吸取的部分,我們應該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去對待。
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跟學生講清楚哪些是傳承詞,哪些是新詞,哪些是外來詞。一個國家的文化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處事思維和審美觀,提高學生對外來文化的接收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那么文化與文化的碰撞也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四、加強學生對文本蘊含性意義的理解
我們有些時候也會思考,現(xiàn)代語文教學是要給學生灌輸一種傳統(tǒng)思想觀念?語文課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單單就讓學生理解文本?古代的作家在寫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會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打上了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有些還是政治活動的附屬品。所以語文教師在講解一些古代文章時應當給學生講清楚文本里的一些蘊含性意義。
現(xiàn)在,現(xiàn)代詞大家潛意識里都會知道它的蘊含性意義。例如:土豪,指有錢人。蘊含性意義指的是那種沒文化有錢的暴發(fā)戶。所以在講解文本的時候,不要為了講解而講解。要讓學生真正的明白這篇課文的文本意義、人文思想、蘊含性意義。例如:在《長恨歌》里面,皇字表面指皇上。蘊含性意義指有錢,有地位的男性。加強學生對文本蘊含性意義的理解后,學生在閱讀時不會只看到文本的表面。而是會深入理解,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結(jié)語
語文新課程標準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設計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突出新的教學觀、教材觀和學生觀。語文教學的設計者必須以幫助每個學生有效學習為己任,通過連貫的、真實有意義的任務,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發(fā)動他們從思維到語言的最大可能的參與和投入,使之真正成為語言學習的主體,并發(fā)展成為同時具有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人。
注釋:
[1]孔繁凱.談高中語文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科學,2009.No21
參考文獻:
[1]吳戌皎.通過語言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基礎英語教育,2011年4月
[2]孔繁凱.談高中語文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科學,2009.No21
[3]李森.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J]教育探討,2015年11月
[4]謝欣宜.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學生文本細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5]李博.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與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