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在最初聽到美妙的樂曲時對音樂屬性的最直接的反應或是“歡快”或是“狂熱”或是“悲傷”“抒情”化。這便稱為音樂感覺。
當音響和節奏通過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組合被傳送到欣賞者的耳朵里被想象、理解,便充滿了音樂的情感。人們對音樂的需要不同在選擇中也有很大差異,不同的音樂需要音樂欲望、音樂興趣及音樂信念決定著人們對音樂現象的態度和方向。
音樂意識的能動性
人們對音樂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選擇性,人們首先會選擇符合自己情緒以及社會生活意義的音樂對象,比如在戰爭時期人們往往會選擇號召性強、有力量、積極向上的音樂,而在和平年代人們則會選擇安靜優美的音樂。
音樂意識的能動性也表現在音樂家創作中。由于每個音樂家都有自己的音樂目的和自己的音樂意識,所以他們創作時也會為此計劃,使自己的音樂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任何音樂活動都是有動機、目的,計劃的!
作曲家在創作歌曲時都有自己的動機和初衷。每個人的音樂意識不同對音樂現實的能動反應也就不同,正確的音樂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按照客觀音樂規律來創造新額音樂,從而達到預想的音樂活動的目的,相反,錯誤的反映客觀音樂現實及其規律性的音樂意識則會把人們的音樂活動引導錯誤方向。
音樂與情緒互相作用
情緒是人與動物豆具有的反應,簡單概括為“喜好、悲、懼”等。而音樂可以引發人類情緒反應,在霍杰斯《音樂心理的手冊》中的第二版展示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內容主要的論題包括:一.從音樂客體的角度研究,二.是從聽覺主角的角度研究,三是從音樂對特定情緒的影響研究。
音樂可以使人將積極的情緒釋放。如戀愛中的人就會喜歡聽甜蜜,溫暖的歌曲,從而使自己的身心愉悅,使得自己保持積極情緒,其次,音樂可以使消極性情緒減弱,我們常會聽到有音樂治療師,而其中的原理就是運用音樂來幫助病人改變消極情緒然而并不是輕松美妙的音樂讓病人從痛苦的情緒得到釋放和緩沖,而是使用大量的抑郁。悲傷。痛苦充滿憤怒矛盾的情感的音樂來刺激病人,讓他盡量把消極情緒發泄出來,當消極情緒一定程度時,內心深處的積極力量就會涌現出來。其次,積極的音樂可以給人力量。勇氣,增強人們的意志力,以貝多芬的交響曲為例,很多人都會被他的激情所震撼,即使是那些對音樂了解不是很深的人也能在他氣勢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機勃勃的力量,氣勢宏偉的氣概。
音樂欣賞心理
與其他藝術一樣,音樂中也存在不同形態的美,有陽剛之美,例如貝多芬交響曲等,有歡快,優雅之美,也有婉約,寧靜之美等。
音樂中的陽剛之美往往表現為上行為主的級進行式或著大跳,音色渾厚寬廣,節奏有利,速度快,和弦結束在不協和到協和的和聲中。這些手法使音樂氣勢磅礴,讓聽者的心中激情被誘發、強化。一往無前的信心和勇氣在欣賞者的體內不斷增長,在欣賞這類作品時會從很高的審美情感中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使命,強化自己的信念。
音樂中的溫婉之美多表現在婉轉流暢的旋律,節奏緩慢音色淡雅,干凈。這些手法創造出來安靜和諧的意境,使欣賞者內心的柔情被觸動,往往使欣賞者的溫柔善良,對一切生靈所懷的愛心在音樂中得到體現。
悲劇美在音樂中的表現力也是多樣的。例如,肖邦練習曲中的“革命”八度的跳躍加上不和諧和弦表現出緊張憤怒的情緒,像鼓舞戰士前赴后繼的決心和勇氣這種悲劇美中充滿了崇高美,給人力量。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則以下行的旋律表現出悲傷的嘆息,生命之火逐漸熄滅,絕望的呻吟,這種悲痛中飽含了人類命運的深切同情,催人淚下,使欣賞者在這悲傷的情緒中心靈得以凈化,與黑暗作斗爭,增強了對人類文明前景的信念。
音樂欣賞心理分析
音樂欣賞心理結構首先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有理性認識的滲入,然后在感性與理性的整合中達到感情的升華,達到對音樂美的體驗和感悟。就完善的音樂欣賞心理結構而言,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通常根據音樂的不同類型、特點、功能以及不同的場地,心理結構各成分由低到高或單獨的或綜合的起作用。這一心理結構的較高層次必須建立在較低層次的基礎之上,但較低層次的心理功能卻可以單獨起作用。比如某些背景音樂、廣告音樂,或者一些娛樂性很強的音樂,都是以感官享受為主的音樂,他們可以僅停留在音響感知及其情緒反應層面。但對于藝術性,思想性較高的藝術作品,則需要把心理結構各要素全面調動起來,才能達到最好的聽賞效果。
低層次的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中層以及高層的能力則需要豐富的閱歷,經驗以及修養才能獲得。僅停留在低層次的聽賞者往往日常音樂生活貧乏單調缺少必要的音樂基礎教育。所以,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往往是那些刺激感官強烈的音樂。可見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都能影響音樂欣賞的質量。
作者簡介:崔可欣(1994.1-),女,陜西寶雞,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 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