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文化以及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
落實到小學德育工作中,就要求教育者善于開發文化資源,培養少年兒童的文化自信,塑造少年兒童健全的人格。
一、文化資源開發
文化是國家的根基,是民族的靈魂;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傳承。要讓少年兒童樹立文化自信,就要讓他們了解、認同、融入、發揚我國的特色文化。開發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文化認同是民族組成的首要條件。要培養少年兒童的文化自信,首先就要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培養少年兒童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是文化自信產生的重要土壤。
中華民族有著長達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上至夏商周,下到共和國,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包含著無數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粹,但同時也包括大量封建主義的糟粕。
要開發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就要辯證地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就要去蕪存菁,汲取優秀文化精髓,唾棄封建主義渣滓。這要求教育者在開發文化資源的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觀點予以區分。以儒家文化為例,其“仁”的觀點在封建剝削社會中無疑是先進的,對保護底層人民有一定的作用,是具有歷史進步特征的思想。但到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必須看到它同時也具有顯著的階級性和人治特征,這與我們現在倡導的平等、法治的價值觀是相悖的。因此,在開發傳統文化資源時,我們應當把好“進口”關,精挑細選,去蕪存菁。
開發社會主義文化資源
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熔鑄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融合了先進的外來文化。社會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比較,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融合了新文化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新時代階段最為先進、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科學性、民主性、群眾性、創造性等特點,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載體,是少年兒童文化自信的主要養料。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始,我黨就一直引領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在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再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社會主義文化一直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社會主義文
要培養少年兒童的文化自信,可以從多個角度、多種策略入手。針對培養文化自信作用最為重要的三種文化載體,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
感受身邊文化帶來的自信
培養少年兒童的文化自信,化已經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先進性成為了少年兒童日常學習的榜樣。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時,紅軍戰士艱苦卓絕、為了讓人民翻身做主人而甘愿犧牲的偉大精神便能感染廣大學生,使其產生對革命傳統、艱苦奮斗精神的認同與自豪,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開發本土地域文化資源
本土地域文化資源是地方特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本土地域文化是培養少年兒童文化自信的必要條件,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養分。煌煌中華,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又高度統一在中華文化的體系之中。如五嶺之南就產生的嶺南文化,天府之地就產生了巴蜀文化……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我國地域文化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至今可以分為十六個地域文化區。善于利用和
二、文化自信培養
要從身邊文化做起。從對家鄉文化、對地域文化再到對祖國文化的認同與自豪,逐步產生基礎堅實的文化自信。
首先要讓他們感受身邊的文化。文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歷史名人的影響、民族風俗與習俗、流傳的故事傳說……甚至細到一個地名,一株老樹,一口枯井……都有可能從中發掘出鄉土文化精粹。發掘本土地域文化,能讓少年兒童從日常生活之中體會到祖國文化的魅力,體味到文化自信的力量,從而養成對家鄉、對祖國的文化自信。
要開發本土地域文化資源,可以從地方特有的文化活動開始。通過了解、學習本土文化名人,了解本土歷史文化,了解本土風俗,加深少年兒童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促進他們對家鄉文化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和自信的發展。如某地的“飄色”文化,便是通過“飄色”這一活動反映當地歷史文化,宣傳本土英雄人物和歷史故事,能有效地提升少年兒童對家鄉文化的認同與自信。
教育者要保持對身邊文化資源的敏感,通過對鄉土文化資源的考察,發掘出適合少年兒童體驗的文化形式,組織開展文化體驗活動,通過考察鄉土建筑、了解文化名人、考察民族風俗、制作傳統小食、參與習俗活動、研究文藝產品等等不同的形式來了解、體驗、感受、認同鄉土文化,把對家鄉的熱愛深深刻入生命。
其次是要讓他們系統地了解本土文化,以及本土文化與祖國文化的關系。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雖各具特色,卻有機統一在中華文化之中。讓少年兒童系統地了解當地的地域文化,就要讓他們了解本土文化產生的源頭,包含的內涵,表現的形式,精髓的所在……從而追根溯源地融入到中華文化的大家庭之中,體現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魅力。
通過感受身邊的文化,最后將對鄉土文化的熱愛發展為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從身邊生活中的感受文化開始,到學習祖國文化后確立文化自信,這一過程是符合少年兒童認知特點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種方式。
體會先進文化帶來的自信
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現階段最為先進的文化。要讓少年兒童樹立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就要樹立少年兒童對祖國文化的信心,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并為之自豪。
社會主義文化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但更多地反映了革命歷史時期和新中國建設、騰飛時期的先進文化,是祖國文化的先進代表。要讓少年兒童通過學習先烈故事、革命歷史,通過體驗活動來感受舊中國的苦難和革命者的艱苦奮斗過程,來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和偉大之處。要讓艱苦奮斗,自強不屈,敢于斗爭,勇于犧牲社會主義革命精神和自力更新,艱苦創業,勇于改革,實事求是的建設者精神融入少年兒童的血脈之中,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研究傳統文化帶來的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少年兒童通過體驗身邊的地域文化,學習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自然會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極大的興趣。通過研究傳統文化,能讓孩子們通過辯證地認知中華傳統文化,樹立對祖國文化的自信。
要研究傳統文化,就要讓孩子們掌握先進的認知工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學習社會主義文化這個過程,認識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能辯證地看待中華傳統文化.。
通過對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研究,能在學生心中植下祖國文化的強大烙印。通過對諸子百家的了解,能讓孩子們明白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通過對人民英雄的懷念,能讓孩子們明白中華文化的偉大與強大;通過對歷史王朝的探查,能讓孩子明白中華文化的發展與趨勢;通過對文學藝術的感受,能讓孩子欣賞中華文化的精美與華麗;通過對科學技術的考察,能讓孩子驚嘆中華文化的高超與卓絕……
通過開展各類研究,能讓孩子們以觀察者的角度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再通過生活中的體驗、學習,以參與者的角度去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
在小學德育工作中,通過不同的策略來開發各種類型的文化,可以有效地培養少年兒童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