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稅延型養老保險正式啟動試點;5月7日,《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指引》(銀保監發〔2018〕20號)正式發布。
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啟動
十年磨一劍,稅延型養老保險于5月1日起正式啟動試點。試點范圍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不同于普通的商業養老保險,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可以享受政府稅延優惠,即投保人在稅前列支保費,在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稅款。
試點政策內容規定:1.個人扣除限額,即放入商業養老保險賬戶的資金,按照當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辦法確定。企業主扣除限額按照不超過當年應稅收入的6%和1.2萬元孰低辦法確定。2.賬戶資金收益暫不征稅。3.個人領取商業養老金征稅。對個人達到規定條件時領取的商業養老金收入,其中25%的部分予以免稅,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稅款計入“其他所得”項目。
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實施后,能為老百姓節省多少錢?以上海試點普通職工為例,假如每月扣除“五險一金”后工資報酬為1.5萬元,累進稅率25%,則應繳個稅為1870元,月繳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保費900元,需繳納1645元個稅,不考慮增值的情況下,退休后這900元需繳納的個稅為900×75%×10%=67.5元,共繳納個稅1712.5元,每月節稅157.5元,一年節稅1890元,假設45周歲開始繳納,到60歲開始領取養老金,一共可節稅28350元。如果再扣除通脹因素,稅收負擔就更輕了。
稅延型養老險性價比高于市場同類產品
5月7日,《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明確,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稅延型養老保險產品應當以“收益穩健、長期鎖定、終身領取、精算平衡”為原則,提供A、B、C等三類產品供不同投資風險偏好的消費者選擇。
按照積累期養老資金收益類型的不同,稅延型養老保險產品包括收益確定型、收益保底型、收益浮動型三類四款產品。一是收益確定型產品(A類),指在積累期提供確定收益率(年復利)的產品;二是收益保底型產品(B類),指在積累期提供保底收益率(年復利),同時可根據投資情況提供額外收益的產品,可細分為每月結算收益的產品(B1款)和每季度結算收益的產品(B2款);三是收益浮動型產品(C類),指在積累期按照實際投資情況結算收益的產品。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制定這些原則主要是考慮到養老保險的管理包括繳費參保階段、投資積累階段及養老金領取階段,覆蓋參保人自繳費參保之日起的整個生命周期,長達幾十年,不是一個簡單的短期投資行為,其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資金投資風險和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后的長壽風險。因此,稅延型養老保險產品設計要充分體現保險風險保障功能和長期資金管理優勢,既要幫助參保人有效抵御工作期間養老金積累階段的投資風險,在確保養老資金本金安全的基礎上取得長期穩健的投資收益,又要幫助參保人有效應對長壽風險,實現退休后養老金的終身領取或長期領取,確保活到老領到老,避免養老金早早領完、提前用盡、晚年陷入困境的情況發生。
為了鼓勵市場良性競爭,提高參保人對養老資金配置的靈活性,稅延型養老保險產品給予了參保人產品選擇權和產品轉換權。參保人選擇購買了一家保險公司的稅延養老保險產品后,在開始領取養老年金前,可進行產品轉換,不僅可以在同一保險公司的不同類型產品間轉換,還可以轉到其他保險公司的稅延養老保險產品。
激活商業養老保險市場
目前,我國養老金體系包括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企業養老保險和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
當下,以第一支柱為主的基本養老保障體系覆蓋率較低,可持續壓力巨大。從“基本”兩個字,已經說明了它的性質,就是這個養老金只是滿足“基本”生活開支。
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只對少部分人適用,也就是如果你的企業福利好,有建立企業年金,那么你就多了一層保障,但對絕大部分人來說,“企業年金”只是一個聽說過但是沒有辦法享受的名詞。
第三支柱就是商業養老保險了,本質上是要自己出錢的。在英美等發達國家,養老金保險在人身險保費中占比超過35%,而我國2016年養老年金保險占比僅為4.4%。巨大的市場缺口,為商業養老保險特別是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從國際經驗來看,商業運作和稅延模式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能夠有效解決第三支柱發展難題,加快補充社會養老保險資金,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
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可降低個人的稅務負擔,鼓勵個人參與商業養老保險。推動和發展我國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有望極大改善第三支柱的發展狀態。根據《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調查顯示,將近八成的調查對象表示愿意參加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中高收入群體參與意愿較高。民生證券分析師周曉萍指出,假設政策在全國范圍全面展開,個人工資收入稅前列支1000元用于繳納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個稅繳納人數為3000萬人。在樂觀、中性、悲觀情景下,參與人數為60%、50%、40%,每年帶來的新增保費規模有望達到2160億元、1800億元和14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