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過后,隨著采購需求增加,現貨價格開始企穩,白糖期貨止跌反彈。但因市場缺乏新的利多題材,白糖期貨反彈的力度較弱。從長周期看,市場情緒悲觀,拋儲政策懸而未決,原糖繼續破位下行,將會長時間制約糖價的運行空間,熊市格局尚未發生扭轉。
2017~2018年榨季行情回顧
2017年第四季度至2018年4月,白糖價格整體處于下跌態勢,其中,2017年12月之前糖價處于反彈態勢,進入2017年12月,則處于下跌態勢;2017年12月之前的反彈主要是因市場預期1月交割量較少,或有擠倉行為,另外,廣西推遲開榨,對市場情緒有較大帶動,價格出現較大反彈。但隨著榨季的進行,新糖上市加速,在增產預期下,在進入2017年12月,出現下跌,此后跌幅加大。價格方面來看,白糖現貨價格從榨季初的每噸6600元左右,下跌到目前的每噸5600元左右,跌幅在每噸1000元左右;鄭糖主力12月反彈最高點在每噸6600元左右,目前下跌到每噸5400元左右,下跌幅度達每噸1200元。
國內白糖維持弱勢
筆者認為,從周期上來看,白糖價格進入熊市中段。一方面,國內白糖目前已進入增產周期,且全球供需過剩情況短期難以緩解;但受國家提高進口關稅及進口許可管理制度影響,食糖進口能夠有效管理。另外,鄭糖從最高點開始,下跌幅度較大,繼續向下或受食糖生產成本支撐,且目前將進入夏季消費旺季,所以筆者認為,第二季度鄭糖多震蕩偏弱,但下方空間或有限。不過,大的趨勢仍是偏弱態勢。
2018年第二季度,對鄭糖主要利空方面為:一、走私隱憂長期存在,外盤疲弱,內外價差較大。二、淀粉糖替代,淀粉糖替代力度目前已經減弱,增量替代仍存在。三、食糖產量繼續增加。四、國家拋儲,食糖價格上漲或引發國家繼續拋儲。對鄭糖形成支撐的因素有:一、價格目前已接近廣西食糖生產成本,短期或有成本支撐;二、第二季度進入夏季消費,且后期主要是去庫存,對食糖價格形成一定支撐。
國際原糖價格維持弱勢
國際糖市在2017~2018年榨季整體表現為過剩,國際糖價從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下跌,跌幅超過一半;國內糖價受政策影響,明顯強于外盤。2017~2018年榨季,印度、泰國、巴西、歐盟及中國均出現增產;根據KSM的數據顯示,2015~2016年榨季全球的食糖缺口為682萬噸,2016~2017年榨季的缺口為185萬噸, 2017~2018年榨季,全球食糖預計過剩356萬噸,且過剩狀況將繼續加劇,KSM預計,2018~2019年榨季全球食糖預計過剩744萬噸。目前,巴西產量基本確定,進入2018~2019年榨季,產量預期有所下降,但縱觀其他主產區,食糖產量均出現不同程度增加,尤其印度、泰國食糖產量增幅較大,且食糖產量均創新高,全球食糖過剩態勢將加劇,后期原糖或維持弱勢,難有大幅上漲趨勢。
中國食糖產量進入增產周期
2015~2016年榨季,中國食糖產量大幅下降,總產量為870萬噸;2016~2017年榨季,大部分產區面積增加,2016~2017年榨季,中國食糖產量為928萬噸左右,正式進入增產周期。2017~2018年榨季,預計中國食糖產量將增加到1060萬噸左右。
在經過連續三年下調甘蔗價格之后,2015~2016年榨季廣西上調甘蔗價格至440元/噸, 2016~2017年榨季廣西甘蔗收購價格提高到480元/噸左右,后期,廣西實行了提前聯動機制,甘蔗收購價格提高到500元/噸,2017~2018年榨季廣西維持500元/噸收購價,筆者預計,食糖不含稅成本預計在每噸5300~5700元左右。
進口管控和行業自律政策延續
對于進口方面,目前有兩個政策作用于食糖行業:第一個是在2014年11月1日,進口關稅配額外食糖納入自動進口許可管理,配額外進口得到有效的管理;第二個是在2016年9月底,商務部對進口食糖采取保障措施關稅,自2017年5月22日起,對進口食糖產品實施保障措施,保障措施采取對關稅配額外進口食糖征收保障措施關稅的方式,實施期限為3年,自2017年5月22日至2020年5月21日,實施期間措施逐步放寬。2017年5月22日至2018年5月21日,保障措施關稅稅率為45%;2018年5月22日至2019年5月21日,保障措施關稅稅率為40%;2019年5月22日至2020年5月21日,保障措施關稅稅率為35%。保障措施關稅稅額=海關完稅價格×保障措施關稅稅率。進口環節增值稅以海關審定的完稅價格加上關稅和保障措施關稅作為計稅價格從價計征。
貿易保障措施實施以來,食糖進口量大幅下降,對維護中國食糖行業起到重大作用。
目前,食糖進口管控和行業自律政策延續,配額外進口關稅大幅上調。如果后期食糖價格下跌,進口許可管理這部分配額或有所變化,將影響到食糖進口,從而影響糖價。最近,中美貿易摩擦不斷,據媒體報道,巴西也向中國提出增加食糖進口的訴求,但被中國拒絕,后期需要繼續關注政策面的變化。
替代品方面,主要為淀粉糖對食糖的替代,從2010年開始,中國淀粉糖行業快速發展,尤其是果葡糖漿,增速較快,主要因食糖價格大幅走高,企業為降低食糖原料成本,開始使用果葡糖漿作為甜味劑,經過幾年的發展,淀粉糖對食糖的替代增速有所放緩,但仍有一定增量,尤其目前玉米價格低,淀粉糖生產成本較低,淀粉糖與食糖價差巨大,部分企業仍會考慮用淀粉糖替代食糖,對食糖形成替代。
食糖消費量或維持低迷態勢
2016~2017年榨季,筆者預計國內食糖消費量為:產量928萬噸+轉結60萬噸+進口進入市場200萬噸+走私200萬噸+拋儲82萬噸-轉結60萬噸=1410萬噸,低于2015~2016年榨季1450萬噸的消費量;對于2017~2018年榨季的食糖消費,筆者認為,目前食糖價格仍處于高位,受高糖價影響,2017~2018年榨季消費量或維持這一水平。從目前的產銷數據來看,消費仍不樂觀,中糖協數據顯示:2017~2018年制糖期截至2018年3月底,本制糖期全國已累計產糖953.54萬噸,全國累計銷售食糖393.8萬噸,累計銷糖率41.3%,糖廠庫存處于近幾年高位,這也反映了食糖消費較為低迷的現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國食糖產量進入增產周期,大周期下,食糖價格仍將偏弱運行;但目前跌幅已經較大,繼續下跌或有成本支撐,且后期是去庫存階段,食糖庫存會逐漸下降,糖價能否大幅下跌,或需考慮宏觀環境,故我們對第二季度食糖價格的看法為震蕩偏弱,但下方空間或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