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則天下安,郡縣不治則天下必亂。”自古以來,基層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四個平臺”到“一網打盡”,杭州的基層治理打撈的是民心,也檢驗政府為民服務的溫度和決心。
探索:破解難題新體系
在基層工作的李秋有個困惑藏在心里很久了。一方面,村里發生一些大小事件或問題,都要通過村委層層上報,才能聯系到相關部門前來處理。當她想極力為村民爭取辦事便利時,這就像個“攔路虎”。另一方面,人手少、事情多與責任重的擔子壓得她有些喘不過氣。李秋無奈地坦言,“只能說費時費力吧。”對此,街道干部王時棟感同身受,他解釋說,市場監管、綜合執法、衛生、司法、國土等職能部門在街道都有派駐機構,所以街道不缺相關的執法力量。但是,由于街道沒有相應的社會事務執法權,加上這些機構是從上到下呈“條線”垂直管理,所以街道很難直接“指揮”相關部門。概括起來就是,“我的地盤難做主”。
“李式”“王式”困惑的背后,是條塊分割、職責不明的狀況的存在,或多或少讓基層治理受制于最后“一納米”,活力很難得到彰顯。矛盾的聚焦點主要表現為,事在鄉里與權在縣里的矛盾與鄉鎮(街道)統籌協調與部門派駐機構的矛盾。前者造成鄉鎮(街道)“單薄”的管理職權與繁重的工作任務嚴重不匹配,后者造成條塊分割、“兩張皮”的問題普遍存在,難以形成工作合力。要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大難題必須得到有效破解。
一種基層治理體系急待喚起,迎來的正是“四個平臺”的建設。
2015年3月4日,浙江省行政體制和機構編制工作會議在杭州召開,“四個平臺”概念首次登場。3個月后,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提升鄉鎮(街道)統籌協調能力,探索建設鄉鎮(街道)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個功能性工作平臺。一股治理的新風由此吹向基層大地。
說起來,基層治理體系“四個平臺”其實更像是一個資源集合平臺。它按大口子綜合管理原則,運用矩陣化管理理念,把鄉鎮(街道)和部門派駐機構承擔的職能相近、職責交叉和協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務事務進行歸類,完善機制,整合力量,形成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個功能性工作平臺,并以綜合指揮、屬地管理、全科網格、運行機制為支撐。現在推“四個平臺”,是要縣級部門一起來做好事情。簡而言之,就是說要讓鄉鎮做事情,當然要讓鄉鎮有人手、有資源。“基層治理體系‘四個平臺’,最關鍵的就是要推動縣鄉之間職責重構、資源重配、體系重整,推動更多的資源向鄉鎮傾斜,使職權、力量等圍著問題轉、貼牢一線干。”浙江省編辦機構編制研究中心負責人這樣解釋。
改變:扎根基層顯活力
80后的網格長趙偉是“四個平臺”建設的親歷者,他感覺這段時間以來,他的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盡管有人說,我們網格長是基層治理體系中最小的‘官’,但我是越干越有味道。因為整個基層治理要良好運作起來,離不開我們提供最新、最基礎的信息。”和趙偉一樣,不少網格員都有同感,得益于“四個平臺”建設帶來的便民服務,無形中提升了他們工作的信心和認同感,也像一根紐帶拉近了他們和居民之間的距離。
“四個平臺”的建設有多神奇?在杭州的天水街道,一條“武林路304號美甲店發生‘轉讓糾紛’,請戒壇寺巷社區第一網格網格長駱駿偉前往現場協調處理”的即時指令,在街道“四個平臺”綜合指揮中心通過“網格通”App發布后,僅僅20分鐘,這個事件就得到了圓滿解決。天水街道黨工委書記龔巍認為,“四個平臺”建設的關鍵,是實現轄區28個以全科網格為基礎的蜂巢生態體系的良性運轉,做到“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作為“四個平臺”的基礎支撐,杭州共劃分了11263個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13288人,兼職網格員46808人,網格指導員8131人,網格黨支部(黨小組)11728個,全科網格基本成型。
除了為民服務效率的提升外,“四個平臺”建設也在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速度。臨安昌化鎮聯盟村網格長徐小生是鎮上行政服務中心的常客,他常常拿著建房、不動產證等辦事清單,為本村一些行動不便的百姓代辦相關事務。這也是當地將“四個平臺”納入網格化管理后,繼“百姓辦事不出村”后發生的新鮮事。作為一個有80余個自然村(組),距鎮30余里,50余個自然村(組)散居在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上的鎮,原先村民辦事往往需要轉返多次,而現在帶給村民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6月運行以來,區、鎮街兩級“四個平臺”共辦理綜治工作、便民服務、綜合執法、市場監管四大類事件15700多件,辦結率為98.1%。
類似的,一組來自富陽新登鎮的數據顯示,2016年新登鎮“四個平臺”共受理辦結審批服務事項79675項,養老醫療保險、失業就業援助、檔案局婚姻房產檔案證明等民生服務事項下放成效顯著,僅社保窗口全年共計辦理民生服務類事項15695件,實現了辦事“最多跑一次”。“對群眾來說,‘四個平臺’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辦好事情。”富陽區委政法委負責人介紹,“四個平臺”建立健全大采集、大受理、大研判、大分流、大協調、大聯動等工作機制,是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聯通的社會治理“一張網”。
放在大的政府改革角度來看,“四個平臺”的意義更為深遠。不僅是基層治理體系的主框架,是政府自身改革措施的“整流器”,是改革成果的“展示臺”,也是改革效應的“催化劑”。
啟示:大數據下的智慧治理
從全省著眼,再聚焦杭州,不難發現杭州的“四個平臺”基層治理體系有著互聯網的天然基因,是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架構演變,這也對杭州的社會治理智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數據作為具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元化等特質的信息資產,結合基層社會治理的應用,將疊加出倍數的效應。對作為已有信息系統和通用軟件建設有優勢的杭州而言,眼下的當務之急是打通信息孤島,加強自身各級之間的系統貫通,讓“一張網”的建設得以游刃有余地延伸。根據浙江省的統一部署和安排,按照浙江省數據管理中心牽頭的浙江政務服務網基層業務協同平臺建設標準和方案,杭州充分兼顧了已有的平臺功能,統一對接整合綜治、信訪、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等條線業務系統,利用信息化平臺及時收集相關信息,用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和反饋。
在杭州,市級成立了綜合信息指揮保障中心,13個區、縣(市)及2個開發區均建立了區(縣)級綜合信息指揮室,90個鄉鎮(街道)都已建立了了鄉鎮(街道)綜合信息指揮室,各級均編配了指揮運行力量。目前,市級層面的綜合信息指揮平臺建設已可以完成相應軟件開發與應用工作;全市190個鄉鎮(街道)中,已有167個已建成或運行相應的信息系統,其他鄉鎮(街道)也已按省里要求啟動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實現市、縣、鄉三級互聯互通。例如江干區積極與華數、電信等專業團隊對接,在系統集成、二次開發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提出街道綜合信息指揮室“十有標準”。西湖風景名勝區所屬西湖街道將防汛抗臺指揮中心、視頻監控等全部接入街道綜合信息指揮室,整合各類資源,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互享。
智慧治理,是“互聯網+基層治理”的聯姻,也是多方參與的資源深度融合。在“四個平臺”這張大網之中,還融合了家政、物業、養老、志愿者、學校、衛生院等市場和社會力量有效參與基層公共服務、民生服務的供給,促進了條塊結合、專群結合、社群結合的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如此一來,過去對群眾來說,以前是“有事不知道找哪個部門”,現在是“有事找平臺”,獲得感大幅得到提升。“四個平臺”帶來的一點一滴的變化發生在基層,改革的暖意也一陣陣地在群眾的心頭流淌。
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風景。借助“四個平臺”建設,互聯網的基因早已滲透到基層的每一處角落,也帶來了社會治理領域的深刻變革。而我們明白的是,對于杭州而言,“四個平臺”建設只會是個起點,“數據大腦”也好,“智慧大腦”也好,現代治理模式的跨越式發展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