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賈萬鵬 張笑笑
李立武:為科研做好技術“支撐”
本刊記者 賈萬鵬 張笑笑

2016年在黃河擺渡
專家簡介:
李立武,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技術主管。1989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物理系物理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技術應用專業,獲碩士學位,畢業后到蘭州地質所工作,后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氣體地球化學研究、儀器維護維修、樣品分析測試、儀器設備研發和實驗技術管理工作。研制了巖石熱脫氣單分子同位素組成分析裝置、MAT271質譜計測控程序、高真空巖礦樣品電磁破碎脫氣裝置、高真空微量氣體自動進樣系統,建立了分段加熱質譜法、液化天然氣分析方法、氣體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為油氣和地幔流體地球化學研究、天然氣生產等提供了支撐。承擔了國家基金和大型企業委托項目,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發表論文6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多項。
從理論到應用,從技術到支撐,做“有用的科研”,做“為科研提供支撐和服務”的工作,在20多年的默默堅守中,他像一個陪跑者,但他又用實際行動和一項項載滿榮譽的成果證明了“這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要“為科研做好技術支撐”。而他,就是本文主人公——李立武。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一句響當當的口號。而對李立武來說,當年選擇物理專業,卻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喜愛”。因為他一直有一個夢想——“想當科學家”。從初中到高中,李立武的理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這讓他在進入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吉林大學的物理系。但大學時期學習的物理知識,還是不能讓李立武看到科學的有用之處,他坦言,“這個時候還不知如何應用。”
懷著一腔熱血,立志要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用李立武的話說“要為國家出點力”。這時李立武意識到只學理論并沒有太多的優勢,必須偏向應用才行,只有學有所用,才能真正發揮用武之地。于是,在研究生報名時,他甚至選擇了工程方面的專業。但當時從理論直接跳到工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李立武明白這中間還需要一個過程。思想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行動。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時,他選擇了核技術應用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到地質所做儀器分析,因為這樣可以“支撐工程”。
偉大的實踐往往是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理論決定著實踐。“想做一點有用的東西”的想法,也讓李立武明白理論是更有用的東西,它可以直接為經濟服務為科學服務,同樣可以做貢獻。正是這樣的初衷,李立武在自己的專業道路上一路走了下來。
大學是理論物理,研究生是核物理應用,博士是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而在后來的工作中,李立武真正要面對的是和地質迫切相關的東西。而在當時,李立武已成功獲得甘肅省留學資助,但由于單位工作需要,李立武毅然放棄了留學機會。李立武坦言:“地質學畢竟不是熟悉的專業,只能研究實驗地球化學。”研究實驗地球化學,同樣需要更懂物理的人才能做得更好。幸運總是青睞那些時刻努力和準備著的人,李立武正是所里所缺的“全能”人才。
實驗地球化學,是做好地質科學研究的支撐,意義重大。而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專業的跨度,似乎給李立武的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但這并沒有難倒他。不能像地質家一樣去實地考證,但還要在實驗室里帶領和指導學生,怎么辦?“跟著這些科學家聽他們的報告,慢慢積累天然氣地球化學方面的知識,耳濡目染,自學了很多關于地球化學的知識和內容。”李立武講道,有機地球化學也好,無機地球化學也罷,只要有一顆始終善于學習和求知的心,這對李立武來說都是小事。
“搞科研一定要有用”這是李立武一直堅持的理念和原則,這也和他從小在農村長大的經歷有關,“要做服務百姓真正有用的事”。即使是做理論技術的支撐,他也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去做對科學家們做研究更有用的東西。如果你認真做一些理論研究,也可能對將來整個世界都有影響。”

2016年在學生實習現場指導
事無巨細,數十年如一日,至今20多個春秋,李立武始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堅守著。因為在他心里,“這是一份意義重大,且不可或缺的工作。”他重于泰山的責任之心,也讓他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光榮的使命,創造了一項又一項重大成果。
在多年研究工作中,李立武負責或參加完成國家、中科院和大型企業委托項目多項,參加國家重點基金、國家基金和橫向等項目10余項。
他研制了高真空金屬樣品處理系統,建立了分步加熱質譜分析方法以及巖石熱脫氣單體碳/氫同位素組成分析裝置。這些裝置和方法支持了地幔源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基礎研究。
他建立了氣體組分的MS/GC/GC分析方法,氣體硫同位素分析方法,開發了氣/水/巖樣品的碳/氫/氮/氧同位素在線分析方法。這些分析方法不但支撐著所在單位重點科研領域的研究工作,而且為國內外提供了大量技術服務,每年為實驗崗位帶來約200萬元的檢測收入,支持了崗位的運行,補充了實驗室運行經費的不足。
2007年以來,他建立的液化天然氣(LNG)分析方法,支持了我國新能源的開發,并且每年為所在單位帶來約50萬元的技術服務收入。
在原有工作站無法繼續運行的情況下,2008年,他研制了MAT271質譜計測控程序,該程序在新型計算機下運行,數據保存在EXCEL文件中,數據處理更加便捷,工作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致使該儀器近年測試工作量成倍增加。
他研制的混合氣體中硫化氫硫同位素的GC-IRMS直接測定法,成功獲得2012年授權發明專利,其特點是快速、操作簡便、微量分析更準確,并開展了四川盆地高含硫天然氣的分析;他研制的一種天然氣氬同位素比40Ar/36Ar誤差的校正方法,解決了天然氣氬同位素比數據受微量空氣影響的難題,使天然氣形成年代的估算結果更加準確。
俗話說,技多不壓身。愛琢磨思考的李立武,在儀器軟硬件維修方面還有著特殊優勢,儀器電子線路維修到元器件級,如MAT271質譜儀高壓單元、磁電流單元、磁場掃描單元、MAT252質譜儀發射電流單元、DeltaPlusXP質譜儀磁電流模塊的修復等。他豐富的真空/氣密系統維修經驗,也為儀器運行節省了大量時間。
目前,李立武教授正致力于巖石中微量氣體的化學組成、穩定同位素組成和稀有氣體分析方法研究。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巖石樣品微量氣體高靈敏氣相色譜與質譜聯合分析方法研究”項目,以及該單位項目“微升量氣體化學及穩定同位素組成綜合分析技術”研究。
談到以后的規劃和目標,李立武坦言:“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完成現有研究課題,特別希望能向國家申請到重大儀器研制方面的項目,把微量氣體一系列的成分、同位素、稀有氣體,做得更精致一些。”盡管氣體地球化學研究,在我們國內并不熱門,甚至是冷門,但李立武還是堅持認真做下去,因為在他看來“這對整個行業和領域非常重要,非常有用。”
“青出于藍,更要勝于藍”,這是李立武培養學生的原則和要求。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主動創新,提出了多種新方法,并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作為導師,李立武已培養研究生畢業6人,其中1人已取得正高級職稱,1人已取得高級職稱。
“爭取培養更多的實驗技術人才,做更好的實驗技術和更嚴謹細致的工作。”這是李立武最簡單也是最大的理想。最后,李立武教授還表達了自己的設想,這同時也是他20多年來一直在堅守的:“繼續從事氣體地球化學儀器設備研發工作,配合科學研究工作,為科研工作提供前處理設備研制、儀器開發和數據處理等方面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