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雷露 賴飛
我們的創業夢
文/圖 雷露 賴飛
11月的四川已入寒冬,但在“天府杯”創業大賽分組決賽的賽場上,選手們的熱情卻勝似夏日驕陽。透過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比賽,我們看到了一張張寫滿激情的面龐,一雙雙堅毅執著的目光。從他們身上,我們見證了創新,收獲了感動,詮釋了初心。他們為之努力奮斗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創業夢,更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中國夢。
【創業創富篇】

11月1日,在創業創富組十強選拔賽中,一張藍眼睛高鼻梁的西方面孔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見這名光頭帥哥從容地站上舞臺,用一口流利的中文闡述起自己的創業項目。他叫從云(Phil Crimmins),是一位來自美國的“蓉漂”,也是參加此次創業大賽唯一的外籍選手。
從云帶來的參賽項目是“漢語藍圖(Mandarin Blueprint)”,這是他與合伙人寧昊天(Luke Neale)共同創辦的一個漢語培訓公司。通過將學習漢字的環節重新歸類,從順序、發音、偏旁、意義等4個角度進行重新梳理,形成了一套成熟實用的漢語學習系統。“我們自己編制的教學材料,包括600個漢字、1000個詞語、3000多個句子,信息覆蓋了漢語水平考試(HSK)1到3級的所有內容,以及4級的部分內容。”從云表示,目前公司已先后對200余名外國人進行了漢語輔導。
說起為何將創業項目選定為“漢語培訓”,從云坦言“不懂漢語太糟糕了”。原來,從云6年前從美國來到中國發展,先后在北京做過英語老師、樂隊鼓手等,但都因語言障礙而放棄。4年前他來到成都,被這里的包容、閑適所吸引,有了長期定居的打算。“但要留下來,首先必須解決語言問題。”于是,從云報了個漢語培訓班。但由于學習效率低,他開始思考新的學習途徑。“語言學習是相互的,何不自己來搞培訓班呢?”2016年1月,從云和朋友寧昊天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起了語言實驗班。兩個老外一邊學習一邊創業,不僅提升了漢語水平,還規劃了個人事業。
如今,“漢語藍圖”的發展步入正軌,從云的漢語水平也突飛猛進。接下來,他打算將這兩年來的授課經驗拍攝成視頻教學課程,并研發一個用于自學的教學APP,實現網上一對一教學,進一步擴張“漢語藍圖”的市場范圍。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今年成都首張“創業簽證”的獲得者。
雖然從云最終未能成功晉級,但他卻覺得重在參與,能與其他創業者同臺展示,本身就是收獲。“我對創業很有信心。這份自信來自于四川的扶持政策,我們創業所需的場地、資金、渠道等要素,當地政府都能給予優惠,這是我們國家所沒有的。”從云表示,豐富的政策支持給了他繼續奮斗的底氣,讓他在創業路上勇往直前。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創業是年輕人的事。然而,在創新創富組的決賽現場,73歲的彭永紅老人卻用自己的勵志故事刷新了大家的認知。

“這是我經過幾十年選育出來的心血,也是全球唯一特晚熟錯季節柚類新品種。”這位來自遂寧的七旬老人站在聚光燈下,鏗鏘有力地向評委介紹自己選育的“永紅矮晚柚”。最終,這一項目憑借鮮明的創業特色脫穎而出,獲得了“創業典型”的稱號。賽后,彭永紅感慨萬分:“我從37歲到73歲,這幾十年的創業,說明一個人只要有夢想,只要肯堅持,只要不畏艱辛,就一定會成功。”他表示,即使上了年紀,即使頭發花白,但對創業的熱情依然高漲,在創業這條路上永不言棄。
目前,彭永紅已在遂寧市各個區縣建設起“永紅矮晚柚產業園”,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經營,公司投資永紅矮晚柚種苗、技術指導、產后收購;農戶投資土地、種植期間的肥料等管理費用。獲得純利潤按照農戶70%,公司30%的比例進行分成。
“收益好了,農戶的積極性才會提高。”彭永紅表示,2016年總計銷售種苗10萬余株,每株50元~40元;結果母樹價格1000-5000元/株;銷售果子1.98萬個,單價50元/個,收入99萬元。全年凈利潤超過590萬元。2017年預計銷售種苗25萬余株,平均售價45元/株,凈利潤超過1000萬元。
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彭永紅還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為農戶帶去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僅2016年,“永紅矮晚柚”就幫扶四川、貴州、云南、湖南等地貧困人口近200人。“另外,針對少量購苗的殘疾困難農戶,我們采取免費發放,大量購苗的也只是象征性收取種苗成本費。”彭永紅表示,現在自己有能力了,理所應當去幫助那些貧困者。
隨著“永紅矮晚柚”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少國外客商親自來到種植基地參觀考察,有意愿進一步合作。彭永紅希望未來能將自己生產的柚子賣到世界各個角落,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只要我們在政府的領導下堅持產業化的發展,就一定能給農民帶來幸福!”
【大學生創業篇】

因為一個“有機農業”的創業理想,都市白領毅然返鄉創業,打造出了花果滿園的家鄉林。她就是張麗萍,一個來自南充市西充縣的27歲創業女孩。
在大學生創業組決賽上,張麗萍帶著自己的創業項目過關斬將,最終獲得“創業典型”的稱號。“既然選擇了創業,就得風雨兼程。”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張麗萍覺得這是對自己過去兩年來所付出的努力最大的肯定。2015年,她從北京社會管理學院畢業后,響應“返鄉創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西充縣義興鎮喻家埡村,流轉土地1500余畝創辦了西充縣百門寺桃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她通過改變傳統單一的種養模式發展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創建起自己的農業品牌“荒草灣R”,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合作社主要經營桃樹種植、生豬和林下珍珠雞養殖、水產漁業、鄉村旅游等業務。創業初期,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張麗萍不得不抽出大量時間去參加培訓提升能力——為了學習先進實用技術,她參加了農業種植技術培訓;為了更好地管理運營合作社,她接受了財務管理培訓;為了合作社的后續發展,她還到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高校進修……“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張麗萍說,“要想做好,只能比別人更努力、更用心!”
在張麗萍的悉心經營下,合作社如今已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流轉貧困戶荒山荒坡300畝,優先安置近百余名貧困戶到園區務工,平均每戶貧困戶每年增收4000余元;在村里組織貧困戶參加種養殖技術培訓,以訓代扶,引導村民發展林果經濟和禽畜養殖,變輸血為造血,提供增收致富能力;另外,合作社每年還安排專項經費為農村留守兒童、孤寡老人送去關懷。
“下一步,我要從電商網絡宣傳、銷售、服務廣告著手,利用朋友圈、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發布創業及產品信息,講好我的創業故事。”張麗萍說,她在大賽中接觸到了很多優秀的創業團隊和項目,通過交流和溝通,發現自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應立足實際、逐步擴大,帶領合作社邁上新臺階。”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讓家鄉變得越來越美。

在我國,自閉癥患兒已超過200萬,且患病率正逐年上升。為了幫助這些“星星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關愛自閉癥兒童的行列中。來自成都的創業青年周林就是其中之一。
在大學生創業組決賽中,周林帶著創業項目——基于機器人的自閉癥兒童教育健康平臺,向評委和觀眾展示了自己團隊在建立自閉癥兒童早期康復的治療體系方面做的新探索。最終,這一項目憑借科學技術推廣服務的先進性和有愛的應用目的,榮獲“創業之星”稱號晉級總決賽,并得到3家投資公司共計1000萬元人民幣的意向投資。
“創業大賽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讓更多人關注到特殊兒童群體,對公司下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周林對取得的成績心懷感恩,“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自閉癥兒童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回歸正常生活。”
其實,周林的創業在大學校園里就開始了。他學的是學前教育,早早就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一支關注特殊兒童群體的團隊。在他看來,自閉癥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特別是兒童的自閉癥在現代社會中發病率越來越高,但全社會對這個群體的關注卻始終不夠。“關注自閉癥兒童,倡導社會重視自閉癥的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同時為自閉癥人群創建平等、寬容的社會環境,一直都是我希望做的事情。”周林說。

2016年8月,大學畢業后的周林組織牽頭,注冊成立了成都樸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團隊成為了中國西部最早運用機器人去關注自閉癥患兒康復治療的團隊。基于機器人的自閉癥兒童教育健康平臺,正是他們現階段的主營項目。“這是團隊運用前沿的心理學、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經過近一年專家咨詢、實地走訪、科研攻關、方案設計,創新開發出的適用于自閉癥兒童康復治療及輔助診斷的機器人應用平臺。”周林表示,如今公司已基本實現盈虧平衡,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返鄉下鄉篇】

“讓更多人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來自成都的創業者袁誠帶著自己的創業項目“農餐對接”-智慧食安監管云平臺閃耀返鄉下鄉組決賽舞臺,最終以473.7分的好成績從眾多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勇奪第一并榮獲“創業之星”稱號,晉級總決賽。
“技術操作可行性、商業模式創新性、就業扶貧有效性”,是現場評委對“農餐對接”-智慧食安監管云平臺項目的高度概括。據了解,該項目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搭建起的農副產品和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平臺,有利于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加強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增強社會對農副產品安全的信心。項目采取“農戶+基地+餐飲單位”和“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農副產品交易數據,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戶精準種植、養殖的品種及規模,提高農戶收入,助力精準扶貧,打造看得見的餐食安全平臺。如今,“農餐對接”-智慧食安監管云平臺已在成都及周邊多地正式上線運營,客戶反應良好。
談到創業初衷,袁誠笑言是女兒的一句抱怨,促成了如今這個項目的誕生。創業前,袁誠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學位,有一次和在國內上學的女兒通話,女兒吐槽學校的飯菜不好吃。當時袁誠就尋思要做點什么事情,讓孩子吃得好一點、安全一點、健健康康地成長。

2015年袁誠回國后,便將目光投向學校食堂和機關食堂,與合伙人一起創立了公司,著力推廣“農餐對接”-智慧食安監管云平臺項目。“管好‘舌尖上的安全’,讓大家真正吃得衛生、健康。”袁誠說,“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功德,需要用心去經營。”
經過近3年的悉心運營,2017年公司預計實現信息化營業收入1943萬元,“農餐對接”電商平臺營業收入7000萬元。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袁誠也沒有忘記回饋社會——公司在自貢市榮縣流轉土地1500畝打造合作社,吸納土地11000余畝;與45個鄉鎮簽訂合作意向,其中有19個特困鄉鎮,帶動農戶5000余戶,吸納就業20000余人;并為殘疾人增設就業客服崗位,幫助13位殘疾人順利實現就業,切實提升了鄉親們的生活水平。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當初“助力精準扶貧”的誓言。

“齊步走,立定,敬禮!”嘹亮的口號震耳欲聾,但這不是軍營里的日常訓練,而是返鄉下鄉組的決賽現場。來自瀘州的退伍軍人毛健攜手團隊成員登上舞臺,為“幸福酒久七彩玻璃棧道”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項目路演。最終,他的這一項目榮獲了“創業典型”的稱號。
“為了創業,放棄了太多。”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毛健感慨萬千。2008年12月,他從服役8年的北京軍區機關退役,先后在北京多個景區擔任營銷副總、總經理等職務,并創辦公司、娶妻成家。盡管他算得上事業有成,但對家鄉的那份思念卻始終不能忘懷。“事業越做越大,對故土的思念就越來越深。”于是,毛健最終下決心舉家遷回老家。
2016年9月,毛健懷揣“返鄉創業、服務社會、扶貧創收、共謀小康”的心愿,創建了瀘州武威創業旅游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其主體就是“幸福酒久七彩玻璃棧道”。棧道位于酒城瀘州花田酒地景區,是國內首創、西南地區首個花海玻璃棧道旅游項目。棧道全長1573米,其中玻璃部分為157.3米,包含登山休閑步道、三級瀑布觀光平臺、透明玻璃棧道、酒文化絕壁長廊等多個觀光點,可滿足游客的多種觀賞需求。“這是一個新的起點,”毛健表示,“雖然回鄉創業是重頭來過,但我絕不后悔。”
創業初期,毛健遇到了資金、客源等方面的難題,但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都一一克服。正式開放運營僅4個月,“玻璃棧道”就接待游客12.56萬人次,實現綜合營收786.56萬元。“非常感謝我的團隊。”毛健說,公司管理團隊中大部分人也都是復退軍人,大家紀律嚴明、管理嚴格,協心協力共謀事業新篇章。
毛健在成功創業的同時,也為當地老百姓帶去了實惠,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就業崗位上——與當地41人簽訂勞動合同,建立長期勞動關系;通過項目配套招商,為當地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去工作崗位,實現快速脫貧。同時帶動周邊服務業,通過餐飲、住宿的服務,實現老百姓致富增收。
“軍人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毛健表示,今后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把軍人的優秀品質發揮在創業過程中,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

(部分圖片由省雙創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