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文化形態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的。當代中國藝術,顯然受到包括愛爾蘭在內的西方的影響。同時,中國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西方。儒家與道家,在不同時期走進西方人的視野。同時,脫胎于中國地方文化的舞蹈,也形成了獨特的魅力,受到世人的推崇。
都柏林街頭的文學大師與東方之魅
一個萬里之遙的異國,以動、靜兩種方式,在當下中國留下痕跡。
動,當然是《大河之舞》,以動態的舞姿闡釋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靜,則是那首傳唱大街小巷的葉芝詩作《當你老了》,愛情悄悄流逝,成為永恒。
文化的魔力是如此綿長,以作家為例,愛爾蘭出過五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葉芝、貝克特、蕭伯納、王爾德、喬伊斯……一個個響徹世界的名字足以將愛爾蘭歸入文學最核心團隊之列,就連現在的愛爾蘭總統邁克爾·希金斯,不僅是政治家和學者,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
這些人也無一例外漂洋過海,在東方的中國產生廣泛影響,形成文化共鳴,《尤利西斯》《等待戈多》《道林·格雷的畫像》……一部部作品閃耀的光輝,在中國文化界產生的意識碰撞,不絕如縷。
優秀文化所涵蓋的區域最容易迅速擴展,比如在2015年,全世界展開了一場紀念葉芝誕辰150周年的活動,從葉芝的故鄉小鎮斯萊戈、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亞洲、南美甚至非洲,在北京還隆重舉辦了以“當你老了”主題音樂詩會,各界精英及近千名觀眾共同出席。
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在愛爾蘭,國民學習中文的熱情日益高漲。據悉,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中愛兩國的文化和商貿關系也愈發加溫。越來越多的愛爾蘭人認識到,掌握漢語已經成為其就業的一張王牌。
早在2006年底,孔子學院就在愛爾蘭順利成立,分別在國立都柏林大學(UCD)和國立科克大學(UCD)落戶。目前為止,都柏林大學孔子學院已經為米斯郡的四所中小學提供了中文課程。不僅如此,每年的春節、中秋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孔子學院都會準備豐盛的中式晚宴和表演晚會。屆時,不論是老師,埋頭寫論文的中國學生,還是學習中文的外國學生,都會聚集在一起品嘗傳統的“中國味道”。
走在都柏林街頭,感受著名的文學都會帶來的藝術享受,不是邂逅唐人街與中餐館,偶爾飄來的漢語,讓人深刻感受到文化之間交融的魅力。
漂洋過海的中國文化
《趙氏孤兒》可以看做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縮影。
1731年,紀君祥的元雜劇《趙氏孤兒》飄洋過海傳到了歐洲。它首先由耶穌會士馬若瑟譯成法文。1735年,譯稿被另一位耶穌會士杜赫德收進了由其主編的四大卷《中華帝國全志》的第三卷中。這份譯稿已非元雜劇《趙氏孤兒》的本來面目,原劇本以歌唱為主,此法文譯本卻變成以對白為主。
據考證,《趙氏孤兒》至少有3個英譯本,其中一個便是十八世紀英國學者帕西收進其著作《中國詩文雜著》中由他翻譯的《趙氏孤兒》英譯稿。法國大文豪伏爾泰在讀到《趙氏孤兒》后,也對此劇產生了濃厚興趣,他閉關數月創作完成了五幕悲劇《中國孤兒》,并于1755年8月20日在巴黎首演,反響空前熱烈。他將原劇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為他的啟蒙主義思想服務,構建了一部全新的話劇,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理念以西方人較易接受的方式帶入了歐洲。
儒家思想最先被西方接受,并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深刻影響。到了20世紀,西方才真正發現了道家思想的寶貴價值,特別是其生態價值,艾倫·瓦茨、李約瑟、卡普拉等對道家生態價值的挖掘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現代西方,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顯然更受追捧。《道德經》在西方成為除《圣經》外被翻譯得最多的文本。Tao (道)、Yin(陰)、Yang(陽)早已成為英語世界的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其使用甚至達到泛濫的程度。建立在道家思想基礎上的“太極拳和風水,很早就在西方被包容、移植和發展了。”(克拉克)道家思想甚至對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改變:過極簡生活、“少即是多”等生態思想都能在道家思想中找到源泉。
除了思想,時至當下,中國也有一部堪比《大河之舞》的《云南映象》。
自2003年公演以來,《云南映象》已在國內48個城市、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包括日本、美國、巴西、阿根廷、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成功演出近3000場。“這是一場藝術的盛宴,這樣的表演讓我以另一種方式認識了云南。鳥鳴、流水聲、擊鼓聲,絢麗的服裝、充滿激情的舞蹈,每一個元素都在向我展示著云南的美。”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校長帕特里克·洛克雷說。
《云南映象》創造了六個中國舞壇之最:陣容最大,巡演時間最長,演出城市最多,上座率最高,票房收入最好,演出場次最多。
2015年,我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登上了紐約林肯中心的舞臺,演出全本京劇《白蛇傳》《鎖麟囊》,場場爆滿。《紐約時報》用5個版對此次演出盛況做了報道。隨隊前往美國的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感慨,這次“客場”演出卻讓他有了“主場”的感覺,“盡管西方的觀眾對中國京劇不了解,但是正如中國觀眾可以欣賞歌劇、芭蕾舞一樣,高水平的京劇表演同樣能夠讓美國觀眾欣賞、喜愛,甚至是癡迷。”
如同《大河之舞》超越了地域和時間,廣為世人熱愛,帶有中國符號的文化產品也在不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演繹屬于中國的“大河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