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中國青年報》近期的一則新聞:保定多所農村小學的學生都搬到了零攝氏度的院子里寫作業。不是院子里不冷,而是屋里無氣供暖,小學生們只能到院子里曬太陽寫作業,冷了就靠跑步取暖。
這不是一件小事兒,連《人民日報》也在12月5日發聲:煤改氣要統籌兼顧,別讓老百姓挨凍過冬。
“煤改氣”工程推進以來,對天然氣供應過于樂觀的估計,使得初嘗天然氣供暖的華北居民,不但遭遇斷供,還要忍受價格攀升。一場始料未及的大規模“氣荒”讓“煤改氣”的推進面臨種種問題。
冷冬
11月28日零時,河北首次拉響全省天然氣供應橙色預警,天然氣供應處于嚴重緊張狀態,各地開始限氣停氣。
河北大學附屬醫院在12月1日形勢危急,供氣量連基本需求的七分之一都不到,醫院一則向上級“請求支援”的內部文件在網絡迅速流傳。華北告急華中告急,一場大規模氣荒正席卷中國。
室內溫度過低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對于老人、心血管病人等特定人群來說,停暖增加了過早死亡的風險。醫院這一缺氣,威脅的可是上千條人命。保定新奧燃氣趕緊和院方進行協商,承諾保障醫院供氣。但是,其他地區可沒有這么“幸運”。
更尷尬的是,冬天來了雪下了溫降了,農村里的小煤爐也拆了,天然氣卻因為氣源緊張、通氣基礎設施質量堪憂等問題遲遲未來,不少農村老人在被“煤改氣”工程打成篩子的房屋里挨凍。
無氣供暖還不止發生在河北。《鄭州晚報》稱,在河南鄭州中牟地區,不少居民睡到半夜被凍醒。在寒潮來臨之時,數十個小區卻出現供暖不足、間歇性停暖現象,當地熱力公司的回應是:今年冬季盡量以天然氣為能源,不許燃煤供暖,但是當地每天面臨近百萬立方的天然氣缺口。
北方地區參加“煤改氣”工程已有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等近20個省份,環保部今年6月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2+26城市”冬季取暖全面禁煤。“2+26”城市是指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山東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河南省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
今年北方的空氣清新了很多,北京自入冬以來,PM2.5的濃度至今沒有超過250。但另一面是,中國可能遇見了21世紀以來最大范圍的一次受凍現象。
冬季最冷、采暖需求最大的節氣——明年1月20日的大寒還沒到來,一路走去,中間還要經歷冬至和小寒,天,只會越來越冷。
12月7日上午,環保部已下發特急文件,要求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特殊情況可允許燃煤取暖。
氣荒
形勢已經越來越嚴峻,各方各面都在顯示天然氣供應的極度緊張狀態。據《沂蒙晚報》,山東臨沂的出租車司機最近一個月都在“搶氣”。的哥們不敢跑長途,擔心跑遠了找不到加氣站。以前24小時供氣的加氣站有不少已經“無氣可加”,早早打烊,而那些還有燃氣的加氣站外,供氣時間只剩白天。
有的出租車斷了氣只能改喝油,但是每天加油比加氣要貴出40-50塊錢;掙不回燒油錢的,只能花三四個小時排長隊等加氣,而氣價還在節節攀升,12月初已經躥升到3.66元/立方米,討生計越來越難。
11月30日,《中國化工報》稱,泰安市人民政府已向山東省經信委行函,懇請增加天然氣用氣指標。泰安市每日天然氣缺口達20萬立方米,當地企業遭遇停產潮。
山東一家化工企業,燃煤鍋爐已經改為燃氣鍋爐。如今燃氣供應不足甚至斷氣,企業面臨兩種選擇:要么減產或者停工,要么購買用汽車運輸的高價天然氣。
汽運天然氣的價格現在已經超過4元/立方米,一燒起來,企業的熱力成本達到燃煤時的三倍左右。而使用燃煤鍋爐時,熱力成本占造紙成本的5%,如果使用汽運天然氣,就達到15%左右了。
斷供、告急的不再只是北方,氣荒的危機還在持續發酵,并蔓延到長江中小游省市。
12月6日,安徽淮南多處加氣站鬧氣荒,網友拍攝的視頻中顯示,數百輛出租車排成兩條長龍,等待加氣。
12月7日,武漢近300家娛樂、工商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遭遇天然氣全線停供,《湖北日報》稱,武漢天然氣供需缺口正在急劇拉大。
為了填補北方巨大的天然氣缺口,南氣正在加快北上支援的步伐。
中海油和中石油首次聯手保天然氣供應,將華南地區的海氣和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至北方,目前已部分抵達河南、安徽、山東南部一帶。
今年7月份公布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中指出,“逐步將天然氣培育成為我國現代清潔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是“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對于這一決定,各地實施起來如火如荼,力爭一步到位的落實、全方位的升級。
在這種情形下,天然氣的需求暴漲,這兩個月來,LNG價格瞬間暴漲,創下幾十年來絕無僅有的增速和高位。
9月底中石油發出的天然氣漲價通知拉開了LNG漲價序幕。管道氣必須保障民用,LNG則成了爭奪對象,甚至出現有價無氣現象。使用天然氣作為發動燃料的LNG重卡最近銷量一路下跌,開LNG重卡的司機都打算賣車了,因為燒氣的經濟效益與日俱減。
據中國能源網,這兩個多月來,中國LNG市場供應價從3000元/噸,迅速躥高到7000多元/噸,漲幅超過100%。12月1日,大慶中瑞掛牌價報9400元/噸,創歷史新高。
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面,要求各地發展改革委必須召開LNG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要求企業加強價格自律。但是,在三桶油高度壟斷氣源的LNG市場,價格處于完全放開狀態,告誡會只能成為一種指導,向市場發出降價信號,真要國家發展改革委直接干預價格已經變得很難。
遠水近渴
由于中國富煤少油貧氣的能源稟賦,天然氣供應不足一直是老問題。
但這一次和往常不一樣,供需已經徹底失衡,供應量頻頻告急,市場需求卻在供暖季集中爆發。
導火索是過快過猛的“煤改氣”工程。
據中國能源網,今冬北京比去年多用氣16億立方米,河北200萬戶農民“煤改氣”用氣至少20億立方米,山東比計劃多出5億立方米。據說因“煤改氣”所需天然氣消費量近200億立方米。
再加上工業用氣,需求缺口更大,但是中國的天然氣供應能力又是什么情況?
前不久有關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各地盡快建成三天的天然氣儲備能力。這也意味著一個嚴峻的形勢:中國多地的天然氣儲備能力連三天都達不到。
2016年底,我國地下儲氣庫實際工作量為76億立方米,僅占當年2058億立方米消費量的3.7%,大大低于國際16%的平均水平。
不僅儲氣量低,儲氣設施建設還嚴重滯后,冬季高峰和低谷的差值一大,調峰能力又太低,導致了一些家庭有氣還燒不上飯,“錯峰做飯”都變成流行詞匯。
單靠國產氣,供需缺口只會越來越龐大,中國只能選擇不斷提升進口氣比例。就LNG進口量,今年前10個月已經增長接近50%。
但是,想要大量進口天然氣緩解國內氣荒問題,目前來看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管道氣運輸上,中俄的“西伯利亞力量”東線已經在2015年開始施工,但是真正要幫上忙,達到每年運輸380億立方米的目標,也得到2018年,而另一邊的西線談判目前還被無限期擱置。
大量LNG的運輸,就目前中國的港口接受能力,也是一個極大挑戰。但是,中國已經在積極尋求向美國進口LNG。今年11月9日,中國燃氣公司還和美國一家LNG公司Delfin簽署了一份無法律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表示了中國燃氣有興趣采購15年的長約LNG,每年約45億立方米。
中國的天然氣已融入國際市場,目前全球天然氣供應相對寬松,價格也處于低位運行,國家以氣代煤的政策早已推出。因而,“相關企業,特別是三桶油準備不足,政府部門督促不力,是造成今冬天然氣短缺的根本原因,”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分析,“這是天然氣領域里‘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改革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
他認為,政府部門和企業都需要尋求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解決之道,“尤其是大幅度提高天然氣的商業儲備能力,加快推進同一地區、不同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不同地區之間的互通互濟。”
實際上,這次“氣荒”的背后是一場能源革命的嘗試——用“油改氣”“煤改氣”等政策改變北方地區的能源消費格局,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只是用力過猛,短時間內制造了大量的燃氣需求,另一邊供應端緊張,造成氣荒。在一個壟斷市場完全放開LNG價格,氣價不可避免走向失控。
未來幾年里,國內天然氣的消費量只會大幅提升,這場“氣荒”也還遠遠沒到頭。中石油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天然氣“氣荒”五年內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