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萍
大改革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大陣痛,甚至帶來“內傷”。這些“內傷”一旦與國內宗教與民族矛盾交織,就會對推行改革形成根本性制約。當前“印度教至上主義”理念持續擴散,極端民族主義勢頭不斷蔓延,莫迪政府推行內政外交新舉措面臨巨大壓力。印度總理莫迪9月3日改組政府,更換了國防部、鐵道部、技能發展部、勞工部等數名部長,這是莫迪政府自2014年5月執政以來第三次改組。
此次部長“洗牌”,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帶有“談判女強人”標簽的原商業和工業國務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出任國防部長,成為印度歷史上繼英迪拉·甘地之后第二位女性防長,且有可能被委任為印度人民黨全國發言人。事實上,此次莫迪政府更換部長并非有意為之,更多是被動應對的結果。
根據印度《每日新聞與分析》的報道,水利部長巴蒂、技能發展部長魯迪、農業部長拉達·辛格、水利部國務部長巴揚以及中小微型企業部國務部長米什拉提交了辭呈。同時,“雙肩挑”的原國防部長兼財政部長阿倫·賈伊特利“迫于工作壓力”辭去了國防部長之職。
雖然這些內閣部長辭職的原因各異,且外界也無法確定這些新任部長未來能夠多大程度上助力莫迪政府的內政外交,但可以肯定的是,“內閣改組”是莫迪政府在應對國內局勢和經濟改革遭遇瓶頸時的一個無奈之舉。
長期以來,印度的民族分離運動、反政府武裝活動持續不斷,極端民族主義引發的沖突此起彼伏。莫迪執政后,一方面,“印度教至上主義”勢頭不斷上升,成為助推印度民族、宗教與族群矛盾不斷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莫迪政府推行的“廢幣運動”和大規模稅改,積累了難以化解的內部矛盾。
2017年6月以來,在西孟加拉邦爆發了廓爾喀人抵制該邦在義務教育中推行孟加拉語的示威游行,事件從抗議升級為騷亂,造成本來就頻繁爆發民族分離主義運動的大吉嶺及周邊地區緊張局勢持續兩個多月,目前動蕩態勢依然存在一觸即發的跡象。
8月,印度各地公交、港口、銀行、鐵路、教師等行業接二連三爆發了各種形式的罷工。
8月28日,印度中央調查局特別法庭宣布印度西北部哈里亞納邦宗教組織“真神宮”頭目辛格強奸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20年。該事件引發包括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等在內的多地爆發嚴重騷亂事件,造成30多人死亡,300多人受傷,致使印度軍方介入,多個城市被迫實行宵禁。截至目前,此案引發的緊張局勢還在持續。所有這些沖突,折射出印度內部的根本性社會矛盾,這些極端主義激進力量不僅給莫迪執政制造了巨大的難題,也成為拖累其推進改革的“包袱”。
1991年,印度開啟市場化改革,特別是1998年核試驗之后,印度開始了追求大國地位的種種外交努力。可以說,該國歷屆政府都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莫迪也不例外,比其前任,他似乎更加執著與自信。
2014年5月莫迪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大選,而此前的2012年和2013年,印度的經濟增速已跌至5%以下。莫迪當選的最大“賣點”是他在古吉拉特邦擔任首席部長時展現的果斷的執政風格以及取得的驕人的經濟成績。
莫迪上任后,即乘大選勝利之勢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優先”改革計劃,特別是高調啟動“印度制造”計劃,聲稱要將制造業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目前的15%提升至2022年的25%。2014年,印度經濟增長率達到7.4%。2015年,印度經濟增長率高達7.5%,首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但是,好景不長。2016年,印度經濟增速下滑至6.6%。2017年,從前三個季度的指標看,印度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降至莫迪執政以來的最低點。從經濟的宏觀層面來看,近兩年莫迪政府雖然在控制通脹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也較好地推進了每個村莊都通電的“電力計劃”,并在一定程度上實施了高速公路網絡計劃。但在創造就業和緩解財政赤字方面并無多大起色。各項經濟指標與其大選期間的承諾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顯然,經濟下滑與莫迪政府推行經濟改革的“兩大舉措”所帶來的短期陣痛密切相關。
第一,廢除了大面額紙幣。2016年11月8日晚9點,莫迪突然通過電視發表講話,以遏制腐敗和打擊黑色經濟的“一切為了發展”為由,宣布廢除面額500盧比和1000盧比紙幣。這一舉措至少產生了三方面的負面影響。首先,廢幣帶來的政府收入顯著低于預期。莫迪政府曾預期廢幣可以打擊腐敗和地下經濟,從而增加政府稅收,但結果卻并不如意。
巨大的印制新幣成本反而降低了政府收入。其次,廢幣阻止了86%的貨幣流通量,由此制造的“現金危機”抑制了國內消費,致使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經濟增速出現放緩。再次,“廢幣運動”雖然短期使銀行存款基數迅速擴大,但經濟波動的預期及流通中紙幣減少抑制了私人投資。為彌補投資缺口,政府被迫增加支出以應對,導致政府的財政壓力增大。
第二,實施了大規模稅改。2017年7月1日,印度在2005年邦增值稅改革的基礎上,正式啟動了被稱為“印度建國以來最大幅度商品服務稅(GST)改革”。這一稅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央和地方建立統一的稅收制度,避免重復收稅或偷稅漏稅,改變過去邦州各自為政、繁瑣混亂的稅收格局。
印度政府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稅改雖然邁出了關鍵性一步,但改革依然處于陣痛期,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對于中央政府而言,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但卻減少了各邦政府的稅收收入;對于企業而言,不少行業的大中型企業從中受惠,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競爭力,而諸多小企業則面臨生存困境。
同時,由于印度的網絡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政策嚴重滯后,加上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稅改的效率受到嚴重影響。況且還有來自印度政治體制的慣性影響以及各利益集團的博弈,推進稅改面臨重重阻力。
雖然果斷推行了廢幣和稅改兩大舉措,為推進經濟改革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這一高風險舉措一旦實施不當或管控失衡,就極有可能導致印度經濟脫離正軌。目前來看,“廢幣”產生的后遺癥還在繼續,通過稅改提升經濟增速的作用還未顯現。
事實上,莫迪上臺以來最大的收獲是通過經濟改革實現了一些政治目標,例如,“廢幣運動”幫助印度人民黨贏得了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的議會選舉。2017年7月印度人民黨候選人拉姆·納特·考文德贏得了總統大選,進一步夯實了印度人民黨在議會的權力基礎,鞏固了執政黨的地位。
但是,大改革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大陣痛,甚至帶來“內傷”。這些“內傷”一旦與國內宗教與民族矛盾交織,就會對推行改革形成根本性制約。當前“印度教至上主義”理念持續擴散,極端民族主義勢頭不斷蔓延,莫迪政府推行內政外交新舉措面臨巨大壓力。
2019年,印度將迎來大選。雖然莫迪贏得連任的機會很大,但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且看莫迪政府在接下來的有限時間內,如何采取有力措施“醫治”廢幣和稅改對印度經濟造成的“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