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店位于息縣西北部,距離淮河約15公里,是淮河與汝河之間的一個重要集鎮。劉鄧首長趕到這里后,立即在彭店西南辛圍孜召開高級干部會議,研究如何突破淮河天險,并對進入大別山后的行政區劃和黨政軍組織建設等重大問題進行安排部署。這是劉鄧大軍在即將渡過淮河天險進入大別山區前夕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在彭店會議上,他高度贊揚汝河之戰“打得好”。他說:“同志們,我曉得部隊是疲勞的。可是,勝利只能在戰勝疲勞后才能得到!敵人希望疲勞能捆住我們的手腳,因此我們一秒鐘也不能耽誤,一定要奪下淮河渡口,奪下我們戰略躍進途中的最后一個關口!”
息縣城關鎮埠口村會計王武軍今年56歲了,他記得父親曾說過,1947年渡淮前夕,晉冀魯豫野戰軍一個偵察班來到淮河北岸,請他的父親王文炳等人擺渡到南岸偵查敵情。王武軍的父親當年才17歲,與他的兩位叔叔王金鐸、王金順用兩條船將偵察兵擺渡到河南岸之后被國民黨軍扣押,后來村里鄉鄰請愿,叔侄三人被扣押一天一夜后才得以返鄉。
1947年8月26日,在大埠口渡口,劉伯承問十八旅政委李震:“情況怎么樣?”李震為難地說:“司令員,我們到河邊后,想了很多辦法,只找到了十幾條小船,現在我旅正在渡河。”劉伯承問:“多長時間可以渡完?”李震回答道:“像這樣的速度,我旅到天亮還渡不完。”聽了李震的話,劉伯承心急如焚。他想,渡河速度如此之慢,如何對付后面的追兵?劉伯承沉思了一會兒,又問:“你們想過架橋了沒有?有沒有徒涉的可能?”李震搖搖頭說:“河面太寬,水太大,不能架橋。至于徒涉嘛,那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聽河邊老百姓講,從來沒人敢在這樣的季節涉水。”這時,從北方不時傳來隆隆的槍炮聲,那是國民黨的部隊追了上來,前鋒已經離這里不遠了。劉伯承想了想,單純靠收集來的10多條小船和竹排,要想在短時間內把六七萬大軍渡過淮河,除非有奇跡出現。
王武軍回憶,為了渡淮,劉伯承曾親自試水,在當地留下“將軍試水”的美名。
8月27日凌晨,劉伯承拄著一根長長的竹竿,帶著兩個手提馬燈的警衛員來到了大埠口淮河渡口。這是他平生以來最焦躁不安的一次,這位中國少有的軍事奇才一直在思索著渡河的捷徑。難道淮河真的不能架橋嗎?有無徒涉的可能?劉伯承膽大心細,非常注重調查研究。竹排在河面上緩緩行駛,劉伯承不停地用竹竿在河底戳著,站起又蹲下,蹲下又站起。水不深!他又試,還是不深,完全可以架設浮橋。竹排經過河水淺的地方,劉伯承還讓警衛員插上標記。竹排到了南岸,劉伯承又讓往回劃,他要再測一次河水,測試結果,一如前述。看來,這個渡口完全可以架設浮橋。劉伯承急忙高聲對北岸喊道:“能架橋呀!我試了許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李達接到命令正要組織戰士們架設浮橋,劉伯承又派人送來了紙條:“我親眼看見上游有人牽馬過河,證明完全可以徒涉,立即轉告李參謀長,不要架橋了,叫部隊迅速徒涉!”原來,離劉伯承乘坐的竹排并不太遠的上游,剛好有一名戰士牽著馬徒涉渡過了淮河。這名戰士叫什么名字,在哪個連隊,已無從考證。只知道,這名戰士是位飼養員,當他來到淮河岸邊時,他所在的部隊已被小船運過了河。為了追趕部隊,這名戰士不管河水有多深,牽著戰馬,頭也不回地徒涉而過!這種情景正好被探看水情的劉伯承司令員遠遠地看到了。
于是,劉鄧大軍分成幾路,在幾小時之內徒涉渡過了天險淮河,勝利到達大別山區,完成了千里躍進的戰略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