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珮莙
從披頭士到“單向”組合,且歌且舞的男子天團總能輕易俘獲無數芳心。在別人看來可能愚蠢且膚淺,但粉絲們仍然堅定地為偶像歡呼、尖叫甚至哭泣。
承認自己是粉絲,并不意味著瘋狂和愚蠢
上高中時,蕾切爾·萊特在朋友介紹下看了一段“單向”組合的MV,立刻墜入了愛河。她喜歡他們“動人的旋律、完美的發型和有趣的采訪”,開車時哼唱他們的歌,花好幾個小時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看訪談節目和幕后花絮。她還加入了歌迷組織。
4年過去了,聽了“單向”組合的5張專輯、兩場音樂會后,萊特發現自己還是喜歡這個男子組合,并慢慢學會不為此感到丟臉。喜歡的東西使自己快樂,也不會傷害別人,為什么要感到羞恥?
萊特意識到,她多年來的羞愧其實源于別人的想法。其他人似乎認為迷戀偶像是愚蠢、瘋狂、非理性的,充滿了青春期少女的荷爾蒙,但同樣瘋狂的體育愛好者不會受到這種詬病。
“歇斯底里”原是對女性的污蔑
“Vice”指出,對男子天團歇斯底里的熱愛始于1963年10月13日的倫敦帕拉斯劇院外。當時被興奮沖昏了頭腦的女歌迷尖叫著沖過安全警戒線,試圖爬上偶像乘坐的汽車。面對她們的“洪荒之力”,披頭士差點擠不進自己的演唱會現場。
就在那一刻,4個紅得如日中天的年輕人將女性從“應該遵從的禮儀”中釋放出來。只要聽到“披頭士狂熱”(Beatlemania)這個詞,人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大撥“迷妹”瘋狂尖叫的畫面。

當男記者用“歇斯底里”來形容等待在酒店外的女孩時,他在潛意識中喚起了柏拉圖對女性欲望的蔑視。事實上,遠遠地幻想名人令人愉快,但它只是“迷妹”尖叫的原因之一。
在“Vice”看來,粉絲只是在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而且發現了一個神奇的“公式”:幾個留著漂亮發型的年輕男孩加在一起玩音樂,等于很棒。
粉絲要的只是歸屬感嗎
美國心理學家古佐爾斯曾花數十年研究猴子的尖叫,還從“Youtube”上收集人類的尖叫,并讓其他人辨別它們所表達的情緒——是害怕、痛苦、高興、憤怒。
不管背后的動機是什么,古佐爾斯指出,發出尖叫的本能深深植根于人類進化史中,人類在人群中大喊大叫就像猴子在樹上嘶吼,表達在某個群體或部落中的歸屬感。從這個角度看,流行音樂、足球和猴群沒什么不同。粉絲文化的內核就在于此:在人群中尖叫意味著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是人的本性。
美國社會學教授詹寧斯告訴《華盛頓郵報》:“粉絲們的尖叫是集體身份認同和個人身份認同的同時體現,當你和眾多球迷一起給球隊加油助威、向某個政客發出噓聲,你是在用身體和聲音表明自己屬于一個團體,你們擁有共同的身份。”
2015年,澤恩·馬利克宣布離開“單向”組合后,英國近500人申請了“照顧性休假”,全球各地都有粉絲在痛苦中自殘。當剩下的4名成員宣布今年要休息一段時間,數百萬年輕的粉絲在網絡上表達了不同程度的悲傷情緒,用“歇斯底里”來形容并不過分。
這不是首次因樂團解散而引發大規模憂慮、悲痛。1996年,名噪一時的英國“接招”合唱團(take that)隊長蓋瑞·巴洛宣布了成員羅比·威廉姆斯的離去,粉絲陷入了集體恐慌。巴洛在氣氛陰郁的新聞發布會上黯然表示“從此不再有‘接招組合”后,當地志愿機構“撒瑪利亞會”專門設立情感熱線,幫助那些悲痛欲絕的女孩。
當然,迷戀偶像不是少女的專利。當熟男們像小鮮肉那樣組成“男子天團”,任何年齡段的女粉絲都可能爆發出“歇斯底里”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