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紅
摘 要:好的教育,應該是“里與外”的合力不可或缺,“顯性與隱性”的分辨不可或缺,“負向和正向”的評價不可或缺。作為教育局干部,應該用溫暖、愛心、包容等醞釀出最適宜的教育“溫度”。
關鍵詞:里與外;顯性與隱性;負向和正向
一位專家說:“教育在關注勞動工具、勞動方法之前,需要先低下頭看看:土壤、種子、水……”所謂“土壤、種子、水……”實際上與品性純化、情感滋養、人文生態等一些精神層面有關。那么,作為教育局干部,如何引領學校和老師培育肥沃的土壤,如何萌發出健康的種子,如何流淌出清澈的活水,用溫暖、愛心、包容等醞釀出最適宜的教育“溫度”呢?
一、“里與外”的合力不可或缺
在中國,一部分家長總是有意識地屏蔽學生成長中的所謂“另類選擇”,總是以成人的視野代替孩子的視野,以成人的“一廂情愿”扼殺學生的“自我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教育局干部,不能“隔空對話”,應和學校、家長等形成教育合力,可以在電話、家訪、家長會、零時接觸等各種場合的溝通和對話中,與孩子真正的內心世界對接,從而找到真正解決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憑借和抓手。
毋庸置疑,因為某些家長的錯誤言論或錯誤導向,學生的內心世界蒙上了一層陰翳或者“雨水”。教育局干部應和教師一道轉變家長的錯誤觀念:切不可以自己的一孔之見影響學生。無論什么時候,成人對各種時髦的言辭都不能迷信,更需要對自己的道德說教慎之又慎,酌之又酌。的確,當教師和家長形成了合力,其思維、理念、方式都“趨于一致”,就能醞釀出“柔軟的、溫潤的、靈活的”教育溫度,那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學生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質的生成就變得自然而然。
二、“顯性與隱性”的分辨不可或缺
彼得·德魯克的一句話很有意思:“溝通的關鍵是聽到沒有說的內容。”事實上,不僅僅是孩子,就是成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很多“沒有說的內容”,或者,很多“真正的話”沒有機會說出,被遮蓋、被屏蔽,被扼殺……教師的責任就在于聽到那些“沒有說的內容”,善于發現孩子內心那波濤洶涌掩藏下的大海,并以此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位學生總是跟“老師”對著干,總是故意把作業寫得一塌糊涂,總是故意大聲說話……事后了解到,因為父母親離婚,因為家人漠不關心,因為異常孤獨……因為這一切,他想通過這么多的“故意”引起教師以及其他人的關注,這種心態叫關注饑渴……
可見,成人要善于從這些表面、顯性、零散的“錯誤”中冷靜下來,不隨意點評,更不隨便扣帽子、貼標簽,而是盡心和學生做朋友,盡可能去了解事情背后“隱形”的真相,真正從“顯性與隱性”的分辨中氤氳出適宜的教育溫度。教育局、學校和家長應及時溝通,“越是溝通及時,越是信息透明,雙方就越能相互信任。”[1]
三、“負向和正向”的評價不可或缺
一個學生的成長,真的需要一些“重要他人”。教育局干部作為學生的“重要他人”之一,如何全面、客觀、中肯地評價學生,顯得至關重要。教育局和學校教師僅僅是從分數的角度為學生“蓋棺定論”,還是從思維、品性、過程、能力等方面全面評價學生?顯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稱道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局應該改變從分數論天下的局面,多方面去評價學校的工作、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整體發展。
一位教師曾經給學生寫過這樣的手寫獎狀:“‘水上了高山就成了‘瀑布,高度很重要,我希望你能有自己的高度!”“有信心未必會贏,沒有信心一定會輸。”“題海無邊,總結是岸。”“頭腦空空的人之所以聲音大,是想通過大嗓門掩飾自己的淺薄”“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你需要經常在口袋里裝上兩張紙條,一張上寫著‘我只是一粒塵埃,另一張上則寫著‘世界為我而造”……
新的課標理念視角下,教育局干部要多多鼓勵教師盡可能地創設一泓多元、互動、多維、靈動的評價“活水”,注重精神層面、個性特長方面的激勵和評價,讓教師的評價準確地指向一個人的內心,讓學生看到一個新的未曾發現過的自己。“成長的力量源自于人的內心,只不過有時需要恰逢其時的一個人。”[2]教育局干部應該做這樣的一個人。
考察人的成長或學校的發展,除了成人和教育主管部門都翹首企盼的那個尺度之外,還應該把過程性評價納入其中,以多種尺度重新打量和審視學校的發展軌道與“行走方式”。最起碼,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偏好、負荷力、學習效能感和可塑性,從兒童視角和孩子“內環境”的成長規律出發來理解學生、研究學生、評價孩子,并以此作為學校建設與發展的起點。
參考文獻:
[1]程曉云,林衛民.教育在于平凡的堅持和正確的行動[J].教師月刊,2017(3):56.
[2]張碩果.編織一張“夏洛的網”[J].教師月刊,20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