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學
摘 要:教學是每位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的經驗技巧和機智。
關鍵詞:理解;領悟;尋求;探索;推求;追查
所謂“自主化”,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主設計,自主探索,自主探討,自我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主化是現代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素質教育活的靈魂。新課標需要新型教師。“教育教學過關”是當今教育部門的要求,新課程改革也不例外,要重建課程結構,促進學生和諧地、有個性地發展;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并注重學生的經驗;課程向學校日常生活回歸。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是課程的解釋者,是影響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教師自身在新課程改革中“不自信,不主動,不適應,不改變”,會嚴重影響新課程的實施。
新時代呼喚新型教師。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實驗數據、典型教案、反饋信息、改革成效等大量的事實,向廣大教師雄辯地證明新課程改革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通過改革的創新性實踐,自己會比過去獲得更大的成功。將有利于幫助教師克服懷疑心理、懷舊心理、惰性心理、觀望心理等消極心理,正視現實,與時俱進,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教改,就這一課題略談幾點自己成功的教學方法。
一、我能——自覺努力、積極活動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中的“我能”部分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的主動積極的行為或狀態,是教師學生互動而產生的心理想通的結果,是教師主導作用下的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參與的形式很多,主要表現為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思考,查找課本和資料、操作實驗、填寫實驗報告等行為方式。
在上“電流”這一課時,我提前用小黑板或電教儀器設計出以下內容。
教案(一)我能:
1.電流是怎么形成的?
2.電流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
3.金屬導體是靠什么導電的?
4.金屬中電流方向與什么方向相反?
5.單位:(1)國際單位_______,符號_______。(2)常用單位_______,符號_______和_______,符號_______。(3)換算關系1A=_______mA,1mA=_______μA。
給學生一定時間查課本,任意叫一些學生來回答或填寫。給予回答對的學生掌聲鼓勵,對回答錯的學生,教師同樣微笑著鼓勵說:“你下次一定能回答正確。”下次這位同學仍能積極地回答。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作一個自主發展、有潛力的人,尊重學生的人格,熱愛和關心每一個學生。這份熱愛和關注,不分時間、地點,也不論是哪一個學生,教師應遵循“友情親善,關愛為本”的原則,激發學生可貴的進取心。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電流的概念,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標理念,再向學生提出我們所學的電流與生活中什么相似,學生討論后就能回答出“水流”。
二、我會——理解、領悟、懂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的:“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他(她)就心里說“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干得很好!”“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么。”假如每一個中學生都對自己有這樣的自信,肯定能積極地投入學習中去,不斷取得進步。自信心是學生的脊梁,它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初中階段是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與確認自己是否有能力的關鍵期。作為教師,應該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因為自信心一旦失去就很難找回。學生的自信心需要教師的細心呵護和培養。
教案(二)我會:
電流表:1.使用方法。2.讀數方法。
每八個學生一只電流表,讓他們觀察結構,查閱資料小結出使用、讀數的方法讓小組代表回答出他們的方法,教師進行總結,這樣學生都很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我能探究——尋求、探索、推求、追查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經驗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因此,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較為穩固的自信心。此外,教師也應當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找到科學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從學習中得到了樂趣,他們自信心的風帆自然也就揚起來了。
教學案(三)我能探究:
1.串聯電路的電流關系。
2.并聯電路的電流關系。
讓學生自己設計電路圖,組裝實驗電路,設計表格,教師檢查無誤后使學生親身實驗操作,收集數據,得出結論,在教師的肯定下,他們的臉上充滿了滿足感和成就感。
四、我能過目不忘——小結、展示自我
展示自我,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現在別人的面前,在別人贊許肯定的眼光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這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又一有效途徑。
把這一節要記憶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根據大標題單獨口述出來,是訓練學生記憶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因為中學階段是學生記憶力最強的時候,當某個學生達到這樣的程度,大家鼓起了掌,使得其他一些學生也躍躍欲試。當然教無定法,我看到一句手機廣告詞“我能——全球通”得到啟發,把自己課標內容標為:(一)我能;(二)我會;(三)我能探究;(四)我能過目不忘。以鼓勵學生為主,并在課堂上試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供同行參考,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