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海
摘 要:課堂教學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學生“學會學習”這一主線,體現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要“主導—主體“相結合,熟練使用“班班通”上好課,進行“人機”整合,實現新課改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關鍵詞:自學;交流展示;點撥釋疑;反饋矯正;反思提升
“五環節教學法”的五個環節:
1.學案引領自學
2.課堂交流展示
3.教師點撥釋疑
4.訓練反饋矯正
5.歸納反思提升
課堂流程:
第一個環節:學案引領自學
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提前編寫出適合教情和學情的導學案。導學案的基本要素包括:課題,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學習內容,作業設計,歸納總結。學習內容包括基礎知識梳理,重點問題點撥,訓練反饋矯正,歸納總結反思。
教師利用頭一天的自習課時間把導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對照導學案先自學課程,相當于把課堂學習時間前移。教師要在正式上課前收集導學案進行學情調查,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了解其思維障礙,便于課堂進行有效教學。
我們認為導學案中的學習內容以問題的方式呈現更好,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把明確、具體、可檢測的學習目標作為每堂課的開端,使學與教目的明確。
第二個環節:課堂交流展示
該環節包括:
1.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2.學習目標展示(多媒體出示),明確告知學生本節課教師“要把你帶到哪里去”。
3.教師根據導學案設計題目(簡答題、填空題、選擇題、論述題、材料題、探究題、比較題等),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分組討論。
4.各個小組選出中心發言人發表見解,進行課堂展示。整個環節以學生討論、探究為主,教師參與其中,實現師生互動。學生通過交流之后(利用電子白板的投影功能展示)對新知識獲得豐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發現問題,產生矛盾。
5.結合教學目標,抓住主要矛盾展開討論。通過個體發言、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班級辯論等方式,發揮優秀生的帶動作用,多角度、多層次地辨析,呈現疑點;教師運用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比、練習、明理,以求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在最佳時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最重要的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第三個環節:教師點撥釋疑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給教師的作用定位之一就是解惑。教師點撥釋疑的過程就是解惑的過程。
本環節就是在學生交流展示的基礎上,教師依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展示交流中暴露的問題,抓住要害,言簡意賅地講清思路和方法;把學生暴露出來的不正確觀點有意識地在班上說出來,以激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突破認知誤區或思維障礙。通過教師點評、釋疑,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說明:
1.教師在備課時要提前做好對所要點撥釋疑問題的預設。
2.要處理好點撥釋疑“度”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辯論能解決的教師堅決不要講,防止角色錯位。
3.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避免學生討論過程中學習的盲目性。
第四個環節:訓練反饋矯正
通過課堂練習、問題解答、強化訓練,對學生進行測評,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反饋教學中的有關信息,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集體矯正,對少數學生存在的個別問題個別矯正,從而實現對教學目標的調控。
說明:訓練反饋矯正的基本要求
1.要準確把握反饋評價的時機,即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及時進行信息反饋,迅速了解教與學的活動狀態。
2.要提高調控矯正的有效性,一是要準確,針對存在問題的實質采取矯正措施;二是要有力度,抓住要害,一針見血,切實達到使學生糾正錯誤、深化理解的目的。
3.充分發揮學生及其同伴在評價矯正中的作用。
4.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善于因勢利導,以靈活的方法處理復雜的課堂反饋矯正。
5.課堂教學活動應是一個能夠不斷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動態系統,反饋、矯正作為兩個緊密聯系的過程,是課堂調控的基礎和前提,而矯正活動則是課堂反饋的必然延伸。
第五個環節:歸納反思提升
教師引導學生,用簡單明了、準確簡練的語言或圖表等方式,對整堂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概括出知識的脈絡與主線,強化重點,明確關鍵性知識,引導學生對知識延伸遷移,將所學知識條理化,將本節內容系統化,提醒學生檢驗是否實現學習目標。
作用:
1.學生反思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便于課下查缺補漏。
2.教師反思對學習方式進行的改進,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有哪些理念、方式或方法上的改變?
3.深化概念、規律,起到“畫龍點睛”的效用。
4.設伏筆,為后續教學服務。
以上所述是鞏義市教科研培訓中心對我市中學各科“五環節教學法”的指導策略。在課堂實施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科目、課型及其他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處理,以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學生學習效應的最大化為中心,“五環節”可刪減、可增加,也可進行順序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