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艷
摘 要:初中生物學習,不論是在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方面,還是在解決疑難點方面,抑或是在拓展延伸生物學習的新時空方面,都需要信息技術的保駕護航。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初中生而言,信息技術所打開的知識版圖和精神版圖越廣,越能使孩子們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和提升。
關鍵詞:信息技術;聚焦學生;解決疑難;探究延伸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生物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入多媒體技術進行模擬實驗”。實際上,不僅是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教學需要多媒體技術,課堂上聚焦學生的注意力,解決生物學習中的疑難點,以及在拓展延伸生物學習的新時空方面,都需要信息技術的保駕護航。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在信息技術的介入和幫助中,其思維在原有的基礎上被進一步拓寬和加深?生物課堂是否在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中有額外的增值?聲光色的耀眼中是否成就了學生最好的自己?
一、聚焦學生:信息化技術不可或缺
教育或者教學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灌輸和強迫,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生物教學亦然。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聚焦其全部的注意力呢?竊以為,巧用信息技術,創設新穎、生動、搖曳生姿的教學情境,或許能夠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比如,放大的、比顯微鏡還要逼真的圖片,一段不能用肉眼看清,但通過信息技術可以一目了然的生命過程,或者一幅能促使學生滋生新的生長點的對比圖等等。
例如,在蘇科版初中生物《細胞分裂與分化》的教學中,可以通過PPT課件設計以下環節:
1.出示三幅對比圖:由種子到完整植物,由雞蛋到雞,由幼仔到成年大熊貓,并追問:以上三組圖片反映的是什么生命現象?這些生命現象與什么有關系?(與細胞有關系。)進一步追問:人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嗎?有沒有想過,生物體為什么能由小到大?
2.多媒體出示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示意圖和動物細胞分裂過程示意圖,并思考,細胞分裂是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為什么?
實踐證明,種子為什么能萌發成幼苗繼續生長成為一棵大樹,這樣的理論,如果僅僅讓教師從理論的角度加以闡述,必將顯得沉悶無趣,孩子們必將學得昏昏欲睡、枯燥無味。而通過信息技術展現其動態過程,必將有利于打開學生的興趣之“門”,點燃他們的智慧之火,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情趣,自然學習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二、難點突破:信息化技術不可或缺
盡管信息技術以自己聲光色耀眼的特點贏得了很多學生的認可,但是教師也不能大面積地濫用。運用信息技術較好的態度應當是:“只有在學生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困難時,教師才借助多媒體進行引導、解答,讓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而不是用多媒體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1]的確,不得不承認,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突破教學上的重難點,能夠為孩子們“搭上梯子”去“摘到果子”。
仍然以《細胞分裂與分化》的教學為例,諸如“細胞分裂過程中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動植物細胞分裂相同嗎?異同點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僅靠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是不行的,只有通過多媒體圖片放大其清晰的分裂過程圖,學生才能確切地觀察到:染色體是細胞分裂過程中最明顯的變化;動物細胞是兩個細胞核中央的細胞膜向內凹陷,植物細胞是在兩個細胞核中央形成新的細胞壁和細胞膜。
以上設計看似簡單,但有利于幫助學生把握細胞分裂的特征,并且清晰地分辨細胞分裂中最為顯著的變化。可見,運用信息技術,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何時讓信息技術介入,何時讓多媒體“登臺亮相”,這樣的“分寸感”和“介入時機”,應該成為生物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經常性工作,讓信息技術“該出手時再出手”,成為生物課堂成功的“法寶”。
三、高效拓展:信息化技術不可或缺
就生物教學的課堂練習和課后拓展而言,僅僅依靠大量的試題練習是不夠的,僅僅依靠單一的教學方式也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從拓展的渠道、內容、方式出發,引領學生走得更遠,收獲更多。信息技術恰恰為孩子們的拓展延伸提供了方便和捷徑。
1.學習了《細胞分裂與分化》之后,大家知道了關于動植物及人體組織的種類很多,那么,通過上網閱讀有關資料了解細胞的癌變,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細胞分化是否意味著細胞中遺傳物質的改變?
2.收集網絡中有關“植物組織(保護組織、基本組織、分生組織、輸導組織)、人體基本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的分布和功能的資料,做成圖片卡片,邊找邊記,并在這樣的基礎上思考:如果人的皮膚不慎被劃破,我們會感覺到疼,而且會流血,這說明皮膚可能會含有哪幾種組織?
就生物學習的拓展而言,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設計研究性課題、網絡模擬性實驗、歸納整理型作業等。相信,生物教師只要正確用好信息技術這把“利劍”,一定會促使生物課堂的“面孔”煥發出迷人的色彩,一定會打造出一片多姿多彩、生機盎然、厚重高效的生物學習新時空,一定會走出一條漸行漸寬的課改之路。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1.
[2]鄒太龍.孩子眼中的“人”與“世界”[J].中小學德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