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青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是創新型人才,現代教育呼喚轉變傳統知識型的傳授模式,實踐和探索一條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學之路。就小學數學教育來說,知識的傳授必不可少,但是催發學生創新思維,敢于提出新問題,能夠學會主動分析問題,在探究中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則是基于數學經驗和數學技巧,學生創造性想象力的體現,因此,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就顯得意義深遠。在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改變以往“我教你聽”、讓學生處于配角地位的教學模式,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通過引導和激勵讓學生主動思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創設富有情趣和愉悅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大膽地創新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教師更新觀念是前提
新課標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要求就是教師及時更新教學觀念的依據,盡管素質教育已經在深入進行,但是傳統教學模式的舊疾依然殘留于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中,誠然,觀念的更新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教師要對以往教學方式進行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要不斷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更新教學觀念的過程。教師要緊緊圍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四個方面為一體的數學目標。其角色的更新不僅體現在教師的思想上,還體現在行動上,要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進行界定,要對教師這一角色在教學中的作用進行定位,教師教學意識要“從主到輔”,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上。
二、創設平等愉悅的提問氛圍
培養中年級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教師營造和諧、民主、平等、愉悅的教學氛圍,當學生的緊張感消除后,自然會主動思考問題,教師要充分展現語言藝術,通過友好的肢體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我,不膽怯,不退縮,積極地進行思維,大膽提出問題,樂于進行問題的再探索直至找到問題的最終答案,真正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究者和創新者。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不吝嗇自己語言上的善意引導,給予學生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為讓學生繼續主動思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奠定基礎。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具有價值的問題,要能夠做推波助瀾的推手,也就是說,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肯定和鼓勵,讓學生繼續創新思維,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具有恒心和毅力地解決問題,讓問題從意識的萌芽開始到最終找到一個正確的結果,問題意識的培養不僅僅是催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萌芽,更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持續的思考和探究,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充滿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多邊形的面積”一課,面對教師給出的不規則多邊形,面積應該怎樣求解呢?大部分學生通過思考后認為,應對多邊形進行切割,分成三角形和梯形,解題思路就是先計算出分解后的三角形和梯形面積,再進行相加,它們的和就是多邊形的面積。就在大家紛紛開始按照這個方法進行計算時,一位學生高高舉手,站起來提出了這樣一個方法:“為什么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就這一種分解方法?我認為,多邊形面積求解還可以通過補足的方法計算。”這一問題的提出立刻吸引了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順勢將多邊形面積的求解分成兩種方法,讓感興趣的學生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看一看最終的結果是否一樣。”學生意外表現出的創造力,讓整個數學課堂生機勃勃,學生時而埋頭計算,時而相互交流,同一個問題掌握了兩種解題方法,讓學生收獲多多,問題意識的催發帶來了學生的自我思考、主動探究,從而建構自我的數學知識體系,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引導學生學會發問
受年齡所限,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閱歷以及知識水平尚處于待開發的狀態,因此,有的小學生在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由于缺乏發問的技巧和藝術,顯得語無倫次,表達不明確,旁人聽起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就要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理清思路,學會數學語言的表達,而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會得到逐步的提升。當然,還有學生不知道何時提出問題,哪些地方容易產生問題。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的身影,并調動自我的數學思維判斷能力,產生問題。例如,在校運動會上,有學生發現,400米接力賽中,每一跑道參賽隊員起點位置不同,學生由此提出心中疑問,“為什么每一隊員的起點不同,相鄰跑道的隊員起點距離應該是多長?”這一問題的生成最終形成尋找問題答案的熱情和動力,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并不斷地深入問題的解決思考之中,學生也從中獲得了數學解題的深刻體驗。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意識、數學技能、開啟創新思維的必備條件,教師需要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發問的動機,及時滿足學生提出問題的心理需求。面對學生的各種質疑,教師都要給予適宜的鼓勵和引導,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也為學生繼續提出問題創造條件,從而推動學生個性發展,成為未來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