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環環
摘 要:針對當前高中化學分組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從實驗準備、學生分組、課堂管理與評價、實驗總結四個方面談提高分組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高中化學;分組;實驗
實驗教學分為播放實驗視頻、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三種,前兩種實驗形式簡單可控,學生合作、動手能力得不到培養。現代教育理念認為,一個人今天在校的學習方式,必然會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方式保持某種內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學習正是這種一致性的切入點之一。在此背景下,學生的分組合作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在化學教學中逐漸被廣泛運用。但分組實驗教學實施對任課教師提出了很大挑戰,要在45分鐘內完成實驗指導、過程監控、信息收集反饋等教學任務,難度很大,容易顧此失彼。下面談談自己在分組實驗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課前精心準備
實驗前教師要親自逐一檢查實驗器材和藥品。如酒精燈是否可以點燃、天平關鍵部位是否生銹、藥品是否變質等等。易碎的試管、燒杯等玻璃器皿,過濾紙、鹽酸等易耗物品,要多準備,留有余量。
做好安全教育,重視應急處理藥品的準備,如一般燙傷用的燙傷藥膏、滅火用品等,盡量將意外事故的傷害降到最低。這樣既保證實驗安全開展,也避免學生對化學實驗產生畏懼心理。
在備好實驗器材、藥品的基礎上,教師務必要提前試做實驗。
要求學生預習,初步完成實驗報告的框架,對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基本原理、注意事項等做到心中有數。
二、構建學生分組框架
探究小組的劃分,一般要求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對學生的充分了解是實現合理分組的前提。全班48人分為12小組,每組4人,由組長、組員1、組員2、組員3構成。選學習能力較強、自律性高的學生擔任組長,進行必要的培訓指導,明確職責和工作任務,同時建立獎勵機制,激勵組長保持工作的積極性。組長的任務是在實驗過程中對組員進行紀律約束,指導同伴開展實驗,協調整個團隊,爭取獲得更高的評分。組員1、2選擇能力中等的學生,組員3選擇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學生采取自由組合和協調組合的形式進行分組。
小組成員在實驗室座位安排如:兩人一組,共用一套器材和藥品;鄰近兩位組長坐在相鄰位置,便于組長間交流協助;各個小組長位置都靠近主過道,方便和老師交流反饋。
三、實驗課堂管理與評價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從學生第一次進入化學實驗室就以評價為手段來促使他們形成規范的實驗行為習慣,包括四個字:“靜”“潔”“節”“思”。“靜”,實驗時不談論與實驗無關的話題;“潔”,要隨時隨地注意實驗環境的清潔,不帶吃食飲料進入實驗室,每種試劑、每種儀器用過之后都要放回原處,擺放有序,用過的濾紙、廢液等要立即放入廢液缸里;“節”,試劑的用量盡可能節省,愛護儀器,避免破損;“思”,實驗時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規范,注意觀察和記錄。
(二)分組實驗管理權下放給組長
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組織管理及自我約束能力。故教師負責對組長進行指導,宏觀控制課堂,學生實行組長負責制,組長督促組員遵守紀律、實驗分工、檢查實驗后是否收拾整潔等等。分組實驗時老師主要在組長所在主過道巡視,以評價作為手段監控場面,對個別存在小問題的小組簡單予以口頭提示,在組長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給予解答或援助。
(三)分組實驗的評價機制
每次分組實驗均進行實時評分,且同組同分(即一人出錯全組扣分),這樣就能促使小組成員間積極配合,優等生更關注小組其他成員的實驗行為,學困生基于小組其他成員的壓力也不敢怠慢,且因為有了優等生的指導而不會茫然不知所為,從而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
教師制定評價表要注意主要評價指標與課堂管理目標緊密結合,課前將評分標準投影展示給學生,提醒學生相互監督。
四、實驗總結
一堂課結束后,用簡短的時間做好小結。督促學生整理實驗報告,報告應寫在專用實驗記錄本上,且如實反映實驗結果。實驗報告中還要寫出實驗者有哪些收獲以及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著手學習如何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品質。
教師當堂點評表現較為優秀的小組及表現相對不佳的小組,并將閃光點與不足公開描述,好讓學生明白哪些方面要繼續保持,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綜上所述,在教師自身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運用評價手段對分組實驗課堂進行管理,課堂紀律明顯改善,容易控制,最為明顯的是實驗時開小差、袖手旁觀的現象大為減少,實驗規范大有改進。在組長的帶領下不少小組為了爭取得到更高的評價而努力完成實驗任務,學生參與度高,更好地培養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分組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得以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葉漫,楊青山,朱芳仕.開展探究性實驗課提升課堂教學效率[J].化學教與學,2014(5).
[2]鄒海龍.直擊新課程學科教學疑難[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