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
摘 要:2017年全國卷1生物試題緊扣考綱,穩中有變。試卷結構平穩,無偏題怪題,難度適中。重要知識點幾乎全覆蓋,既考查了生物學科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又很好地利用生物學科知識考查學生理解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綜合運用等能力,尤其是第29題實驗題的設計,考查方式較新穎,同時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求較高。2018年高考復習教學中應關注以上內容。
關鍵詞:全國卷1生物試題;評析;備考
一、2017年全國卷1生物試題特點
1.試卷結構與內容
首先,從分值分布看,與去年相比,必修三比例增加,必修二比例基本不變,必修一比例下降。整體上2016年和2017年必修二的比例較往年均有所增加。
其次,從考點分布來看,細胞結構、光合作用、伴性遺傳、遺傳的分子基礎、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基因工程等考點在去年也全部出現,體現出高考命題的穩定性、可重復性。考點的變化上,選擇題由去年專門考酶的實驗變成今年綜合性較強的考查顏色反應的實驗;生命活動調節模塊則實現輪換考點——去年考神經調節,今年考免疫調節,大題去年考免疫調節,今年考內環境穩態;生態學方面則從去年的生態觀點變成今年種群數量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連續兩年都只在選擇題中考查了這個模塊,大題則沒有出現!總體而言,今年與去年的試卷結構和試卷內容非常穩定,考生能夠較好適應高考題的風格。
2.試題特點與難度分析
從學科特色來看,首先,2017年全國卷1生物試題依托教材并重視生物實驗探究。其次,關注生物學重要的科學實驗方法,連續兩年的第29題均采用同位素標記法:2017年用同位素標記法區分DNA病毒和RNA病毒,2016年用同位素標記法探究ATP、DNA的結構和DNA半保留復制的特點。第三,深入探討生物學思想:2016年,首次在高考中提出生物學思想(生態思想),2017年又在第38題的最后提及艾弗里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啟發,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具體如下:選擇題部分增大對圖表題型的考查如第3、5兩題;增大了對實驗的考查力度如第2、3、4題;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相對冷門知識的考查,如第2題的臺盼藍,難度有一定提升。
非選擇題部分最大的變化出現在第29題,去年第32題遺傳題是以果蠅為素材考查實驗設計,難度較大,而今年第32題放棄了這種形式,直接在第29題延續了這種風格,并且把這種開放度非常大的實驗設計放在非選擇題的第一道大題上,歷年來少見(估計考生可能不太適應)。整體難度同去年相當,主干突出,試題表述清晰,提問明確,要求考生熟悉教材,重視教材細節。部分題目要求考生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能夠較為完整地運用生物學語言進行表述。
二、2018年高考備考啟發
高考命題是在主干知識網絡的交匯點上進行試題設計,強調核心知識間的綜合與運用。結合高三備課組一年來的備考經驗,我的感觸有以下幾點:
1.注重基礎知識的復習和概念的理解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在學習和復習過程中,要以教材為依據進行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復習,否則能力無法得以體現。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復習課不可過度重復習資料而輕教材,復習資料呈現給學生的是現成的規律和方法,而教材中有這些規律和方法的來源。
2.注重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
2017年設計探究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的實驗,就是教材實驗的拓展,學生需要對原實驗證明是遺傳物質的思路有深入理解,更要有不同放射性標記的原料的選擇有不同用途先前有一定的理解才行。再如,2017兩種植物、2016兩種植物、2015年光照與黑暗交替頻率的光合與呼吸題等。教師需要教給學生如何寫實驗目的、思路、步驟、結果與分析、結論的一些方法與套路。
3.學會推理與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
連續幾年的選修題,2016的免疫題第31題,2015的種群與生態的第30題,等等。我們不但要學會這些知識,還要會加以應用,以解決一些存在的問題。
4.抓住遺傳學基礎內容的學習,不要一味求難求深
從這幾年的高考題來說,更著重于教材所要求的分離定律與自由組合定律,伴性遺傳的基礎內容,如2017年的高考題。2016年遺傳題也是簡單判斷基因位于哪種染色體上的實驗。2015年基因頻率的題,2014年育種與測交實驗的題等。2013年也是紅花與白花的實驗題,要求寫實驗思路與預期實驗結果與結論。這就要求我們不能一味鉆難題、模擬題,而忽視了基礎的遺傳學內容的學習。
5.語言表述能力要加強
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寫一寫、讀一讀,一起來分析一下,在平時的練習中,也需要對學生進行面批,逐漸把每一位學生的情況掌握,激勵大家對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學會學透,也要能用起來,會表述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