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軍
摘 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產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體育;文化;教育;精神文明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內容非常廣泛。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們的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得到發展,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從中可以看出,精神文明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精神生產的規模和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它既包括與物質生產發生直接關系的教育、科學、文化與衛生,也包括與物質生產發生間接關系的理想、信念、道德和風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產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體育,是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它是精神文明的內容,更是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對推動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提高對體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增強我們的工作自覺性和責任感,更好地發揮體育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體育是一種寓教有于運動之中的復雜的社會現象,是通過運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一種社會活動。它是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運用體力和智力相結合的運動手段,作用于人類個體和社會,并取得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綜合效果的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人體自身運動及其作用于人類社會生活,是體育發展過程中互相聯系而又互相斗爭的兩個對立統一的側面。其結果不僅人的體質、民族體質得到增強,而且還使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整個社會的風貌產生變化。所以體育是人類為滿足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的一種實踐活動。只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結合才有了體育,只有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結合才不斷推動體育的發展。體育就是沿著這個發展規律,作為以增強體質為主要目的,并不斷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的精神財富,長期存在于社會領域,它是人類生活中的需要內容。各種社會都利用體育為統治階級服務。上古時代的希臘等國曾把體有作為生活的中心。如公元前五五八年波斯脫離了米地疊獨立,在一種“征服”的人生哲學和“體育達成”的指導思想下,為了訓練能征善戰的士兵,他們規定凡年滿六歲的兒童,都要開始接受跑、跳、擲標槍、爬山、騎馬等嚴格的技能訓練。為了考驗和發展他們的軍隊,往往以長時間的行軍,以不足的糧食和單薄的衣服以及嚴格的耍求去鍛煉他們。兒童教育的主旨是注重身體和道德兩方面,這種道德訓練的目的在于養成更健全的戰士。當時的斯巴達和雅典都有類似的情形。他們都把各自的階級意識滲透到體育的精神內容之中。
隨著歷史的發展,近代各國對體育的應用更為廣泛。因此,體育發展的規模和水平是一個社會文明與否的標志之一。任何社會都要發展它所需要的這方面的精神文明。社會主義體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社會主義體育不僅屬于教育的范疇,而且作為社會主義財富,已被廣泛地運用到社會主義的生產、軍事、醫療、業余文化生活、競技、商業、外交、宣傳、藝術表演以及各種特殊職業人員的訓練、選拔等方面。原來以鍛煉身體為主要的體育,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與人類的其他社會活動更加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了,而其精神內容和物質內容日益豐富。因而,體育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由體育本身固有特點所決定的。體育最本質的特點是增強體質。這是體育對社會貢獻的物質因素。它對人類的這種特殊作用,是其他事業所不能代替的。物質文明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而人民體質的增強既是物質文明的基礎,又是精神文明的基礎。高度發展兩個文明,就要有高度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要由共產主義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也就是要發展人民的德和智,而德智皆寄于體。有了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才能更好滴工作、學習和生產,才能建設高度的文明;有健全的身體,才有健全的精神。沒有全民族的健康體質,建設精神文明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指出:“人的身體和精神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是有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決定的”。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會逐步發生變化,要求人們掌握復雜的技術,能靈活、準確、協調地控制生產過程,特別是對中樞 神經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要求都是以強健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為基礎的。同時,隨著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體的認識和研究日益深入,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和個人在文化生活中的滿足,對自身的健康也更加重視。因此,通過體育活動來調節人們的生活,增強人民的體質就不僅是個體發展的需要,而是整個社會的需要;不僅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需要,而且是為了建設精神文明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需要。實踐證明,體育可以鍛煉人的體魄,陶冶人的性情,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思想。通過體育實踐,還可以反映我們國家的安定團結、繁榮昌盛;反映人民同心同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昂揚斗志和振興中華的進取精神。
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過程中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是體育的又一特點--競賽性,所決定的。體育運動競賽的對抗性、競賽結果的不確定性,技藝的驚險性和接受法則的樸素性等特點,使人們便于接受,易于感染、富有性趣。體育競賽的那種持久的迷人程度,吸引人的魅力,對社會滲透范圍之廣,是任何一種娛樂形式無法比擬的。它不僅可以使人欣賞、娛樂、喜聞樂見,而且寓教育于其中,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極好工具。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要按照共產主義的道德規范促進人的社會化。人的社會化是靠多方面的工作實現的,如教育、社會環境、社會交往等;體育在進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方面,能夠起著積極的作用。體育不僅可以教導人們具有基本社會技能,而且可以培養人與社會行為規范的統一。體育競賽中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非常復雜而頻繁,情緒的轉換也很劇烈和迅速,從中最易發現人的道德品質方面的優缺點。在體育比賽中還有真實的賞與罰,運動員的那種受授、服從、合作以及高尚的體育道德和頑強的拚博精神,無時不感染著觀眾。所以體育競賽不僅能教育運動員,也教育著廣大觀眾。所以在體育競賽中,最便于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培養守規則、守紀律、處理好和他人的關系等優良品質。因而,體育的效用,不僅在于增強人們的體質,而且可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是取得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綜合效果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