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文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促進科技場館和學校在科學教育上的有機結合,共同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成為各科普場館和學校從事科學教育的研究人員與教師的共同關注點。重慶科技館通過不斷努力,在科學教育方面已取得較大的進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搭平臺"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建立起了一個完善、立體、互動的科技館教育體系,使科技館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揮。文章從社會需求及科技館自身發展的需要兩方面論證了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必要性。
關鍵詞:重慶科技館;名校名師;微博;學習單
近年來,隨著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促進科技場館和學校在科學教育上的有機結合,共同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成為各科普場館和學校從事科學教育的研究人員與教師的共同關注點。
一、為什么要開展科學教育
(一)開展科學教育是必然趨勢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專門從事科技館教育事業研發和推廣的組織出現。美國有90%的博物館提供學校教育活動,其中70%的博物館教育活動是例行活動。英國制定的《國家課程》中也明確指出,博物館教育可以與學校的課程相聯結。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雖然起步教晚,但是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這方面的發展。國務院于2006年先后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等指示性文件,這些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建立科學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動科學教育發展的有效機制,要把科技館作為“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和“科普基礎設施工程”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中央文明辦、教育部、中國科協亦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要求要將科技館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學校的正規教育統籌一起。[1]
(二)“館”“校”結合,相輔相成
科技館作為社會教育場所,是對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它將枯燥、抽象的課本知識以生動、直觀、互動的形式展示出來,能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解決學校課堂教育不易解決的問題,并且在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和培養創新型人才上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可以彌補學校科學教育不完善的地方,從而成為學校科學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二者應該保持著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
二、重慶科技館開展科學教育的實踐
重慶科技館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搭平臺”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建立起了一個完善、立體、互動的科技館科學教育體系,使科技館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揮。以下列舉重慶科技館開展科學教育的實踐。
(一) 請進來——創造亮點,吸引教育對象到科技館
“請進來”是指立足科技館館內常設展品資源,將學校師生吸引到科技館進行參觀和探究式學習。
舉辦“名師名校走進科技館”特色教育活動。名校老師本身是一種稀缺資源,重慶科技館整合優質科普教育資源,開展了名校名師走進科技館系列活動,以科技館為平臺展示名校魅力、展現名師風采。重慶科技館通過這種活動方式使更多重慶名校名師的優秀課件以科技館特有的趣味性、互動性方式面向廣大市民,讓廣大公眾分享優質教育資源帶來的科普盛宴,讓社會更多的人群受益。
首場名校名師走進科技館活動,邀請的是重慶市第八中學的優秀骨干教師,他們帶來了揭秘“轉化的靈感”:教現場的觀眾如何做豆花、果凍、冰粉的化學實驗和比較不同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制作和葉脈書簽的制作的生物實驗以及介紹水果的導電性,重心與人體的關系,并教市民從身邊取材,探索科學與人體相關的趣味生活物理小實驗。僅短短兩天時間,就吸引了600名左右的市民積極參加。
(二) 走出去——將科技館的科普知識帶出去,擴大覆蓋面
“走出去”指科技館工作人員研發可移動、便于攜帶的小型化展品到學校,并配套設計諸如表演、實驗、劇目、講座、研討等豐富多彩的教育項目,為更廣大的學校師生提供服務。2000年8月,中國科協借鑒國外開展科技傳播的先進經驗,提出研制多功能流動科普宣傳設施——科普大篷車的建議,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于2001年初完成首批科普大篷車的研制,其后開始逐步完善,并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推廣。
科普大篷車正是重慶科技館“科學教育體系”中“走出去”的主力軍。自推廣以來,以其豐富多彩的展示內容、機動靈活的活動方式,弘揚了科學精神、普及了科學知識,將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傳播到了偏遠地區和廣大山區、農村的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科技場館等基礎科普設施空間分布不均的缺陷,增加了偏遠山區學生獲得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機會,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
除了科普大篷車,重慶科技館還舉辦了多次科技?人文大講壇進校園活動,例如曾邀請到重慶大學的鄭杰博士為重慶市暨華中學同學們做了題為“青少年飲食健康與營養”的講座,從日常飲食和食品廣告等方面與同學們進行討論,讓大家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學會如何辨別食物好壞。同時,鄭博士還提醒同學們假期要注意青春期的飲食問題,家人的過渡溺愛、疏于防范、飲食不均衡等都是青少年過胖的原因。同學們表示,考試季壓力非常大,這樣的科普活動不僅緩解了緊張的學習壓力,也了解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讓他們認識了更多書本以外的世界。
(三) 搭平臺——綜合運用新媒體為科普活動服務
歐美博物館非常重視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我國的科技館也應該充分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新型載體,拓寬科學教育的途徑和思路。
重慶科技館用實踐證明了網站與媒體攜手進行科普宣傳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青少年科學夢工場的試運行期間,重慶科技館在宣傳思路上求新、求變,從一開始就聯合包括重慶日報、重慶晨報、重慶商報以及大渝網等在內的各大媒體,相繼進行多次宣傳報道。同時,為配合媒體宣傳,拓展宣傳效果,重慶科技館還在官網上專門開設了媒體聚焦、公告欄目等板塊將夢工場的活動安排、預約方式等信息及時更新,方便廣大市民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夢工場的最新動態。通過宣傳,很多青少年朋友在家長和同學的陪同下來到科技館青少年科學夢工場現場進行報名咨詢,許多課程在開課之前已經滿員。
不僅如此,重慶科技館還積極抓住目前新媒體發展趨勢,利用微信公眾號,搶占科普宣傳高地。不僅每日定期推送傳播最新科技創新,而且發布最新館內活動咨詢。例如在中國科技館虛擬現實科技館項目落地重慶期間,重慶科技館依托重慶數字科技館、重慶科技館微信等網絡平臺開展了以“探索VR ‘遇見未來”為主題的項目落地體驗活動,市民不僅能夠現場感受虛擬世界的奇妙震撼,還可以參與線上VR知識答題、尋寶游戲,獲得更多豐富體驗。
三、結語
重慶科技館通過不斷努力,在科學教育方面已取得較大的進步。我們也將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深化、豐富和完善其內容,加強與中小學校科普教育活動的有效銜接,共建共享科普教育資源平臺,關注青少年素質教育,推動科教工作向更高層次發展,為課程改革做好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科技館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徐延豪主編[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