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秉鈞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的宏觀調控以及市場調節也已經不足以滿足現階段經濟發展所需,在此情況下也促進了混合經濟的高速發展。基于混合經濟發展模式下,民商法與經濟法應運而生,二者既有差異也存在共性,其中存在的互補關系也是當代經濟發展呈現多元化的重要推動因素。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民商法與經濟法的概念及具體相同點,并探究了在市場經濟環境發展下二者間功能互補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市場經濟;民商法;經濟法;功能;互補
引言: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對社會公民的行為進行嚴格的規范,以此維護人民生活環境的穩定與和諧,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公民合理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對于經濟發展而言,民商法與經濟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規范作用,有效維護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為我國市場經濟水平穩定上升保駕護航。由此可見,民商法與經濟法對經濟發展相當重要,但二者之間實質上是相輔相成、互相發展的,二者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功能互補關系,本文對此展開了分析與探究。
一、相關概念的理解
(一)市場經濟概念
自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最符合我國國情的制度,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其一,給予社會各大中小企業擁有平等的市場準入及競爭機會;其二,最大化保障社會每位公民的合法經濟權益;其三,企業間可以依據合同規定展開經濟互動,國家即政府對其實施宏觀調控;其四,一旦市場經濟環境發生不可預估的變化,要憑借其自身調節能力逐步調整;其五,企業擁有高度的自由與平等,促進了市場上各領域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二)民商法概念
民商法屬于民法與商法的結合體,對市場經濟發展進行微觀調控,主要用于調節經濟活動中個體間存在的利益糾紛。即使民商合體在不斷深化,但實質上二者仍然存在差異,民法主要保護個人利益,而商法主要是為了維持市場經濟活動的有序性。
(三)經濟法概念
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經濟法主要用于宏觀調控,其中包含了所有經濟活動管控的相關法規。因此,可以說經濟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法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合理補充,國家及政府也在利用經濟法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
二、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相同點
(一)調整范圍具有相同點
基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市場的自我調節以及國家及政府的宏觀調控而言,都具有相當廣泛的調節范圍。因此,經濟法與民商法在調節范圍方面的確存在交叉部分,民商法直接對應市場自我調節,經濟法對應國家宏觀調控。由此可見,民商法與經濟法在調證范圍上具有相同點,例如企業制度不僅是民商法中著重闡述與強調的概念,同時也得到了經濟法的高度關注。
(二)二者發揮的作用互相聯系
經濟法實質屬于非常態法律,具有明顯的強制干預性特征,其中部分條文需要強制性實現,其中的具體規章制度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對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義。而民商法作為常態化法律,主要側重利用無形的手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其規范具有任意性,但也具有強制特性,不可違法法律界限,較經濟法而言較為寬松。
三、基于市場經濟環境,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功能互補
(一)立法目的
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持續發展,與法律法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立法也是為了更為有效的保證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的平等有序。從立法目的角度出發,民商法立法主要側重形式上的平等,是對社會經濟活動中具體行徑的合理維護,忽視了當事人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例如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方面。因此,可以說民商法雖然強調兩形式正義,但卻缺乏實質正義;經濟法立法則是在對主體差異性劃分基礎上,根據主體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因素進行評判,其目的在于實現實質正義,加強了對弱者的保護,更體現了法律的人性化。
(二)調整對象
在私法領域協調民商事法律關系時,民商法起到了協調作用,而且當事人在這一過程中具有更高的自由性,也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民商法的自愿與平等原則,逐漸無法解決社會資源分配矛盾、貧富兩極分化、經濟危機等問題,主要是因為民商法本身是處于微觀調控,以個人利益出發,忽視了宏觀意義上的公平性;在此情況下,經濟法應運而生,以國家、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在調整對象方面剛好與民商法互為補充,二者結合才能真正發揮法律的實質作用。
(三)調整方式
民商法的調整方式主要以平等保護為基準,具有明顯的任意性,實質上是利用市場自身發展的規律調整當事人具體的民商事行為,但在這一過程中當事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只要在遵守市場規則的基礎上便足矣;而經濟法的調整方式,則是根據主體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各方面的差異性,設置更具針對性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可以說經濟法的主要調整方式更側重于強制性,通過宏觀調控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進而促進我國經濟水平的穩定提高。由此可見,雖然民商法更為側重調整具體民商事行為,但是依然對市場的有序發展起到了維護作用,然而如果一旦出現市場失靈,還需要經濟法的宏觀調控與規制,才能有利于恢復市場活力,這便是經濟法對民商法在調整方式上的補充。
(四)法律責任
民商法中法律責任的確定,主要是根據市場主體是否違背了自治原則,而經濟法中法律責任的確定,則是基于宏觀調控下是否違背原則,可見經濟法律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民商法律責任功能上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其一,通過法定責任對民商事約定責任進行補充;其二,懲罰性責任對補償性責任的補充,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其三,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對民商法過錯責任原則進行補充;其四,國家主動追究對不告不理的功能補充,更好的維護了當事人的權益。
結語:
綜上所述,國家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以及社會的正常有序運轉,與法律法規的健全息息相關。而經濟法與民商法作為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典,二者間雖然各有區別但也互為聯系,前者更側重強調社會及整體利益,后者則更注重社會平等與公平,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穩步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傅冰. 現代經濟法產生的民商法基礎[J]. 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10):84+81.
[2]單飛躍,肖順武. 市場極端主義的經濟法矯正研究——基于經濟法與民商法功能互補的視角[J]. 北方法學,2011,5(04):79-88.
[3]彭煒,李安安,程志明. 也論經濟法與民商法之間的關系——以國民財富的分配為考察重點[J]. 法制與社會,2007(06):65.
[4]王全興,管斌. 民商法與經濟法關系論綱[J].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0(05):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