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代政府都比較關注邊疆地區水資源的開發以及興修水利。本文通過在前期研究基礎上,重新梳理民國時期阿克蘇地區水利工程,管理,灌溉方式以及政府的措施等內容,了解民國時期極其缺水,生產工具,建設技術落后,資金缺乏的情況下政府如何管理和進行水利工程等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能夠更加全面的掌握農村水利工程的基本情況,為目前南疆水利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國時期;阿克蘇地區;水利
“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因阿克蘇河從境內流過,所以得名。阿克蘇地區屬暖溫干旱氣候地區,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緣,降雨量稀少,蒸發量大,氣候干燥,光熱資源豐富,是純灌溉農業區,農業生產全依靠引水灌溉,水利工程尤為重要。但阿克蘇地區對于全新疆來說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河流水源來自高山融雪。區內主要有阿克蘇河,渭干河,塔里木河三大水系。有較大的河流16條,山泉溝60余處。大部分沿渭干河,塔里木河流勢修渠,灌渠一般修于較高處,以便于灌溉,加之攜沙沉積,形成以渠帶田,灌居田中之勢。
一、民國時期阿克蘇地區水利概況
民國初期,水利制度方面延續清代的均水制,但采取的措施,水利技術,設備方面有了重大的變化。督辦楊增新為緩解財政困難,糧食不足,無業游民增多等社會問題,于1915年倡導開渠墾荒,實行“振興水利,開辦墾務”的方針,倡導水利和農墾。民國28年(1939),阿克蘇行政專員公署設建設處,其中由負責水利建設和管理及防洪等并負責水利糾紛的解決等事項。因此民國時期阿克蘇地區的水利管理和渠道維修按地攤派,每年修渠所費工料及管理人員“勞金”按戶灌溉面積分攤,此法在地區范圍內較為普遍,按水攤派制度,把能灌一定數量土地的水作為一個單位,再把當年所費工料,按戶攤派,不論貧富和種地多少,每戶出人修渠。1950年廢除封建“米拉布”管水制度。
二、政府對地方水利的措施
從 1912 年到 1949 年,新疆水利建設在楊增新和盛世才時期發展較快,金樹仁時期水利建設環境因戰亂遭到破壞。楊增新和盛世才時期興建的一批水渠,水庫,水壩等水利灌溉工程適應了新疆綠洲農業干燥少雨的氣候特點,對當時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邊疆地區的穩定產生了重要作用。楊,金,盛他們根據新疆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和水資源狀況,從新疆實際出發,在天山南北興修了一批灌渠,水庫,水壩等水利灌溉工程,水利工程的規劃和設計,資金來源,水費的征收,水利管員的培養等問題。尤其是修建灌渠,水壩等小型水利工程適應了新疆綠洲農業干燥少雨的氣候特點。
1.楊增新時期采取的水利措施
“開渠墾荒”和創辦阜民紡織公司,是當時楊增新“振興實業”的兩項措施。他在民國初年督新期間,新疆經濟沒有多大變化,各族人民依然過著貧困生活,農牧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其他行業依然如故,所以,“土地富厚而社會窮困”是新疆的一大特色。當時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要地位,仍然處于自然經濟狀態,一般地說,天山南路以農為主,天山北路則農牧并重。生產力低下,生產方式落后,各族人民繼續過著窮困生活。
據謝彬的記載:“哈得爾所開坎兒井水流甚大,日可灌地20畝,昔日戈壁灘上,今開果園數十畝,蔚然成林” 。哈得爾組織施工共開挖坎兒井10道。庫車飛機場和下馬爾巴克西戈壁灘上仍有坎兒井遺跡。民國5年8月16日(1916),《指令沙雅縣知事李溶稟報縣屬渭干河勃榜輛壩修渠情形文》中:“南疆臣民籍公苛派向來有此積案,沙雅縣渭干河勃榜樹南兩處河堤每年修理經費三千兩,由戶民攤派,地方各頭目痞棍明分中飽,轉至窮民受累…”》 ,到民國28年(1939),該縣有干渠30條,支渠53條,長1058千米,灌溉面積176382畝。民國時期,沙雅縣的水利建設,挖渠,防洪用工攤派給農戶,分水時征收銀兩,糧食,牛羊等,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賦稅勞役和經濟負擔。
經過七年左右的時間(1915—1921),楊增新先后在全疆南北各縣城所修筑的渠道,能灌溉土地達百余萬畝。在這些地區開渠墾荒成效最為顯著的有10個縣,其中以莎車縣為最,堪稱新疆全省之冠。能灌溉土地106100畝。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一個不少的成績,在客觀上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其糧食產量也有所提高。關鍵是水利起了作用。所以,楊增新的“開渠墾荒”,在新疆近代歷史上應當給予一定的地位。
2.金樹仁時期水利措施
民國十七年(1928)年,金樹仁繼楊登臺執政。在他主政的五年中,原有楊增新時期的新疆財政金融危機到來金樹仁時期更加嚴重,財政虧空累計達162278194元。經濟困難相當嚴重,據統計,當時新疆的耕地面積有1143萬余畝。其中民國4年(1915),金樹仁任阿克蘇縣知事,組織農戶挖成阿瓦提新渠一條,水源豐富,開荒0.67萬公頃,安置農戶1725戶③。
民國20年(1931),在阿瓦提縣司迪克橋西挖大渠一條,“開荒安戶50嗣,因支渠沙填,民移遷徒”。④民國二十年(1931)以后,因戰亂造成土地荒蕪,水利失修,農業生產急劇下降,耕地荒蕪達680萬畝,糧食產量聚減,牲畜數量減少,農村呈現出一片饑饉慘相。所以根本沒有新的建樹,新疆的經濟文化也沒有新的發展。他不但沒有采取有力措施醫治它,反而實行暴政,無視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幾乎把錢都用于軍事支出上。為了彌補財政虧空,金樹仁采取了兩種方法:一是整頓稅務。二是大量印制鈔票。
1930—1933年的戰亂,使新疆社會遭到嚴重破壞,北疆農村90%成為一片焦土,南疆的農村也有50%變為廢墟。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荒蕪了,前期興修的水利設施也同時被破壞。
3.盛世才時期采取的措施
盛世才執政初期,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生活和生產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而主要是恢復農牧業生產,整頓財政等方面。
恢復農業和畜牧業生產: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實施農村救濟,全面動員努力春耕。機關職員,教師學生組織宣傳隊,動員農民恢復春耕生產。各地政府擴大春耕生產,安置逃民作為首要任務。1934年省政府為了救濟農村,恢復農業生產,給農民貸籽種2000多萬石,耕牛1400頭,馬2000匹,發補助費一億兩省票,因而農業生產有所恢復。在耕作方面,引進了蘇聯較先進的技術,開始使用農業機械。各類農機2500臺左右,開辦各種農業試驗場,栽培技術進行改良。還舉辦農牧講習所,培養農牧學員27名。除此之外,為解決農業灌溉,政府開始注意興修水利。
不管是進行什么工程都需要財力所以他整頓財政金融,地稅,關稅,銀行和支出投資落實的監管特別重視,向蘇聯學習,邀請專家對新疆的財政金融制度進行改革和整頓,進行比較系統的管理。這方面不同與楊增新和金樹仁,盛做到了楊,金做不到的工作,因此得到一些成效增加財政收入,改善民生。反而金樹仁不顧當時新疆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把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軍事上,加重政府和人民的經濟負擔,基本上為新疆人民做不了什么好事。所以金樹仁執政五年,一半時間是在戰亂中過度,而且自己也沒有重視農牧業的發展,根本就沒有機會進行興修水利。因此各執政者主政新疆的各項具體政策和關注的焦點不同,而帶來的結果也不同。
以上實事我們可以總結到,從全疆尤其是從南疆的地理位置,氣候來看,各縣降雨量少,水資源缺乏和緊張。民國時期,主要利用天然水資源通過分水閘引入土渠灌溉農田,由于生產力落后根本沒有利用地下水進行農業生產的水平,灌溉方式比較簡陋。具有由于水利施工和資金大都由農民承擔,主要靠人力,生產力水平低,生產工具簡陋和落后,缺乏資金和科學技術等原因,興修的水利工程全是土渠滲水多利用率低,無永久性的水利防洪灌溉工程和大型畜水工程的特點,因此每年用木三角架,樹枝,草皮或石塊修建10~20條臨時防洪頂壩和條壩,修復被沖毀處,加固危險處,當地農民持積極態度配合當地水利管理部門出力,出資參與各種勞務,保護沿河的農田和農作物,減少水災對農業的破壞和經濟損失。但大型水利儲水工程,如:克孜爾水庫,庫車縣躍進水庫,渭干河管理處帕滿水庫,新和縣五一水庫,沙雅縣大寨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設計,投資修建的。
三、民國政府的水利措施給當地社會的影響
民國時期在政府的關注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的影響下,阿克蘇地區的興修水利工程得到一定的發展。主要影響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雖然水災也不多,但一場大雨,暴雨之后,有時引發河水暴漲,堤壩決口,洪水形成水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農業生產,引水灌溉工程造成損失,并引發興修水利防洪工程的進行。
第二:水利工程規模越來越擴大,在楊增新,盛世才時期在資金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的情況下,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灌溉和保護農田提高糧食產量。
第三:由于水資源缺乏很多地方的荒地未能得到開墾,興修水利工程開墾荒地擴大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農業和水利技術。
第四;隨著人口的增加產生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制約了農牧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好多農田開始鹽堿不能耕種,需水多的農作物不能種植農民開始越來越貧窮,此外水利建設技術的簡陋,有些開渠工程不到位,加重了人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關注農牧業的生產和興修水利,解決缺乏水資源問題。
第五:由于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水資源缺乏和緊張等原因,每年在民眾之間,縣與縣,鄉與鄉之間,民眾與地方官吏之間發生了爭水糾紛影響社會安定,有時造成了人員傷亡,這些問題也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破壞了社會穩定秩序,水利工程的進行在一定程度上使爭水糾紛得以緩解。
結論:
從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出民國時期阿克蘇水利工程的特點主要是修筑舊渠,挖井,雖然開新渠但規模不大,技術落后,沒有永久性的水利工程等。
民國時期,實行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和水資源的分配不合理,引起糾紛。主要利用天然水資源挖土渠灌溉農田,由于生產力落后根本沒有利用地下水進行農業生產的水平,灌溉方式比較簡陋。 政府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到位,水利施工和資金大都由農民承擔,主要靠人力,生產力水平低,生產工具簡陋和落后,沒有大規模的,永久性的水利工程。因此導致很多土地得不到合理的開發,糧食產量少,農民貧窮。
研究民國時期阿克蘇地區的水利,加強水利工程的策略研究和防洪,灌溉,保護農田以及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高糧食產量,造福人民等很多方面給我們提供借鑒和經驗,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M].臺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54年12月
[2] 倪超.新疆之水利[M].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三十七年初版
[3] 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著.新疆簡史[M].第三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輯委員會.新疆通志?水利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注釋:
① 謝彬《新疆游記》,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第35頁
② 沙雅縣史志編輯委員會編,《沙雅縣志》,新疆人們出版社.1995第207頁
③阿克蘇地區地方志編輯委員會編,《阿克蘇地區志》新疆人們出版社2008,第669頁
④陳慧生,陳超:《民國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烏魯木齊2007,第314頁
作者簡介:
買買提·居來提,新疆師范大學歷史學院2016級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