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嚴 朱春濤 侯飆
摘 要:氣象服務是當前氣象部門重點改革的對象,要遵循發展規律和改革趨勢,結合國內外先進的實際經驗,科學的進行革新。特別是在現今如此激烈的市場里,更加要提高服務產品質量,充分運用自己的長處,積極探索解決之路,努力克服一切困難,不畏懼挑戰,公共氣象服務必將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騰飛。
關鍵詞:氣象公共服務;內容;原則
一、氣象公共服務產內容
氣象公共服務主要是指氣象部門在社會中公布氣象信息,通過不斷完善氣象服務內容,不斷提升服務品質,為社會大眾更好的提供氣象信息。公益性是氣象公共服務的基本屬性,氣象公共服務主要受到氣象部門職權的影響,向人民群眾提供天氣預報和災害天氣預警預報信息,并監督好政府部門及人民群眾做好防御氣象災害的措施,降低災害損失。近年來,氣象公共服務逐漸受到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依據公眾實際需要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在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氣象部門在對氣象觀測信息實時監控和預報預警過程中,完善氣象信息傳播渠道。目前氣象部門在發布氣象信息及災害性天氣預警過程中主要利用手機短信、電話、網絡、微信、微博、QQ、收音機、電視、報紙等多媒體平臺,在科學技術水平快速推動下氣象服務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在應對氣候在產業建設過程中,專業氣象服務的覆蓋范圍幾乎涵蓋了交通、林業、水文、農業、環境、衛生、旅游等行業,為群眾提供了極大便利條件。
二、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的現狀
氣象服務涵蓋了方方面面。新中國成立之始,氣象工作才剛剛起步,經過不斷的發展,由“兼顧服務”變為“擴大服務”。新世紀以來,公共氣象服務成了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標準之一。因此,我國的氣象服務被高度重視,初步建成了由電視、廣播、報紙及網站等為媒介的服務平臺。目前,國家已經組建了由30多萬專業人才構成的氣象隊伍,可以基本滿足人民大眾對天氣預報的需求。現階段,電視是大家獲得氣象服務最主要的渠道,不過隨著知識的進步,渠道的多樣化也慢慢呈現出來了,如手機短信、報刊、廣播、網絡和電話等。同時,專業氣象服務目前主要采用電視和電子信件的形式向用戶發布信息。這種方式在專業氣象服務開展的初期,十分受到用戶的青睞。
三、氣象公共服務主要原則
1.需求牽引原則。發展氣象公共服務,應該結合各類服務對象特點以及需求,發展多元化服務模式,結合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經濟建設、農村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重大需求對氣象公共服務重點進行明確。
2.公益性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明確規定氣象事業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事業。因此,發展氣象公共服務,應該緊緊樹立公共氣象的理念,遵循氣象服務的公益性發展方向。
3.科學性原則。發展氣象公共服務,應有效利用現代技術及手段,逐步提升氣象服務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氣象公共服務產品科學性、時效性及針對性,提升氣象服務質量,為政府、指導公眾和生產部門做出科學決策。
4.均等化原則。發展氣象公共服務,應該構建綜合運用各種手段、覆蓋城鄉社區、立體化的氣象信息服務傳播發布機制,逐步拓寬氣象公共服務受眾面,提升氣象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四、氣象公共服務的意義作用
1.有利于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在氣象公共服務工作中,氣象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和單位,利用各種載體,廣泛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提高全社會災害防御意識。強化城市與農村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組織制作通俗易懂的氣象防災避險知識視頻、電視宣傳節目、宣傳彩頁、宣傳欄等;加強學校、農村及災害性天氣重點防御地區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宣傳教育,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整個社會科普活動中,增強廣大群眾防災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做好相關科學說明和指導,有利于提高公眾對氣象災害認識及防災減災意識。
2.有利于應對復雜氣候變化,提升災害防御水平。在氣象公共服務中,各級氣象部門組織開展氣候變化監測、檢測與分析業務,特別是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和診斷;開展氣候變化情景模擬和預估,集成氣候變化對敏感經濟社會領域和區域影響評估成果,對我國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對策綜合分析,深入分析氣候變化對經濟布局、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土地利用、能源政策調整、的影響。加強氣候變化對當地農業、水資源、能源、生態系統影響評估,開展區域人口、經濟、農業、水資源、交通、能源等氣候承載力分析,提出調整經濟生產布局和優化功能分區適應與應對措施,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氣候變化決策服務產品,為政府部門制定科學戰略對策給予決策依據,提高應對復雜氣候變化能力及災害性天氣防御水平。
3.有利于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在公共氣象服務工作中,強化農村山洪、雷電、滑坡、泥石流、大風等氣象及其次生災害防御工作。逐步建立及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多渠道氣象服務信息傳播平臺,有利于切實解決好氣象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借助于氣象信息系統、農村經濟信息網。強化鄉鎮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發展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強化農村氣象災害普查,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和實施。編制災害應急預案,構建應急管理工作體系。強化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及評估,發展農業氣象災害信息系統,有利于提高關鍵農事季節及具體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業防災減災服務能力。依據現代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及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具體需求,開展關鍵農事活動氣象預報和農業重大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這些公共氣象服務舉措均有利于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確保農業健康發展。
4.有利于諸多專業領域持續發展。在氣象公共服務工作中,開展主要江河防汛氣象服務,對流域內氣象資料、水文資料及災情信息歸納總結,開展流域內氣象觀測及預報會商、落實水利樞紐和水庫調度氣象服務,結合氣象監測和預報預測結果,提供流域內、跨流域水量和水庫調度配置建議,有利于促進水文領域可靠發展;聯合交通部門建設交通氣象監測網絡,提供高速公路、鐵路、大橋、內河等交通干線能見度、雨雪、霧、大風、結冰等相關氣象災害監測服務,借助高速公路沿路電子顯示屏、交通廣播電臺及海洋氣象廣播電臺等提供交通干線天氣實況、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有利于確保交通運輸安全暢通、減少交通意外,同時也為交通部門鐵路公路建設的路線選擇氣象評估,為交通規劃部門科學規劃和設計提供依據。提供旅游城市和著名景點天氣預報及旅游城市、景點交通沿線天氣預報,方便公眾旅游出行計劃安排。聯合衛生部門分析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疾病發影響,積極開展人類疾病發生、流行的氣象條件分析和預報服務;開展人體健康指數預報服務等,有利于公共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五、結語
公共氣象是我國氣象事業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提高我國國民生活水平和防災減災等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公共氣象服務也在不斷的創新,只有不斷的完善服務,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保障氣象事業能夠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王仕星,謝國權,馮國標.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平臺建設框架設計[J].浙江氣象,2012(S1):46―49.
[2]孫琪,安巍.公共氣象服務體制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0,02(08):32―36.
[3]魏吉忠,韓玉清,申童等.氣象科技服務對公共氣象服務的促進和發展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3(12):2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