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駿
摘 要:如今,隨著知識產權的快速發展,該領域由于主體多元化發展趨勢愈演愈烈,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各方之間的利益沖突,其中包括知識創造者與知識傳播者之間存在的利益沖突,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間的抗衡,知識管理者與知識使用者間的巨大矛盾等等。因此,必須要針對這些矛盾及利益沖突進行解決,本文圍繞著知識產權法中存在的各方利益沖突展開了分析,并據此提出了幾點有效性應對措施,以期保障各方利益能夠始終處于平衡狀態。
關鍵詞:知識產權法;市場利益沖突;應對措施
引言:公民的所有行為活動都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一旦突破法律的界定就必須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如今,知識產權作為近年來興起速度較快的一門法律學科,不但為我國科技進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與認可。與其它學科相比,知識產權法雖然不具備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但也的確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并不斷擴大了規模。隨著知識競爭時代的不斷深化,人才、知識以及教育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可見知識產權的重要作用變得更加明顯。
一、知識產權法中的利益沖突
(一)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間的沖突
知識產權作為法律賦予個人智力成果的法定壟斷專權,宣示了創造者對該知識創造成果的獨占。然而,公共對這些智力創造成果也享有合法的需求,這種壟斷導致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間產生巨大分歧。因此,在權利義務分配具有顯著差異性的情況下,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沖突,針對這一問題,就需要知識產權制度要通過不斷的調整與完善,實現對智力資源的均衡分配。
(二)創造者與傳播者、使用者的利益抗衡
知識產權的出現必定要經過必要的傳播過程,如果僅對致力創造者給予激勵顯然是不公平的,在這過程中智力傳播者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盡管知識產權制度明確了法定壟斷地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造成限制,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知識產權法中創造者與傳播者、使用者間的利益互相抗衡,利益沖突問題日漸突出。
(三)管理者、創造者、使用者之間的利益抗衡
在知識產權法中,管理者所獲得的利益主要在于管理績效,以此提高國家競爭實力。而創造者則主要是包括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工作人員,其中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工作人員能夠獲得研究經費、提升社會地位、實現智力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對企業而言,其利益主要在于對企業自身競爭力的提高以及獲得更多經濟效益。但在實際過程中,由于管理者的關注點不同,或者各方所扮演角色存在交叉等情況發生,此時三者間的利益沖得到無限放大。
(四)管理者內部之間的利益抗衡
知識產權組織主要是通過內外部利益協調的方式,對實質產權進行有效保護,但這一過程中管理層也會由于職能的差異而產生利益沖突。而且,參與知識產權管理中的每一方都希望所得利益最大化,導致一旦認為該項目無利可圖時便會互相推卸責任,知識知識產權行為最終處于放任狀態。由此可見,管理者內部之間存在的這種利益沖突,不僅會導致知識產權行為被浪費,也不利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發展。
二、知識產權法對市場利益沖突的應對措施
(一)保持知識產權各方利益平衡
在解決知識產權的占有與分享問題上,務必要保持知識產權各方間的利益平衡,逐一化解各方矛盾,并提供最合適的利益鏈來維護和保障各方應得利益。與此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時保留社會共同利益,摒棄偏激的負面權利。由此可見,通過利用知識產權法保持各方利益處于平衡狀態,適當調整、增設使用條規,保證智力成果能夠被有效維護。因此,只有利用知識產權法平衡各方利益,才能夠有效促進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二)及時糾正利益失衡狀態
知識產權法的應用準則,主要是建立在公平、平等對待權益的基礎之上,如果其中某一方出現違反義務規定的行為,則會打破這種平衡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進行及時糾正,并且為了能夠有效保證權利不被濫用,務必要制定明確的侵權責任,實現從根本上保護各方平衡。與此同時,預設侵權職責時,要通過多方面的綜合考慮,明確其侵權責任適用于哪種法規,最終為其行為定性,確認應該承擔的具體賠償數額與責任。
(三)促進構建知識產權利益的動態調節機制
由于受到了社會科技、文化。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社會公共利益與知識產權利益之間難以實現絕對公平。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中,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出現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也會出現新的知識與技術。因此,必須要促進構建知識產權利益的動態調節,滿足社會發展的動態需求,并且要通過更多合理的激勵措施激勵更多創造者進行智力創造,進而保持社會整體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由此可見,面對知識產權中存在的市場利益沖突而言,務必要促進構建知識產權利益的動態調節,才能夠保證權利人的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在整體上趨于平衡。
(四)完善專利占有與知識的傳播、擴散機制
正是由于公眾與知識的傳播,才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知識水平的不斷上升,但這一過程中如果沒有知識產權法的保駕護航,必然會導致創造者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愿意向社會共享智力成功,進而影響社會知識的流動與傳播。因此,務必要完善專利占有與知識的傳播與擴散機制,利用法律手段進行保,呼吁更多人參與到知識的生產與傳播過程中,讓知識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與應用。
結語: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法的推行與不斷完善,不僅有利于對智力成果的保護,也因此激發了各方利益的紛爭與沖突。因此,要想有效解決知識產權法中的利益沖突,就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僅要及時糾正利益失衡狀態,也要促進構建知識產權利益的動態調節,更要完善專利占有與知識的傳播、擴散機制,進而保持知識產權各方利益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知識產權總體上的平衡,最終推動社會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漢東,劉鑫.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知識產權法[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16-28.
[2]趙曉旭. 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產權法作用新探[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05):43-47.
[3]嚴永和. 知識產權法的公共利益理念闡釋——基于市場邏輯的公共利益與補充市場邏輯之不足的公共利益[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05):101-109+132.
[4]王黎黎. “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誤區與矯正——基于四川省立法與實踐的對比[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2(04):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