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
摘 要:我國經濟建設發展迅速,離不開各行業的大力支持,各行業在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下,促進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目前,在我國三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一支獨秀,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及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是短板,我國企業年金發展并不順利。
關鍵詞:企業;年金問題
引言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品質獲得質的飛躍。社會保障事業也得到了不斷發展,促進了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為三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養老問題得到了緩解,但是仍然承受著巨大的財政壓力。面對基本養老保險緊迫的資金缺口,企業年金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不僅保障員工更高水平的退休待遇,作為一種福利還會對員工直接起到激勵作用,并且能減少養老保障的壓力,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風險問題,促進整個社會與經濟的進步和發展。然而,我國企業年金監管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威脅著企業年金的安全和發展。
1企業年金的含義
企業年金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戰略需要和經濟實力建立的,旨在為本企業員工提供一定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的員工福利制度。它的實質是員工現期工資收入的延期支付。是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國家宏觀指導、企業內部決策執行,對保障和提高員工年老退休后的收入有重要的影響。
2建立企業年金應該自愿還是強制
企業年金制度的定位在歷史上發生過改變:工業革命至二戰之前,企業年金屬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為企業發展服務,這是人力資本價值提升的必然結果;二戰之后,企業年金既屬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也開始作為第二支柱被納入國家養老保障體系,成為國家養老保障制度安排的必要組成部分。當前,盡管企業年金服務于上述兩個目標,但這兩個目標之間還是有先后關系的:企業年金發展首先是企業行為,企業自主選擇是否建立年金,政府的作用僅限于通過稅收優惠,激勵企業建立年金計劃,并無強制之權力。企業年金發展水平關鍵在于企業本身的狀況,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企業經營水平、勞資力量對比等關系密切。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企業經濟能力有限、勞動力市場普遍供過于求時,發展企業年金客觀上沒有物質基礎,主觀上也沒有心理基礎;反之,隨著上述條件的改善或改變,主客觀條件漸趨成熟,企業年金發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3企業年金問題分析
3.1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不足
我國在對企業年金制度的認識問題上,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職工個人都存在著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大中型企業雖然都有建立養老金的能力,但其年金發展狀況容易受到企業效率的影響。另外,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績效考核指標主要體現在業務量、收益增長率等方面,并沒有較多考慮到提高員工激勵機制,使得國企員工對企業年金的參與度較低。在外資企業方面,由于基本工資待遇及員工福利較好,建立企業年金的熱情也較低。企業職工在制度層面就已經缺乏對年金的了解,從而在參與行動方面更加動力不足。此外,企業年金具有長期性,職工在年金制度開始時就參加繳費,但只有到退休時才能領取福利,職工在短期內得不到福利,從而導致職工對參加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不高。
3.2定量限制監管模式導致投資多元化受阻
定量限制監管模式以防控風險為目的,嚴格限制企業年金各類資產投資比例,投資管理者選擇投資組合的余地大大減少,投資集中在固定收益類資產,分散風險能力減弱,作為重要的高收益投資品種,股票、房地產等權益類資產準許比例太低。這種嚴格限制的規定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不相適應,挫傷投資者積極性,十分不利于投資多樣化及資本市場的發展,最終會影響到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壯大。
3.3中小企業年金計劃發展遲緩
首先,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壓力大。外部法人受托導致年金建立傳導鏈過長和治理主體缺位,管理環節多并且程序復雜從而造成成本上升,規模越小的企業越難以支付成本,因此中小企業建立年金的積極性不高。其次,中小企業具備企業年金相關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稀缺,無法獨立處理企業年金專項事務,這進一步挫傷了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最后,我國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企業年金的法律法規體系并不健全,雖然我國已經出臺針對中小企業年金發展的集合計劃,但是在企業年金基金繳費、增值、分配等問題上出現權限不清晰的問題,法規實施過程中的監管也不到位。作為第二大支柱的企業年金在《社會保險法》中并沒有體現,中小企業年金發展缺少有利的發展環境。
4促進企業年金發展的對策
4.1加大宣傳力度
當前我國企業年金制度雖然已經公布實施了二十多年,但在企業職工當中的普及程度依舊較低。為了提高企業職工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從而發展擴大企業年金的范圍,必須從基礎工作做起,加大宣傳力度和培訓。通過宣傳培訓,讓職工們從感性層面了解該制度,然后自覺參與企業年金制度。宣傳企業年金的方式可以多樣化,例如前沿講座、先進員工經驗分享和業務推廣等。加大企業年金宣傳力度,有利于年金市場健康發展,從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4.2促進定量限制監管模式的轉變
我國長期以來對企業年金實行定量限制監管模式,不僅限制投資多樣化,使基金投資管理者行動受限,使其面對風險時缺乏靈活的風險規避措施,而且與我國促進金融創新的趨向相違背,相比之下,審慎監管模式在很多方面都顯示出了優勢之處。但是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程度低還不能完全采用審慎監管模式,因此促進定量限制模式向以其為主,以審慎監管模式為輔的模式發展是大勢所趨,它適應于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狀況,是一種過渡性的模式。
4.3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企業年金
首先,發展中小企業內在動力機制,降低管理成本,通過培養與發展中小企業自身的核心資源,提高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而為中小企業年金發展提供充足資金。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素質,從內部發展企業年金管理人才,以改善外部法人受托機制導致企業年金成本提高的現狀。其次,通過稅收優惠制度推進中小企業年金的發展,我國企業年金發展可以借鑒西方國家企業年金的制度,加大個人所得稅遞延優惠政策,覆蓋“繳納-累計-支付”的環節,以此來推動中小企業年金的發展。最后,為我國企業年金稅惠政策提供完整的法律體系框架,以稅收優惠的方式提升中小企業發展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加快完善集合企業年金制度、年金基金市場運營、集合融資與年金發展等方面的法律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企業年金提供良好的法律與政策環境,使其真正能夠得到法律的保障。
結語
我國企業年金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大支柱,對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年金發展過程中仍有不足,養老保障功能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從長遠角度來看,企業年金有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高員工養老金待遇水平。在實際運行中,企業年金的發展有賴于完善的體系和健全的制度,從而能夠真正發揮其在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二支柱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門需要抓緊制定對企業年金發展有利的政策,完善企業年金發展相關制度,健全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體系,從而實現我國企業年金的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軍麗.OECD國家企業年金投資監管模式研究及對我國的借鑒[J].特區經濟,2012(01):83-85.
[2]潘勝強.淺析企業年金在監管機制上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6(05):104-105.
[3]王中軍.我國企業年金監管機制評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11):324.
[4]徐明月,趙越.我國現行企業年金投資運營監管體制問題與政策建議研究[J].時代金融,2013(1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