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靜
摘 要:本文在對"交通+旅游"模式的概念及其服務特征分析基礎上,對"交通+旅游"模式下的旅游公路規劃設計進行探析,并結合實例,對其旅游公路規劃的有關實踐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交通+旅游";旅游公路;規劃;探析
旅游產業發展中,道路交通的規劃建設是其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影響因素。尤其是在全球旅游經濟發展與全域旅游時代環境的影響下,傳統的只具有交通功能的旅游道路已經逐漸不能夠滿足旅游時代下大眾的交通需求,進而催生了“交通+旅游”模式的旅游道路規劃理念與思路,它與傳統旅游道路相比在服務特征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區別。下文將對“交通+旅游”模式下的旅游公路規劃進行研究。
1、“交通+旅游”模式的概念及其服務特征分析
1.1 “交通+旅游”模式的概念
“交通+旅游”模式是一種將交通工具作為載體,同時將交通公路沿線的旅游產品作為途徑,以滿足大眾旅游過程中有關需求的新興旅游發展與道路規劃設計理念。值得注意的是,“交通+旅游”模式下所規劃設計的旅游公路,其道路規劃與設計中通過空間布局的優化設置來實現新型旅游功能區構建,能夠因地制宜的結合地區旅游產業與道路規劃設計特點進行公路規劃實施與旅游產業發展推動,從而實現“美麗中國”與“交通強國”的雙重建設與發展目標。此外,在當前國內對旅游公路規劃的研究理論中,有學者針對交通與旅游的關系以及交通旅游產品設計與交通旅游產品對旅游出行變化的影響等進行研究并指出,交通業與旅游業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與相互制約的雙重關系,以“交通+旅游”的思想模式為指導實現旅游公路規劃與設置,能夠滿足大眾旅游出行的道路交通規劃與建設需求。
1.2 “交通+旅游”模式的服務特征
“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的規劃設計,是以對公路沿線的自然風光進行充分開發和利用,來實現城際旅游交通品質的改善提升,使游客在旅游出行過程中實現“快進、快出與漫游”旅游目的,達到旅游和交通資源的有效整合與發展目標。如下圖1所示,為“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交通出行關系鏈示意圖。
傳統的旅游交通模式下旅游公路的規劃設計是以進行通往旅游景點的等級公路建設實現旅游交通流的交通功能及需求滿足,這種旅游公路的服務特征是以客源地與景點之間的旅游交通出行鏈為主,在途中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并且在特殊的節假日旅游出行中容易發生擁堵,導致游客的旅游交通出行滿意度相對較低。其中,傳統旅游公路規劃設計模式中由于游客旅游出行途中所花費時間較長,導致其在游玩以及購物、娛樂等方面的支出受到影響,對景區旅游產品發展產生影響,并且交通上的不便還會造成自駕游游客的旅游出行受到限制,并且在旅游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地區,由于旅游景點的分布不夠集中,再加上地理條件環境較差,導致交通規劃與建設相對落后等,因此,通過交通規劃與設計實現旅游產品的較高密度串聯組合難度較大,而單一景點的旅游公路所能夠形成的沿途視覺沖擊較小,再加上行程時間長、路線單一等,對游客滿意度存在較大的不利影響。針對上述情況,“交通+旅游”模式下的旅游公路規劃與建設中,從交通與旅游業資源的優化整合與共同發展目標出發,在旅游公路規劃與建設中注重旅游過程以及游客各方面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以實現旅游公路在旅游產業發展中的基礎功能與作用發揮。同時,“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規劃與建設中,結合地區旅游與交通特點,通過前期合理規劃與組織實施,在確保旅游發展及需求滿足的同時,也可以推動交通旅游的發展,實現新的旅游項目創建,以實現地區旅游價值提升與旅游發展領域拓展。
2、“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的規劃設計與實踐分析
結合上述對“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服務特征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交通+旅游”模式指導進行規劃設計的旅游公路不僅具備傳統公路的單一交通功能,同時還具有美學以及交通、生態、游憩等多項價值功能,是一種具有多功能的復合型道路。該模式下旅游公路的規劃與設計中不僅展現了其旅游價值以及滿足公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在支線規劃以實現沿線旅游資源的相互銜接與串聯組合基礎上,形成大型旅游景區與旅游度假區、扶貧重點鄉村的等級公路之間的相互連接,具有因地制宜、宜彎則彎、宜直則直的規劃設計特點,對相應路段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進行車道增加以及港灣式停靠站增設等方式,形成一定數量與長度的旅游交通公路系統,以促進其綜合服務能力提升。此外,“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的規劃設計其沿線自然旅游資源的稟賦與特征較為突出,能夠對旅游公路的旅游功能及價值進行體現,并且通過旅游公路規劃設計還能夠對公路沿線的旅游發展起到一定的帶動影響作用,促使旅游公路在滿足旅游交通功能的同時,向著景觀價值的方向轉變和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特征和優勢。根據上述對“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的特征分析,其規劃設計的具體技術路線如下圖2所示。
根據上圖所示的旅游公路規劃設計技術路線,在具體規劃與設計中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逐步完善與規劃實施。首先,根據旅游公路規劃設計的項目情況,對其設計目標與要求進行明確基礎上,對有關基礎資料進行全面整理與分析,通過借鑒有關項目的成功案例經驗,在實地勘察與分析基礎上,對其規劃設計形成宏觀與整體的把握。然后,通過路線選線設計與方案對比等,確立最佳的旅游公路規劃設計方案,期間注意對先進技術手段與設備系統等的引進應用,以對項目工程所具有的獨特生態與自然景觀價值進行綜合把握與了解情況下,確定優化的路線選擇方案以及旅游公路規劃設計方案,以確保設計方案滿足旅游公路的生態以及景觀、交通、人文等綜合功能要求。此外,旅游公路規劃設計中,在完成路線選擇與整體方案確定后,還應結合路線沿線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區段合理劃分和設置,以在不同區段的景觀、人文與旅游資源等價值功能實現上滿足整個公路規劃方案的綜合功能要求,并結合具體情況對相應路段的公路標準及車道數量、車輛時速等進行具體設計,最后通過旅游公路系統中的安保設施與交通語言系統完善,完成對“交通+旅游”模式下的旅游公路規劃設計。
以某城市的濱江公路規劃設計為例,該公路規劃與設計就是在“交通+旅游”模式引導下,通過打造該城市沿江、湖線路中一定長度的濱江公路景觀,并結合公路沿線的人文以及景觀、交通等資源特征,通過縱向段落串聯與橫向空間組織,形成以“城市濱江、旅游觀光、美麗鄉村、景觀過渡”等不同功能特征構成的具體人文、景觀以及交通、生態等綜合功能以及擁有視域帶、綠化帶、騎行道、車行道、輔道、輻射帶、游步道、特色小鎮等橫向分層空間結構的旅游公路方案,以體現該城市沿江、湖區域的現代文明以及多元文化等發展特征,在推動城市交通與旅游的優化整合與同步發展以及促進濱江公路景觀價值轉變實現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如下圖3所示,即為該濱江公路規劃設計中橫向空間組織方案示意圖。
3、結束語
總之,對“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規劃進行研究,有利于促進在實踐中的設計應用,對推動區域交通與旅游資源優化整合開發利用以及推動其交通與旅游業同步發展等,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值得予以關注。
參考文獻:
[1]金雙泉.“交通+旅游”深入融合的廣東濱海公路規劃研究[J].綜合運輸,2017,39(09):92-95.
[2]王美霞,蔣才芳,王永明等.基于公路交通網的武陵山片區旅游景點可達性格局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06):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