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佳熠
摘 要:社會轉型期間法律的設定觀念也應該產生一些對應變動,這樣才能令法律可更加真實和有效的發揮維護性與提升性作用。本文以社會轉型期作為背景,將中國刑法作為研究核心,首先分析了近期內中國刑法立法的基本思路,而后根據現有狀態簡單分析了中國刑法在社會轉型期內的轉變方向與思路。望文中內容可為刑法相關的讀者以及研究人員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中國刑法;立法觀念;觀念轉變
引言:
社會轉型指的是一種全面性的改良過渡,意在將原本社會形態中不合理、有漏洞的區域加以補足。我國刑法屬于一種規定犯罪和規定責罰的重要法律,是維護社會安全和國家穩定性的重要法律類別。刑法直接針對社會中的犯罪現象,而在社會轉型期間,隨著人們思維上的更新變動和經濟交流方式的變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型犯罪行為產生,因此為了真正做到維護人民,刑法便也應該在立法方面適當進行一些變動與創新,這樣才能保證刑法的監管行為更加貼合于中國當前的發展實際,真實的起到治國效用。
一、近期內中國刑法立法的基本思路
首先,因中國處在社會轉型期,而轉型期則意味著一些傳統的經營模式和運營思路將面臨直接改革。改革期間傳統行業內部便會出現監管漏洞和管理失效等現象。對于一些具有潛在犯罪思想的人來說,漏洞就是激發他們進行違法犯罪的重要元素。故我們可以肯定,雖然社會轉型的最終結果能夠帶動中國走向更加寬闊和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但在轉型期間違法犯罪事件的類別得以增加也屬于必然的被動局面。其次,社會轉型期屬于必然現象,國家即使擁有宏觀調控權利也無法對所有細節中的現象進行規避和整治。因此為了維護社會的長久穩定,國家便開始對刑法立法進行調整,旨在通過調整刑法來加強對不法分子以及潛在不法分子的監督力度。故我們可明顯從近期內的立法思路中看到,中國刑法正持續走向嚴格立法的方向。同時刑法也更加注重在已有的行為中判斷犯罪行為,旨在使用未來預判的方式和嚴格的處罰法律實現有效的社會宏觀管控。刑法已經從單一的規定犯罪以及形式責任的效用,逐漸進化為具有干預和工具作用的國家法律。
二、社會轉型期中國刑法立法觀念的轉變方向
(一)對犯罪行為的觀念產生轉變
在以往環境中,刑法的應用節點為,某種行為對社會以及個人產生了實質性的危害或損害。從本質上看,刑法的輸出形式相對被動,只有在判定具有切實的傷害后方能啟動。但事實上從社會轉型的現階段來看,如若以社會實質性危害作為判定方式可發現,部分犯罪分子明顯可以使用某種規避方式來逃避判定,例如離境、隱瞞身份等等。當社會分子對于犯罪行為已經可以進行主觀上的認定,而面對待驗證的犯罪事實卻無法進行判定時,刑法的效用便會受到民眾的質疑。這種質疑會影響刑法在社會中的權威地位,因此為了維護權威地位。我們國家便開始調整刑法立法觀念,對犯罪分子的行為進行判定。在觀念轉變的過程中,憲法依然起到價值保護的作用,而刑法則直接標定國家認定何種行為為“無法忍受”的。這種轉變方式實際上改良了刑法的判定方式,不再強調社會危害性,而直接將刑法無法忍受的行為作為判定要點。例如當偷竊者涉案金額過大時,刑法判定其具有刑事責任,對于涉案金額較小且情節較輕的,可判定其應被進行罪刑規范。這樣一來,犯罪便必然將面對刑法的懲戒,這一點非常符合當前時代內民眾對于刑法的判定需求。
(二)將使用更加理性的思路進行立法
我們國家以建立和維護和諧社會作為根本目標,因此在開展社會治理行為的過程中,國家便不能長期使用刑法治理的方式。如若無論大事小情均使用刑法進行判定,那么刑法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也會受到一定的挑戰。故我們國家開始轉變立法思路,不再針對每一種社會現象進行立法,而是要使用深度思考的方式,針對每一種不同的現象進行分項立法。舉例而言,如若社會中出現擾亂民眾安寧等現象,刑法便應該丈量發生地點周邊環境和行政規則和制度等內容,再設定不同的民事賠償尺度。
在國家制度中存在民眾上訪制度,但民眾上訪的內容是否存在立法參考的意義卻不能肯定。因此我們國家為了提升刑法立法的穩定性和實際價值,便逐漸加強了對民意上訪信息的甄別力度。綜合而言,刑法的立法必然要做到理性判斷、不受要挾。同時刑法立法不能回歸到模糊立法和抽象立法的范圍內,要盡可能的結合社會現象和社會轉型期內產生的新交流方式進行判斷。例如當前社會中出現的電話詐騙和電商電話騷擾等現象便可以被考慮到犯罪行為內,但具體的判定尺度則需要進行細致認定后方能可設定。
(三)使用分層立法思維
人類社會的交往與交流結構十分復雜,人們的犯罪行為雖然可以被歸類到某一行為中,但若要進行細分仍然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罪責。因此如若刑法不對犯罪行為進行分層,而使用統一處理的方式,那么就會令刑法的懲治效能持續下降。簡單的說,如若犯罪情節較輕與犯罪情節嚴重的人面臨同一種責罰方式,那么就會令犯罪者產生“嚴重一些也無妨”等相反,反而為犯罪者以及潛在犯罪者提供了減少心理負擔的途徑。故針對此,我們國家為了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便開始使用分層立法方式。但當前刑法的分層立法還處在試驗階段,需要更多的法學研究者參與研究,只有找到可妥善分類和妥善處理的方式,才能夠真正發揮刑法封層立法的真實作用。
三、社會轉型期中國刑法立法觀念轉變的方法
(一)將危險分子劃分到處理范圍內
要懲治犯罪行為,也要將犯罪行為扼殺到搖籃中。刑法可以將一些具有潛在危險特征的犯罪行為劃分到處理范圍內。而當國家完成對刑法內容的設定后,則可以再依照社會轉型后的定向形態選擇是否保留相關罪名。
(二)使用協調互補思維
刑法立法過程中涉及到制定刑法典,而制定行為則需要大量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與大數據。相關參考數據越多,修改的最終成果就越能夠貼合于實際,令民眾滿意。具體的完善方向和分為兩點,第一點為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夯實。即刑法典需要對所有重罪進行深刻設定,要為民眾提供更加清晰可感知的違法行為判定說明。第二點為,立法者還需要調節立法方面的壓力,例如刑法濫用等現象。針對方法可以使用保安處分和沒收個人財產等行為,重點也圍繞在令民眾產生深刻認知的層面中。
結語:
綜上,文章以社會轉型期為主,對中國刑法立法觀念的轉變進行了簡單研究。刑法與犯罪行為懲治密切相關,因此在未來階段中,刑法立法應該盡可能以高階層的視角來審視民意,爭取在保留和重視民眾意見的同時,將立法更加貼近于民眾訴求。
參考文獻:
[1]薛新紅.轉型期我國刑法立法的思路與方法[J].法制博覽,2018(19):196.
[2]周光權.轉型時期刑法立法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2016(03):123-146+207.
[3]丁學鵬.轉型時期刑法立法的思路與方法分析[J].法制博覽,2018(2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