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
摘 要:本文首先深度剖析了誘導中美貿易戰的關鍵因素,以大力開展工業化生產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全面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平衡中美貿易關系三方面為切入點,并以中美貿易戰為背景,預測了未來國際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旨在鞏固我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產業結構調整;絲綢之路經濟帶;平衡;經濟發展;
2018年6月15日,美方公布加征關稅中國商品清單,同時,中國政府也宣稱全面進入經濟貿易備戰模式,這預示著中美貿易戰的正式打響。縱觀風云詭譎的國際發展局勢,貿易戰是各國提升經濟動亂防御能力的重要措施,而隨之而來的就是國際貿易格局的轉變和經濟活動的深度變革。由此可見,深度剖析中美貿易戰的主導因素成為促進我國貿易經濟的關鍵切入點。
1深度剖析中美貿易戰誘導因素
1.1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崛起
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一帶一路”戰略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以及工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中國迅速崛起的經濟實力已然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構成威脅。在經濟發展中,我國做出的具體措施為:
其一,全面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指導方針,加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及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投入力度。將少數擁有完善工業生產制造體系、掌握尖端科技的發達國家,作為集成商與外圍供應商構成國際化產業鏈條,由于集成商不僅掌控經濟主導權,還最大限度的瓜分了交易利潤,外圍供應商僅充當著參與者的角色,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國經濟發展的失衡。而在“一帶一路”戰略方針引導下,中國既能夠作為外圍供應商提高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水平,也可以構建自主工業生產體系,實現自給自足,削弱集成商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存在感,這給西發資本主義體系帶來了沉痛的打擊。
其二,中國已構建石油期貨交易中心,逐步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流通速率,向美國的石油霸主地位及美元貨幣發起挑戰,激化中美貿易戰。在世界能源開發格局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美國調整了經濟戰略,逐步從石油進口過度到石油出口國。基于美國擺脫了對其它國家在原油進口方面的依賴,并將原油出口貿易作為主體經濟支柱,與國際市場中原有的產油大國形成競爭關系,使得其經濟主導地位岌岌可危。而中國作為國際原油市場購買方中的金主,在開通原油期貨交易的鋪墊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實現了借力打力的戰略目標,這勢必會造成美元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分崩瓦解,進而危及美國在世界經濟上的霸主地位。
其三,隨著科技探究的逐步深入,中國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調整,并促使全球經濟產業鏈條初具雛形。一方面,中國工業制造的快速崛起,使得其全球制造領域的市場份額節節攀高,極大的打壓了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囂張氣焰。另一方面,工業革命的深化,為重塑世界經濟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汽車出口貿易為例,德、美、日作為老牌汽車工業強國,一直坐擁主導地位,而中國受限于核心技術的制約,過分依賴發達國家,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在全球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傳統發動機逐步被摒棄,無人駕駛技術成為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該發展態勢讓各個國家在此方面的研究變為同一起跑線。
1.2美國經濟壟斷地位受到威脅
美國作為綜合經濟實力超群的大國,在穩固其國際地位的同時,還要著重注意其經濟發展環節存在的缺陷。
其一,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精英階層和社會底層對美國社會中產階級進行了協同打壓,造成諸多中產階級陷入難以自拔的經濟困境,也使得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原有的經濟結構鏈條被打亂,整個社會動蕩不安。與此同時,中國工業制造產業經濟的迅速膨脹,使得美國社會底層階級的生存雪上加霜。
其二,美國將走下科技壟斷神壇,其霸主地位經受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擴張,工程師數量逐年遞增。另一方面,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中國科技正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據相關數據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
其三,美國正在試圖迫使中國開放對美市場。首先,從美國角度來說,由于中國在高端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尚未完善,需要依靠進口貿易,而部分產品的關稅非常可觀。其次,隨著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比重也進一步提高,這就讓美國一直以來秉承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運作模式受到了有力的沖擊。
2以中美貿易戰為背景,探究提高中國工業生產水平的策略
首先,要深化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激發企業家精神。企業產品的研發與技術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家的知識廣度和覺悟深度,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就是敢于創新。國有企業的領導層逐步被塑造成官員,如果將創新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等于宣告失敗。而短期輪流坐莊的任期模式及年度關鍵績效指標的考核制度,無法為技術研發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如果單純依靠國家專項資金補貼才能實現創新,那么企業家就失去了實際意義。當然,國家在關鍵領域的資本投入也是有特殊個例的,例如航空航天領域,但我們的工業生產不能夠只著眼于個別領域。要想實現持續性的創新,首要前提是激發企業家精神,為時代的發展提供導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這種企業家精神不是溫室培養出來的,而是在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自然養成的。
其次,構建分布式多中心創新生態,誕生更多的“硅谷”。根據歷史經驗積累和現實發展規律可知,創新理念是在多中心、多分布式環境中激化得來的。以前蘇聯為例,其在僵化體制下雖然軍事實力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但整個國家經濟卻節節敗退,而現階段我國所倡導的軍民融合體制,則更好的順應了軍工領域的時代發展需求,也充分證實了大規模控制的集中型生態是難以深度創新的。縱觀我國創新生態的發展概況可知,擁有大量國家科技研究基地及知名高等學府的北京市,應當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地帶,然而讓人意外的是,深圳市在上述關鍵要素方面均實現了對北京的超越,這得益于深圳市特立獨行的創新環境。由此可見,面對美國高新技術領域發展的銅墻壁壘,我國在生產制造領域也應當在多中心、多分布式的環境中尋求發展的突破。
最后,從專業角度來說,多中心、多分布式創新生態就是實現大中小型規模企業的協同運作和互利共生。如果將創新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大規模企業上,即便給予更多的政府補貼也難以看到實際成效。盡管美國政府逐步推行了貿易保護政策,試圖鞏固其資本主義的經濟地位,但是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全面打響,中國作為自由貿易的倡導主體,已經擁有了大量的擁護者,促進了中國工業生產的優化升級和產業轉型。有人緊抓我國在商業大飛機零構件主要依靠進口的問題不放,質疑飛機本身的國有化問題,實際上,他們過于以點帶面,忽視了大飛機的全球采購問題,如果我們堅持過去的閉關鎖國、閉門造車理念,也可以制造出想要的產品,但整體發展水平勢必會落后于國際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正是得益于全球化的合作,運用知識產權提高武裝能力。故此我國不僅要合理利用規則提高技術發展水平,也要實現內部發展機制的創新,進而形成“中國制造”效應,以免長期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
3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我們應當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優化產業結構,全面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方針,進而平衡中美貿易關系,尋求“中國制造”突破口,全面增強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
參考文獻:
[1]周永亮.價值重塑: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中國制造突破口[J].智慧中國,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