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巨敏
摘 要:農業是第一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項重要產業,農業是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糧食產量及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到國民的吃飯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農田水利是保證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業生產離不開農田水利,良好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是確保農業生產的根本保證。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發展,保證農田水利工程運行良好,設施功能正常,才能充分發揮出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的優勢,促進農業生產的長效發展。
關鍵詞:農田水利工程;管理
農田水利工程是為發展農業生產建設的水利工程,其基本任務是通過水利工程的技術措施,改變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為農業生產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條件,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定的基本農田,從而實現農業高產高效。通過農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解決農田灌溉排水,調節地區水情,改善農田水分狀況,防治旱、澇、鹽、堿災害,促進農業生產穩產高產的同時,更能夠防洪除澇、抗洪抗旱、減災防災,保護一方百姓的平安。
農田水利工程是一項涉及水力學、土木工程學、農學、土壤學,以及水文、氣象、水文地質及農業經濟等的學科,多數工程屬于公益性,投資大,建設時間長,但其成效卻是長期性、持久性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與農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業生產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農田水利事業的興衰。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萬物生長更離不開水。農田水利工程設施是保證農業生產、糧食產量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通過水利工程技術措施對農業水資源進行攔蓄、調控、分配和使用,擴大土地利用,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提高土壤產出率,提高勞動生產效益。實現農業高產穩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訥河市是黑龍江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也是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甜菜之鄉、優質大豆主產地。隨著訥河市水利事業的不斷發展,農田水利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各鄉鎮水利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14.5萬畝、水田6萬畝。投資1.5億元,完成土地整治項目2個,為糧食產量連增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十二五”期間,全市糧食總產達到57億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和資源優勢,使產出的農作物量高質優。農業高產穩產,糧食產量的持續增長,得益于完善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
訥河市水資源豐富,境內嫩江、訥謨爾河、老萊河、南陽河、石底河一江四河、多處泡沼及豐富的地下水為全市發展水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流經境內的嫩江是全國僅有的兩條潔凈大河之一,富含優質礦物質。建國后,全市水利建設快速發展,自一九五八年以來,共建成小型水庫、塘壩 16 座,其中小型 I 水庫 5 座,小型Ⅱ水庫11座。分布在訥謨爾河以北地區11座,南部 4 座,總控制集水面積211.2km2,總庫容 669.7 x104 m3 ,其中興利庫容 140.4 x104 m3,1997年灌溉水田3970畝,旱田 6600畝,養漁水面2724.2畝。這些設施在防洪、除澇、灌溉、養漁方面充分發揮了工程的綜合效益,無論是對農業增產增收,或對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巨大作用。
訥河市全市水田灌溉面積為201855畝,農業用水總量為 3800.0×104m3,林牧漁業總用水量為1253.7x104m3。紅旗灌區在訥謨爾河的北岸,是從訥謨爾河直接引水的自流水田灌區。紅旗灌區共修建干、支渠 13 條,總長33.95km,灌溉水田2.50 x104畝。訥河市的水利工程多屬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但小型水利工程是大型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水利事業的重要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工程規模雖小,但卻具有大型水利工程所不具備的功能,在農業生產、農村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不可忽視,更不容小覷。
水是生命之源,是萬物生存的最基本物質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人類利用力學、土木工程學、農學、土壤學、水文等多門學科的技術,建設出一座座水利工程設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通過整修田間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擴大田塊,改良低產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樹造林等,調節和改良農田水分狀況和地區水利條件,采取蓄水、引水、灌溉、排水、跨流域調水等措施和手段,對水資源的時空分布進行有效調節。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排水,既滿足了農田灌溉,預防洪澇旱災,還可以美化鄉村面貌,為廣大農民創建美好的生活環境,更能夠節約水資源,使水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生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市各鄉鎮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為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發展、增收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訥河市地處松遼平原的西北邊緣,為大小興安嶺山脈向平原過渡的山前高平原。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通過農田水利,有效防治了農田旱、澇、漬和鹽堿等災害,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使農業產值連年增長,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滿足了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愿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雖然無法左右自然災害,但卻可以通過科技手段、水利工程設施來抵御災害、減少災害,降低自然災害對人們的危害和威脅。大力興修農田水利,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自古以來就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大事。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大量事實表明,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確保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社會穩定的牢固基礎。興修農田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始終是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是增加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重要途徑。
結束語。農田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性設施,農田水利工程設施是否完善,運行是否良好,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有序進行,直接影響全市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廣大農民的生產效益和經濟收入。因此,加快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提高各鄉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項長期而持久的任務,是一項需要全社會關注和重視的工作。加強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對全市農業生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奉州,鄭寶梅.試述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管理[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5(14):2763-2764.
[2]張玉珍.淺議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措施性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4(11):294.
[3]成波,王薇,溫立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中的主要問題和建議[J].中國水利,2012(12):88-90.
[4]馬永宏.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現狀及對策探究[J].科技與創新,2016(3):51-52.
[5]趙君東,趙東曉.農村水利工程管理現存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12):36-38.
[6]岳建平.淺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農技服務,2017(1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