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明,楊開明,寧海燕,王 華,朱紋靜
(西華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柳林路片區纜線管廊設計探討
宋曉明,楊開明,寧海燕,王 華,朱紋靜
(西華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結合柳林路片區纜線管廊設計,系統介紹了纜線管廊橫斷面設計、平面設計、高程設計、交叉口設計、節點設計及出線井設計。優化了纜線管廊支架、排水及通行檢修功能。
纜線管廊;節點設計;斷面優化
綜合管廊一般分為干線管廊、支線管廊及纜線管廊。纜線管廊為收納電力與通信線纜的綜合管廊[1]。《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給出了定義,纜線管廊一般布置在人行道上,埋深較淺,斷面以矩形為常見,一般工作通道不要求通行,管廊內不要求設置通風、照明等設備,僅設置供維修時可開啟的蓋板或工作手孔[2]。規范對具體設計語焉不詳,本次結合柳林路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討。
柳林路片區綜合管廊工程包括柳林路綜合管廊工程和南江路、五洞橋路、永興路纜線管廊,柳林路綜合管廊全長約2 km,位于西側綠化帶下,單艙凈空尺寸為3.6 m×3.2 m,納入電力、通信、給水管、預留中水管。南江路、五洞橋路、永興路纜線管廊分別長約1.1 km,線纜管廊均位于人行道下,納入電力、通信管線。三條線纜管廊平行,均與柳林路綜合管廊垂直相交,見圖1。

圖1 柳林路片區纜線管廊工程區位圖
根據規劃南江路、永興路和五洞橋路纜線管廊收納通信線纜(18孔)和10 kV電力線纜(15回),規劃凈空斷面尺寸為2.0 m×2.0 m。規劃纜線管廊高度為2.0 m,考慮了檢修時行走方便及規劃線纜回數。但是規劃斷面可實施性較差。
成都地區河道為寬淺式明渠,河道深度一般為3.0 m,道路雨水管道埋深約1.7~2.5 m,雨水管頂覆土深度約1.5~2.0 m,雨水支管高程與線纜管廊高程沖突,設計將纜線管廊斷面優化為2.0 m×1.7 m,斷面凈高減小300 mm,增加支架長度,減少支架層數,通信線纜支架長為500 mm長,每根支架放置4孔通信電纜,設置5層支架,共計20孔,預留2孔;電力電纜支架700 mm長,每根支架放置4孔電力電纜,設置5層支架,共計20孔,預留5孔。檢修通道寬800 mm,《城市電力電纜線路設計技術規定》[3](DLT 5221-2005)表6.1.4電纜溝深大于1米的兩側安裝支架的溝內通道凈寬不小于700 mm要求,優化后斷面能夠保證一般檢修人員正常行走,滿足纜線管廊使用功能,預留了遠期發展條件[4],降低了與其他管線交叉碰撞幾率,見圖2。
本工程三條道路紅線寬度均為30 m,道路斷面為3.5 m人行道+23 m車行道+3.5 m人行道。纜線管廊布置在西南側人行道上,本側人行道僅考慮纜線管廊位置,纜線管廊位置需要考慮路燈及人行道樹池影響,綜合考慮后纜線管廊距道路中線距離為13.9 m。管廊外壁與道路紅線對齊。纜線管廊每隔120 m設置過街支管一處,過街處設置T型接口,接口轉彎半徑最小為2 m,以滿足纜線安裝時的轉彎半徑需求。由于纜線管廊跨度為2 m,蓋板按照500 mm寬度計,一塊蓋板重達600 kg,檢修揭開并非易事,本次設計考慮每30 m設置一處檢修孔,檢修孔上蓋內部易于開啟,外部專業人員能開啟的專用井蓋。檢修孔下部設置集水坑,集水坑積水通過DN150管道就近排入雨水管道,為避免暴雨時雨水倒灌,在排水管上設置止回閥。

圖2 纜線管廊規劃及優化后斷面圖(單位:mm)
考慮城市道路景觀,纜線管廊上一般預留100 mm鋪裝層,纜線管廊底板250 mm及頂板高度200 mm,凈高1 700 mm,總高度為2 250 mm。本次設計管廊坡度與道路坡度一致。本工程道路上設置雨水、污水、給水、燃氣、纜線等管線。雨水、污水、給水、燃氣等管線支管與纜線管廊交叉。由于給水、燃氣為壓力管線,對高程要求不高,根據有壓管線讓無壓管線原則,給水、燃氣管支管可從纜線管廊底板下通過。污水管道較雨水管道埋深大,支管高程與纜線管廊不沖突。本工程高程設計主要解決雨水支管與纜線管道高程沖突問題。若雨水支管管頂覆土大于2.25 m,雨水支管可按設計施工。若雨水支管管頂覆土小于2.25 m,雨水主管管徑較大,可調整支管與主管連接方式,降低雨水支管高程,避開沖突。若上述措施不能解決管線高程沖突位置,可將雨水支管相交處纜線管廊改為纜線排管。
纜線管廊穿交叉路口與相交道路管線匯合有三種情況,纜線管廊與常規電力、通信管線相交,纜線管廊與綜合管廊相交。纜線節點處管線較多,高程上錯綜復雜。若纜線過交叉口采用管廊形式,道路上荷載較大,纜線結構厚度更大,人行道道牙高出道路15 cm以上,整個管廊需下沉30 cm以上,且管線出線至其他道路較困難。本次纜線管廊設計借鑒以前電力及通信管道設計經驗,采用排管方式過交叉口。電力、通信管線分開以排管方式敷設,并在交匯點與相交道路電力、通信管線貫通,然后又匯合至線纜管廊。排管層數和高度可根據管線高程靈活調整。纜線管廊與綜合管廊可通過出線井解決聯通問題。節點聯通見圖3。
本次纜線管廊設計較傳統電力淺溝、通信管道設計進行了多處改進,創新。由于原有電力淺溝采用掛鉤形式,原1.0 m×1.0 m電力淺溝能夠敷設的線纜有限,根據《成都市規劃技術管理規定》30 m寬道路需兩側布置電力淺溝,本次設計采用成品抗震支架,承載力更強,有限空間內能敷設更多纜線,減少了管線位置,合理利用地下空間,系統解決了纜線管廊通行、排水、檢修等問題。經綜合測算,纜線管廊每km造價約為500萬元,傳統兩側敷設電力淺溝每km造價為400萬元,通信管道每km造價為150萬元,電力、通信合計造價550萬元,纜線管廊綜合造價低于傳統敷設方式,集約利用了城市道路人行道下空間,可減少道路下檢查井蓋數量。

圖3 纜線管廊與常規敷設交叉口設計
纜線管廊為綜合管廊中一種簡易、經濟的形式,為城市地下管線安了一個“經濟實惠的家”,適合我國城市電力、通信等線纜敷設,具有投資省、檢修方便,易擴展的優點。建議《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進一步總結相關經驗,完善線纜管廊設計相關條文,讓線纜管廊在城市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
[1]陳坤林.山地城市老城區纜線綜合管廊應用探討[J].價值工程,2016,35(23):176-178.
[2]GB50838-2015,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S].
[3]GB50217-2007,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S].
[4]朱麟敏.纜線管廊工藝在地鐵施工管線遷改中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6(1):292-294.
TU528.1
B
1009-7716(2017)12-0201-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7.12.055
2017-06-18
宋曉明(1978-),男,湖北赤壁人,副教授,從事市政給排水教學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