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賓
2017年12月10日,在北京青少年冰球聯賽U12北京銀河隊與小狼極速隊的比賽中,發生了家長毆打裁判的惡性事件。
過程是這樣的:比賽中,銀河隊一名隊員在沒有參與搶球時,用球桿絆倒了小狼極速隊的一名隊員。當值裁判并未做出判罰。小狼極速隊的教練和觀戰的家長強烈抗議,一名家長直接沖進場內,重拳砸向裁判面部。盡管只是一場青少年比賽,但它是正規的賽事,發生這樣駭人聽聞的一幕,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鑒于事件較為惡劣,北京市冰球協會迅速做出處罰:參與打人者被要求提交書面道歉,涉及違法行為交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罰;當值裁判、小狼極速隊教練高磊和銀河隊存在沖撞行為的隊員均被禁賽,無緣本賽季余下的比賽。
事情脈絡清晰,北京市冰球協會有理有據依規進行了處罰。惡意揮拳者行為惡劣,受到懲罰在情理之中。參與沖撞事件的教練員、運動員被禁賽,當值裁判也受到了相應的處罰。表面看來,涉及此事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相應的處罰。但是這種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杜絕青少年比賽中的類似行為。
其中,對裁判的處罰值得商榷。如果只是漏判,處罰是否過重?以裁判沒有控制住局面為由給予嚴厲處罰,似乎過于牽強。不可否認,裁判一定存在問題,但為了平息家長、隊員的怨氣而加重對裁判的處罰,對裁判員是否公平呢?
更想探討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青少年比賽裁判水平問題。現在,青少年體育越來越普及,足球、籃球賽事比比皆是,連冰球這樣相對小眾的項目也有了青少年聯賽。這是值得稱道的。中國體育想真正騰飛,必須從娃娃抓起。可這又凸顯出一個問題,裁判員數量較少,且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冰球這種相對冷門的項目,裁判就更是少得可憐,業務水平也堪憂,直接導致了青少年比賽中錯判、漏判頻出,成為一種隱患。
以這次打架事件為例,裁判漏判有可能是視野問題,沒有發現犯規情況。也可能為了息事寧人,避免事態擴大化,選擇性忽視。正常來說,連家長都能看出的犯規,裁判沒有理由不做出判罰。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可以歸咎為裁判的水平問題。能否掌控比賽,同樣是裁判水平的一方面。
中國體育的長足發展,需要做好青少年培養。在這個層面,裁判的培養同樣不可忽視。各級協會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作為主管機構,應該想辦法吸引更多有潛質的年輕人走上裁判的崗位。
裁判的水平問題解決了,便能在執法過程中樹立起威信,錯判、漏判引發的沖突可以有效減少。
還有一種情況需要警惕,那就是裁判“徇私枉法”的情況,在青少年比賽中尤其要保持警惕。因為青少年比賽相對關注度不高,管理機構重視程度有限,比賽成績又有可能與升學等掛鉤,難免會滋生腐敗。
如何杜絕這種惡習蔓延到青少年比賽中呢?一方面,需要主管機構在裁判的遴選、考核、培訓方面更加嚴苛;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青少年比賽的監督,發現問題絕不姑息,同時接受家長、運動員的監督和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