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陣子,因屢屢斬獲美國雨果獎、星云獎以及華語科幻星云獎等獎項,美國科幻圈中少有的華裔面孔——劉宇昆成為了眾多中國科幻迷心中的男神。而在他之前,另一位華裔作家則早已是傳奇一般的人物。
用前幾年的流行語來說,那就是“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傳說”。
這個傳說中的人物叫特德·姜,中文名姜峰楠。
有人覺得,科幻小說的文學性、故事性和科學性是難以結合的,可他的作品偏偏把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讀完他的作品之后都會驚呼:“這也算是科幻?!”因為他的作品里面沒有太空外星人機器人等科幻作品中的常用元素,可是,每一篇內容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是最“硬”的科幻作品。如果真要挑毛病,那就是產量太低——特德·姜出道25年,作品僅15篇,但每一篇都是佳作。美國科幻界的星云獎、雨果獎、軌跡獎他都得過,日本和英國的科幻作品領獎臺上,也經常能夠看見他的身影。
和很多科幻作家一樣,寫作也是他的副業。平日里,特德·姜是一名技術文檔工程師,他在編寫技術文檔時從不寫作,理由很簡單:無法一心二用。
但這并不是他產量低的原因。
盡管如今收獲了許多的贊譽,但在寫作的最初時光里,他卻是在寂寞中度過的,其實特德·姜很早就“人坑”了。把他“坑了”的小說是著名的《基地》三部曲。自從接觸了《基地》三部曲,創作科幻小說的念頭就在他腦海里揮之不去了,那一年,他15歲。
和很多15歲的中學生一樣,他有夢想,有耐心,但缺乏實現夢想的能力。而上了大學之后,他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書籍和更廣闊的世界了,同時,他在布朗大學的數年間一直堅持創作新故事,只是這些年里,他一個字也沒有發表。在一封封的退稿信面前,讓特德·姜堅持下來的是最初的夢想和創作的沖動。盡管畢業以后,搬到西雅圖在微軟就任技術文檔撰寫職務時,他考慮過完全退出科幻創作圈,但想到了昔日的初心,他還是決定堅持下來。
日復一日的辛勞,他的處女作《巴比倫塔》終于發表了。
此時,距離他開始創作,已經過去了8年。這8年里,他寫過不少作品,同時對《巴比倫塔》進行了多次修改,讓當時的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努力還換來了他的第一個星云獎。
在創作《你一生的故事》時,他花費了很多心思,文章里涉及到語言學的內容,為此,他專門用了四年時間學習語言學的相關知識,以便于規劃文中的細節。
在很多人看來,特德·姜是一個有才華的低產作家,甚至有人覺得他是天才作家,而在我們不知道的背后,是無數被丟棄的稿紙。
很多人仰望“大神”,認為他們是上帝的寵兒,是被幸運眷顧的人,是自帶光環的主角。但是成為大神之前,大神們需要經過許多個不見天日的黯淡日子,那些用努力堆砌起來的日夜,在某一天匯集成光芒,爾后,才被他人看見。
面對面
小編:你學過中文嗎?
特德·姜:學過,小學和高中時,爸媽讓我上過中文語言學校,每周半天的那種。不過全忘了,什么也沒學到。我懂的漢字里面,“姜峰楠”是我最熟悉的文字了。
小編:可以說說你的寫作方法嗎?讓大家借鑒一下。
特德·姜:相比起生活中的井井有條,寫作恐怕是我最沒有規劃的一件事。沒有固定的寫作時間,沒有固定的寫作計劃,假若沒有靈感或想法,那就該做什么做什么好了。我告訴你,我不推薦任何人用我這種方式寫作。
小編:你的故事寫得很好,有想過轉換一下方向,往“多產作家”的方向發展嗎?
特德·姜:我并沒有那么多我能夠將之轉化為故事的創意,而且寫作對我來說很難。即便當我真有一個創意并知道自己能將其轉化為故事時,實際去創作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
小編:那寫作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特德·姜:寫作對我來說,并不是一件好玩的、像游戲一樣輕松的事情。實際上,正好相反,寫小說非常痛苦。我并不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人。
小編:既然痛苦,為什么還要寫?
特德·姜:如果不是有什么非寫不可、不寫出來就寢食難安的點子,我是不會寫的。
小編:痛并快樂著嗎?
特德·姜:嗯。完稿的時候還是有巨大喜悅的。
小編:你會寫長篇嗎?
特德·姜:不知道,如果有了適合發展成長篇的點子,有可能會嘗試。說到底,我也沒辦法預料還沒發生的事情呀。
《你一生的故事》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譯者:李克勤/王榮生/姚向輝
出版年:2015-5
《你一生的故事》集結了特德·姜早期的七篇作品: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處女作《巴比倫塔》以及《領悟》《除以零》《七十二個字母》《人類科學之演變》《地獄是上帝不在的地方》等,是一本充滿幻想和科學色彩的精彩短篇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