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軍
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并未在西方國家掌控的評級機構的主權信用評級中得到體現。中國主權信用的長期被低估主要表現為評級上升緩慢,并且很難得到較高評級。
過去數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經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對外經濟交往日益深入,為中國信用的穩步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西方國家掌控的評級機構對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卻一直并不理想。
截至目前,標普對中國主權信用的最高評級為AA-,展望為負面;穆迪對中國主權信用的最高評級為Aa3;惠譽對中國主權信用的最高評級為A+,并且近10年沒有得到進一步提升,這與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較大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9.7%的增速,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按市場匯率計算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為14.9%,居世界第二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達17.8%,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中國經濟實現了6.7%的增長率,仍保持在中高速增長區間。同期,發達經濟體及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分別為1.7%和4.1%,均遠低于中國經濟增速。
中國的財政狀況良好,債務水平總體可控。IMF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的一般政府總債務為34.46萬億元,占經濟總量的比例為46.2%。這一水平遠低于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公共債務水平,也低于歐盟提出的60%的警戒線。與其他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水平相比,也處于較低水平,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中國的對外貿易地位迅速攀升,并已成為全球貿易大國。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2016年中國貨物出口額近2.1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出口總額的份額為13.2%,穩居全球第一位;同期中國貨物貿易總額3.69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份額為11.45%,僅比美國占全球的份額低0.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中國的經常賬戶長期維持盈余狀態。IMF數據顯示,2016年經常賬戶占經濟總量的比例為1.8%。 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保持迅猛發展勢頭。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數據,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831億美元,首次位列全球第二位,并超過同期吸收外資水平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凈輸出國;同期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額為133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中國的外匯儲備充裕,在滿足市場流動性需求和應對外來風險方面擁有較強實力。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1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105.17億美元,約占全球外匯儲備的三成。
近年來,中國政府還規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對一些戰略重點領域進行了合理布局,在金融體制、國有企業、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穩中向好,為中國信用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了堅強支撐。
過去三十余年間,中國經濟創造了持續高速增長奇跡,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并未在西方國家掌控的評級機構對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中得到體現。中國主權信用的長期被低估主要表現為評級上升緩慢,并且很難得到較高評級。
在中國經濟基本面未出現惡化的情況下,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波動頻繁,并多次遭到降級。2017年5月,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3下調至A1。
從經濟運行的實際來看,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更加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量為38.149萬億元,同比增長6.9%,較上年全年經濟增速提升了0.2個百分點;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4%,物價形勢總體穩定;進出口總額達13.14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實現順差12782億元,國際收支持續改善;6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以下的較低水平。市場預期向好,經濟發展的信心持續提升。6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11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
隨著中國政府“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的推出和落實,財稅、金融、價格和國有企業等重點領域改革的持續深化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中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實施后,中國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舉債融資進行了規范,政府債務規模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中國政府債務的負債率與上年相比并未發生較大變化,未來5年也將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可見,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以及對中國評級的低估,反映了西方主要評級機構普遍存在的評級方法的固有缺陷以及對中國改革措施和法律制度規定缺乏必要的了解。如此前一樣,此次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高估了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低估了中國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對經濟帶來的積極作用。
在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盡,部分國家出現經濟衰退或債務危機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總體良好的基本面一直沒有改變,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主要的貢獻者。但在西方評級機構居主導地位的國際評級體系中,中國既要練好內功,也要積極爭取擴大國際話語權,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繼續踐行大國承諾,在各種風險與挑戰中保持大國定力,推動國家信用穩步提升。
首先,要進一步夯實國家信用基礎。國家信用不僅反映的是一種債務債權關系,更是一國政府履行相關義務和責任的能力的反映。簡言之,國家信用離不開經濟基礎及相應政策的支撐。一國的經濟增長趨勢、政府債務總量、國際收支以及經濟社會政策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是國家信用基礎的考評依據。為此,中國要繼續挖掘經濟增長潛力,創造經濟增長新動能,力爭各項改革措施取得實效,保持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從而為國家信用奠定新的堅實基礎。
其次,要逐步加強國家信用體系建設。國家信用體系,是以相應的法律法規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為核心,以政府監管體系為保障的國家社會治理機制。完善的國家信用體系,是構建信用社會的根本途徑,也是提升國家國際信用的重要基礎。加強國家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既有利于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也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
最后,要不斷提升國家信用評級話語權。當前,在國際信用評級體系中,相關規則均由發達國家來主導制定,但從長遠來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需要進一步推動構建更具廣泛代表性的國家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評級機構,從而打破西方國家在國際信用評級中的壟斷地位,維護自身合理合法權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