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紅+李強
食品安全謠言不僅擾亂了百姓的消費判斷,而且損害了行業發展,有的甚至已經影響了我國的國際聲譽。
前段時間,王某制作了一段視頻,稱福建晉江一企業紫菜為“塑料紫菜”,并上傳至網絡進行傳播。在企業與其聯系后,王某索要10萬元,并表示不給錢,就將繼續大量傳播視頻。企業報案后,福建公安機關迅速行動,將涉嫌敲詐勒索的王某抓獲。
今年以來,類似“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雞蛋”等食品安全謠言層出不窮,使行業造成巨大損失。5月24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食品辟謠聯盟“亮劍網絡食品謠言”新聞發布會上,多家食品企業宣布,將懸賞1000萬元人民幣,追查食品安全謠言的幕后黑手。
5月份,網上曾瘋傳一段“棉花肉松”的視頻。視頻上說,一種肉松漢堡上面的肉松是棉花,發布人是浙江永康人林某。經過永康市場監管部門與警方的聯合調查,證實肉松漢堡上面的肉松不是棉花,目前造謠的林某已經被警方拘留。
此前的2月中旬,網上也曾廣泛傳播一段聲稱“紫菜是黑塑料做的”短視頻,視頻中有人將干紫菜泡在水里,而后拉扯紫菜,因其不易扯斷且有腥味判斷其為黑色塑料袋做成。事件爆出后,福建省相關部門對視頻涉及企業產品進行抽檢發現全部合格。盡管專家和政府及時出面辟謠,但仍對福建、浙江、廣州等地的紫菜產業造成嚴重影響,有媒體報道稱僅福建一地就損失上億元。
國家食藥監總局官方援引有關機構監測數據顯示,僅2016年1月1日~2017年4月5日一年多時間里,就出現了33則傳播廣泛的食品安全謠言。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宣傳司有關負責人在“亮劍網絡食品謠言”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塑料紫菜”、“燃燒的粉絲”、“牛奶出大事”等新老食品安全謠言又開始新一輪的傳播,顯示了治理謠言形勢的嚴峻性。
事實上,食品安全領域已經成為謠傳的“重災區”。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宣傳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有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食品安全謠言不僅擾亂了百姓的消費判斷,而且損害了行業發展,有的甚至已經影響了我國的國際聲譽。如英國媒體曾炒作的中國“塑料大米”事件。在2016年底,尼日利亞官方公布的事件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因為生產塑料顆粒的成本反而比大米高,商家不會做賠本的買賣。盡管進行了澄清,但這則謠言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還是產生了負面影響。
綜合食品安全謠言頻發態勢,國家食藥監總局有關負責人梳理了食品安全謠言四大特征:
一是有意編造,別有用心。造謠者罔顧事實,憑空捏造所謂真相,甚至自導自演,炮制圖片視頻等“證據”,以謀取不正當利益。
二是偷換概念,混淆視聽。造謠者利用夸張、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實本原和全貌,頻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愚弄公眾認知。此類食品安全謠言因為與事實真相“魚龍混雜”,較難甄別,也不易取證,辟謠難度較大。
北京市民岑先生表示,微信朋友圈經常流傳一些諸如“××有害,千萬別吃”等所謂科普文章,聲稱各種食物不是“有毒”就是“致癌”,不明真相的受眾往往會作為善意提醒大量轉發。“有些謠言甚至一天內有三五個好友先后轉發,給生活帶來一定困擾。”
三是舊聞翻炒,刻意抹黑。造謠者以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為背景,將過去發生的事情掐頭去尾改頭換面,改變日期或將日期模糊或者刪除,以此達到相互轉發、誤導百姓消費的目的。
四是戲謔嘲諷,負面傳播。造謠者對影視片段進行配音配文,制成戲謔嘲諷的圖片視頻,利用互聯網以年輕群體為主、低齡受眾獵奇心理重的特點,形成裂變式傳播,后續效應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消除。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和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顯示,60.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謠言最多;在謠言主體方面,其中最為常見的分別是健康養生類、食品安全類和人身安全類。
某食品企業公共事務部負責人透露,由于低成本制作食品安全謠言能抓住消費者心理、打擊競爭對手商譽,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一條謠言黑色產業鏈:上游“推手”制作出一條條謠言,下游大批微信營銷公司開始接單,利用微信營銷號大肆傳播。
業內人士指出,一些謠言的發布者已經是團隊化運作,通過發布謠言賺取流量費和廣告費。擁有一萬粉絲量的微信號轉發一條食品安全謠言的價格為150~300元,個人轉發一次可以獲得5毛錢的收入。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表示,有人雇用黑公關和“水軍”惡意編造、散布食品安全謠言;一些公眾號將食品安全謠言進行本地化加工,從而賺取市民關注度,提升廣告收益;也有一些別有用心的競爭對手通過“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謠言,意圖牟取不當市場利益。
受訪專家認為,要真正阻擊和管控食品安全謠言,還需進一步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媒體和公眾等不同主體的作用,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完善辟謠應對機制,全面治理,從整個社會層面消除食品安全謠言生存空間。
一是在食品安全謠言發生的第一時間,現有的辟謠平臺可主動發聲并加強與媒體的信息交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彪指出,可進一步健全政府主導、媒體支持、全民參與的統一辟謠系統,擴大信息收集范圍和覆蓋面,加強發聲頻次和強度,提高辟謠時效性、權威性和影響力。
二是媒體在食品安全謠言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消除與澄清作用。李彪認為,各類媒體,特別是官方媒體,必須意識到其在食品安全謠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重點扮演三方面角色:凈化輿論的“降噪器”,終止食品安全謠言規模化傳播;快速更新的“公告欄”,及時發布辟謠內容和權威消息;普及知識的“大講堂”,持續向公眾介紹食品安全信息和自行辨別謠言的方法。
三是打擊處理造謠傳謠者是有效治理食品安全謠言的決定性因素。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我國目前在食品、養生、健康類謠言方面,幾乎沒有有效的懲罰措施,相關法律條文的可操作性也不強,缺乏判例。因此亟須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四是公眾的自我防范是阻斷食品安全謠言傳播的核心機制。范志紅認為,要加強公眾對食品安全謠言的辨別能力,最重要的是從基礎教育改革開始。
(張北北薦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