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槿 屈貴菊 徐柳 陳明倩
【摘 要】在中式菜肴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建議采用深度翻譯策略具體的將菜名中蘊含的文化信息,通過分析以食材、人名、食用方式等命名方式的菜名進行英譯,便于外國友人了解中國傳統美食以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關鍵字】文化傳播;傳統美食;翻譯策略;深度翻譯
中圖分類號: G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4-008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4.042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isine going to the world,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the in-depth translation strategy to translate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name of the dish, and to translate the name of the dish into English by analyzing the naming methods such as ingredients, names, and food styles, so as to facilitate foreign friends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isin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Key word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ditional cuisin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depth translation
1 安徽特色美食菜名的英譯現狀
在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的今天,講好中國故事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和使命[1]。飲食文化作為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優勢,自然而然走進大眾的視野,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翻譯結合的研究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本文在此基礎上結合飲食文化翻譯的已有成果,探索如何在菜名翻譯中充分體現安徽特色美食的文化內涵,講好安徽傳統美食故事,傳播安徽飲食文化。
2 特色美食菜名英譯的問題
中餐菜名英譯是實用翻譯中的一個獨特的部分,既要有科技翻譯的嚴謹,又得兼顧文學翻譯的文化性和文采修辭[2-3]。但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傳統美食菜名的英譯在詞匯和文化信息傳遞層面上面臨許多困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飲食文化的特殊性必然表現為語言的特殊性。像“餃子、元宵、粽子”等詞匯,嚴格來說,并沒有相應的詞來翻譯。三者在英文中都可以譯為“dumpling”,但其實卻是完全不同的食物。菜名的翻譯也不例外,不可能達到絕對對等。
有些菜名的翻譯則損失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比如,用歷史人物、動物、節氣、地名等命名菜肴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特色。這類菜名的英譯常常存在很大問題,難以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而且,常常無法使譯名完全體現出原名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
3 文化傳播視角下安徽特色美食菜名的英譯
文化之間的交流,并非簡單的語際溝通。美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菜名的翻譯不僅要傳達出菜品的表面含義,更要展示出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思想內涵。為此,翻譯具有文化特色的菜名時,可采用“深度翻譯”為主,音譯、意譯為輔的翻譯策略。
深度翻譯法(Thick translation)由美國翻譯理論家阿皮亞1993年提出,指在翻譯文本的過程中采用添加腳注、注釋、評注等方法,將文本置于有豐富內涵的語境中,進而使被遮蔽的意義和譯者的意圖互相融合[4]。
以下我們結合深度翻譯策略,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對安徽特色美食“烏飯團”“曹操雞”“格拉條”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菜肴進行試譯。
作為節令食品的烏飯團是安徽流行不衰的特色美食之一。每年春末夏初之時,安徽農村家家都會飄來烏飯團的清香之味。采用植物汁液浸泡的糯米經蒸煮的米飯米粒圓潤,黑中帶紫,不僅口味清香鮮糯,而且具有保健功能,據說有延年益壽驅蟲辟邪之效[5]。飯團色烏油亮,餡料多為豆腐丁肉末或蔬菜丁,所以可將這種帶餡的“烏飯團”譯作Black Rice Ball。關于“烏飯團”還有一個傳說。古代有一孝子名叫目蓮,其母因犯罪入獄,目蓮常去給母親送飯,但都被獄兵吃掉。后來目蓮做成烏飯送去,獄兵見是黑色的飯不敢吃,便送給目蓮的母親吃了。中國自古以來頗為重視孝道,這道小吃流傳至今,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所蘊含的孝道。故翻譯此道菜時應介紹出其背景和意義。在翻譯時若是忽視了這些,就會讓其失了光色。因此,采用注釋表現美食中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故可將“烏飯團”譯為Black Rice Ball(made of steamed rice soaked in the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juice with different stuffings,there is a story about filial piety.)
曹操雞始創于三國時期,是安徽合肥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這道菜以人名命名,因曹操愛吃此菜而得名。相傳在三國時期,曹操行至廬州時因軍政事務繁忙,操勞過度,頭痛病發作,一病不起,食不甘味。隨行廚師遵照醫囑,選用當地雞仔配以中藥、白酒等,烹制成食療“藥膳雞”。藥膳是藥材配合食材而做成的美食,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飪經驗相結合的產物。藥膳與一般美食最大的區別就是增添了藥材,在翻譯過程中可采用“弱化術語,強化意義”的原則。對藥膳中出現的藥材名稱進行弱化,對藥膳的功能意義進行加注強化[6]。曹操雞這道菜的主料為雞仔、白酒、天麻、杜仲、香菇、桂皮、冬筍等,主要功效為補氣血,調陰陽。如果在翻譯時將每一種藥材都羅列出來,大量的中藥材可能會使對中國藥膳不了解的外國食客不明所以,因此不妨建議采用意譯的方法,譯為CaoCao Chicken, named after Cao Cao for being one of his favorite cuisines, with the function of nourishing qi and blood, adjusting yin and yang.
安徽特色菜中也有不少菜肴以食用方式命名,混雜了地方方言,帶有濃重的地方特色。阜陽特色小吃格拉條頗受人們的喜愛,它的名字來源于食用方式。在吃這種面食之前,要先將面上的作料攪拌均勻,“格拉”在阜陽方言中是“攪拌”的意思。為保留中國特色,可采取音譯方式直接譯為Gela Noodles. 對于外國人來說“格拉”二字聽起來新鮮,但未必明白其到底是什么菜,不利于實現吸引食客品嘗的目的。由此筆者認為在翻譯時,還需著重介紹它的成分和食用方式,以吸引外國友人品嘗。這部分我們采用深度翻譯的注釋法進行翻譯,Gela noodles, known as Chinese spaghetti. The Fuyang dialect of "Gela" indicates that before eating, we stir the condimends of salt, sesame paste, soy source, boiled celery, string beans, vinegar and pepper oil.
以上我們分別從食材、人名、食用方法三個角度舉例,論述如何在翻譯菜名的同時傳播其蘊含的文化信息。本文認為在翻譯傳統美食的菜名時,應先分析其名稱蘊含的各個方面的信息(食材、來源、食用方法等),同時采用注釋和評注等深度翻譯的方法表達具體飲食文化信息。國外的中餐館也可在菜式說明旁添加圖片,讓食客有直覺上的認識。這既有助于外國友人更好的了解相關飲食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又有助于吸引外國友人品嘗中國美食。
4 結語
隨著對外交流,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十分重要。本文以安徽傳統美食菜名的翻譯為例,探討如何采取深度翻譯策略對這些傳統美食進行英譯,以便將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菜名的突出點展現在世界面前,既能讓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國,又能促進地方文化的對外傳播。
【參考文獻】
[1]李媛媛.講好中國故事,撥動世界心弦[EB/OL].2018-02-27.宣講家網評.葛正明.荷蘭專家談飯店和菜單的譯名[J].中國翻譯,1995,06:40-45.
[2]孫國瑾,嚴濟保.論中餐菜名英譯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J].山東外語教學,2008,03:104-108.
[3]文月娥.從功能對等論看中式菜譜的英譯[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117-118.
[4]Appiah,Kwame Anthony. Thick Translation[M].New York: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808-819.
[5]葉嬌.食烏飯習俗考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96-102.
[6]羅海燕.藥膳名稱、功能的英譯問題及應對方法[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04:138-140.
[7]譚華.中西飲食文化比較與中餐菜名翻譯標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8,0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