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景
44年前,我4歲,大姐帶著我和母親去小城照相。老十字街最熱鬧,那里有座兩層高的百貨樓。就是在百貨樓前,大姐用兩分錢,買了一小勺紅彤彤的炒河蝦,那香噴噴的滋味在我腦中也飄浮了近四十年。之后十多年間,我進城的次數極其有限,對于小城的印象,也不過是個略大些的村子罷了。
十幾年前,我才遷居小城,新家就安在小城東北角的一棟五層樓上。那時候,我依然感覺小城真小。從三樓下來,往東走不遠就是郊村,往北走三分鐘可到野外,往南走十分鐘就能走到北汝河。北汝河河道很寬,河水卻不大,河灘上一片荒蕪,還有很多取沙留下的沙坑。
貫穿小城的主街道,東西有三條,南北只有一條。我住的那條街在最北邊,路況還最差。它像一條豬腸子,不僅彎曲,而且寬窄不一:中段是菜市場,可往西到縣高中,卻一下子變窄了,這里天天都會“腸梗阻”。中間是人民路,也不太暢通。那里有個花壇,堪稱小城的中心區域,因為三大購物商場都在那里。人多車多,占道經營的小攤小販也多,經常會堵個一塌糊涂。
小城里的樓房呢,普遍不高,12層的杜康大酒店算是最高的。如果站在樓頂,可一覽小城全貌,四周多是平房瓦房的建筑,平常無奇,跟鄉鎮的區別在于面積大了點。
然而這才幾年時間,小城就在我的目光中,突然變大了,長高了,變靚了。
我家往東、往北,抬眼全是高樓。東邊的郊村與小城已連為一體,北邊綿延的也是高樓。往南走,要先穿過秀麗的濱河公園,才能走到河邊。河對岸也成了城,一條河,把小城分為老城和新城。新城的樓房更高、更大、更多,鱗次櫛比,30多層的也屢見不鮮。
新城嶄新的面貌不用細說,老城的改造也全部完畢。除了樓房更高、街道更加開闊外,布局也更加合理了,大型生活超市也多。貫穿東西和南北的街道,都多了兩條,還增添了環城路。更值得一提的是,城北緊鄰的鳳凰山,已開發成為森林公園;城南的瑞云山也修建了一條健身步道,小城人隨時都可以登山遠眺,休閑健身。而城中心的劉伶廣場、北汝河邊的濱河公園,也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那里綠植遍布,四季如春,還配套有健身器材、娛樂設施、球類競技場所等。
北汝河的變化更是有目共睹。三級橡膠壩已全部建成蓄水,極目望去,碧波蕩漾。野鴨在水中嬉戲,白鷺在淺灘游戲,魚兒時不時跳出水面,似乎也想要看看小城的變化。岸邊,自東向西也是一條健身步道,要么沿岸平行,要么順河繞行。步道上還標有行程刻度,提示健身人對自己走了多遠更加明了。
然而,最令人欣喜的變化是在大小街道上。行駛線、標示牌、停車位、交通信號燈越來越完善,橫沖直撞的行人和車輛少了,私停亂放的現象沒了,遵守公共秩序的多了,街道一下子順暢起來。每日里,灑水車、掃塵車、噴霧車不停地穿梭于大街小巷。就算被水灑在了身上,也不會有人抱怨,還有什么比吸上清新空氣更令人舒爽的事呢!遷居縣城以來,我從沒見過像現在這樣干凈整潔的城市面貌。這些美好,像春風拂面,讓每個小城人都贊嘆著,愜意著。
令人感嘆的,還有小城之夜。華燈初上,霓虹閃爍,大街小巷里流光溢彩。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劉伶廣場和濱河公園,那里燈火閃爍,一如仙境。穿梭其間,賞夜色、談生活、話人生,也可以聆聽燈柱音箱播放出來的輕音樂,甚至可以踩著樂點,跳起來、舞起來……
小城的變遷,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老百姓舒坦生活,是改革開放帶給百姓的福祉。如今的小城人,正攜手共進續寫新的詩篇,小城人的生活,也必然會更加甘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