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邦
李為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安徽師范大學英語系畢業,現在安徽蕪湖海關工作,主要作品發表于《人民文學》《當代》《山花》《江南》《長江文藝》等幾十家期刊,共計150多萬字,有作品被《小說月報》《長江文藝·好小說》《中華文學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刊》等期刊轉載,出版小說集《從明天起》《每個人都有秘密》等,中國作協會員。
1979年5月,中共洛陽市委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精神指導下,決定恢復文聯活動,10月,市文聯黨組建立。以此為標志,洛陽文學藝術界迎來了文藝的春天,組織機構不斷健全,文藝團隊迅速擴大,文藝活動豐富多彩。
在其后的40年中,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洛陽文藝界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人才輩出,碩果累累,成為洛陽“兩個文明”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撥亂反正 浴火重生
洛陽市文聯成立于1949年10月19日。在當天召開的洛陽市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洛陽市文聯宣告成立。10月21日,市文聯召開第一次執委會。文聯機關辦公地點在老城圖書館街市民眾教育館內,設辦公室和文學、音樂、美術、戲劇4個部。
洛陽市文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年全國成立的4個城市文聯之一。文聯從建立初期到“文革”開始的16年間,相繼召開過四次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配合洛陽市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形勢,開展文學藝術活動。在編印文學藝術宣傳普及讀物、舉辦文藝活動、組織工人文藝創作培訓班、改編傳統劇目、發現民間藝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初,洛陽市文聯以所謂“執行資產階級文藝黑線”機構被撤銷,人員被解散,一些文藝骨干在“文革”中被批斗,由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文藝隊伍受到摧毀性打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中共洛陽市委貫徹中央精神,把恢復文聯作為撥亂反正的重大舉措之一。1979年5月,中共洛陽市委決定恢復文聯活動,成立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荷任組長,申任天、黃秉忠為副組長的文聯籌備領導小組。10月,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共洛陽市委即決定成立洛陽市文聯黨組。文聯黨組成立后,把重建文藝隊伍作為重要工作目標,相繼組建了文學、戲劇雜技、音樂舞蹈曲藝、書法、美術、攝影6個文藝工作者協會。文聯機關設辦公室、組織聯絡部、《牡丹》編輯部。
在以“執行資產階級文藝黑線”的重壓之下十余年,洛陽市文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春風吹拂下,在中共洛陽市委堅強領導下,得以及時恢復,可謂浴火重生。
1984年5月,洛陽市第五次文代會召開,洛陽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易名為“洛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改革開放初期數年間,洛陽市文聯健全了工作機構,重新組建了一支適應社會發展的文藝家隊伍。
二、《牡丹》雜志 一枝獨秀
《牡丹》文學雜志創刊于1957年1月1日,面向全國公開發行。刊名由郭沫若題字,中共洛陽市委第一書記李立寫創刊詞。當時《牡丹》作為文聯機關刊物,牡丹編輯部是文聯所屬的部門。出版1期后停刊,1958年6月1日,《牡丹》復刊。1960年10月,因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牡丹》再次停刊。
《牡丹》雜志是新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洛陽作為全國重要工業基地建設高潮時應運而生的。當時,全國多地大量技術骨干、工人來到洛陽,形成了洛陽當代第一次人口、文化大融合。洛陽又是軍事重地,同期駐軍較多,《牡丹》創刊后,刊發了大量的工人、農民、軍人的文學作品,還有一部分全國知名作家如蕭殷、李凖、莎蹊、青勃、張一弓等的作品,成為展示當時展示洛陽新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當時,《牡丹》雜志培養出的一批工人作者,有的成為全國知名作家。軍人作者中最高軍銜有孫繼先、皮定均中將,校、尉級軍官作者比較多,軍人的作品多以革命戰爭為題材。1957年1月~1960年10月《牡丹》共出版30期,最多一期印數15000冊。
1979年10月洛陽市文聯黨組成立后,即把恢復《牡丹》出版作為主要事務之一。1980年1月,《牡丹》復刊,繼1960年10月停刊號復刊號為總第31期。復刊后為雙月刊。復刊號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明確提出“立足本地,面向全國,著眼青年,繁榮創作”的辦刊方針,開辟“青年習作專輯”“閱讀與欣賞”欄目,刊登青年作者的作品,還有全國著名作家王蒙、徐震鐸、藍翎等小說、評論、雜文等,令人耳目一新。之后,堅持把青年習作者的作品和著名作家的“作家談創作”一起發表,體現了“著眼青年”的方針和特色,引發全國青年讀者的關注,復刊后第3期(總第33期)印數達61000冊,其后發行量連續飆升,第4期印數85000冊,第5期印數76000冊,第6期印數83000冊。
1981年7月《牡丹》第4期(總第34期)開始承接創刊后商業廣告,首期廣告在封底刊登,內容為洛陽市郵政局《使用郵政編碼 改變用郵習慣》。
1981年第6期,《牡丹》以本刊編者名義發表對一起抄襲事件的發現和處理情況并印制《<牡丹>征求讀者意見》。《牡丹》復刊一年內,在改革開放思想路線指引下,真正體現了“堅持文藝為最廣大的群眾、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自由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 實現了“努力把《牡丹》辦成既具有時代精神、戰斗風格,又有鮮明特色的文藝刊物。同時按照綜合性、群眾性、輔導性的要求,力求稿件內容豐富多彩,表現形式靈活多樣”和“進一步肅清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的流毒和影響,繼續解放思想,打破精神枷鎖,調動一切藝術形式和藝術手段,努力把刊物辦好,使它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目標 。
《牡丹》復刊一年,洛陽的一批作者如丁令武、齊岸青、郭林森、郭萍、李同茂、廖高群、簡梧秋、趙憲章、張才選、梅意辛、李青聯、李金安、王天奇、葉鵬、劉國魂、任華光、宮大中等,通過連續發表文章嶄露頭角。
1981年度,《牡丹》雜志,內文由上年64頁擴展為72頁。1~3月,洛陽市文聯暨《牡丹》編輯部舉辦小小說創作講習班。第1期“評論隨筆”欄,發表葉鵬《1980年<牡丹>小說評述》。該文對1980年《牡丹》雜志發表的30篇短篇小說進行評析。 第2期開始間斷轉載國外著名作家作品,封面、封底開始引入彩色攝影作品,刊物外觀煥然一新。第6期,開設“爭鳴之頁”專欄,引入文藝批評,體現了辦刊思想的進一步解放。
其后《牡丹》雜志不斷解放思想,以小說、散文、詩歌、評論、報告文學等各種體裁,以豐富的題材,堅持以文學的正能量歌頌真善美,最高發行量數以十萬計,大量文章被全國各種刊物選載,是全國地市級文學刊物中的佼佼者。作為洛陽唯一的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可謂一枝獨秀;1983年洛陽牡丹花會開始舉辦后,《牡丹》也開始進行配合宣傳,后來連續開辟有關牡丹文化作品的專欄、專輯,洛陽“牡丹”并蒂盛開,是洛陽重要的文化名片。
三、全面發展 碩果累累
洛陽市文聯恢復后,根據市委的工作部署,在市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履行聯絡、協調、指導、服務的職責,團結廣大文藝家,不斷培育新人、發現人才,發展洛陽文藝家隊伍,促進了洛陽文學藝術事業的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對文藝作品的要求迅速增加,各種文藝人才層出不窮,出現了要求文藝門類細化的趨勢,同時也要求不斷提高文學藝術研究的水平,洛陽市文聯根據社會發展,成立、調整文藝機構和組和文藝家團隊。
1986年4月,成立洛陽畫院,為文聯直屬的以書畫研究、創作交流為主要工作任務。1992年12月,成立洛陽市文藝發展中心,為文聯直屬的經費自籌自支事業單位。
1987年 4月,成立洛陽市電影電視工作者協會。
1990年10月,經市委宣傳部批準,文聯各文藝工作者協會分別更名為作家協會、戲劇家雜技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音樂家舞蹈家曲藝家協會、攝影家協會、電影電視家協會。
1991年11月29日,“洛陽市戲劇家雜技家協會”更名為“洛陽市戲劇家協會”,代管雜技藝術事務。
1993年11月,洛陽市音樂家舞蹈家曲藝家協會更名為“洛陽市音樂家協會”,代管曲藝藝術事務;舞蹈門類從中分離,成立洛陽市舞蹈家協會。
1994年4月,經中共洛陽市委宣傳部批準,成立“洛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至2000年12月,洛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團體會員有洛陽市作家、戲劇、音樂、書法、美術、攝影、舞蹈、電影電視、民間文藝等9個文藝家協會;偃師、孟津、新安、伊川、宜陽、汝陽、嵩縣、欒川、洛寧等市、縣文聯;一拖集團、洛軸集團、洛銅集團、洛玻集團、洛陽鐵路分局、洛陽石化工程公司等企業文聯。這些團體會員構成了洛陽市文聯的主體。
之后,有洛陽石化文聯、洛陽公安文聯、洛陽檢察文聯、洛陽法院文聯加入洛陽市文聯。2015年1月,成立洛陽市雜技家協會。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洛陽市文學藝術隊伍迅速擴大。洛陽市文聯所屬的文藝家協會,基本涵蓋了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分布在全市各個地方、各條戰線的文藝家協會會員,是洛陽市文學活動的基本隊伍,是洛陽市各項重要文學藝術活動的骨干力量,是洛陽市各項群眾性文學藝術活動的帶頭人,是洛陽市文學藝術產品的重要創造者。至2017年12月,洛陽市文藝家協會會員共有10688人,其中河南省文聯所屬各文藝家協會會員 3175人,中國文聯所屬各文藝家協會會員484人。
改革開放使洛陽文藝家的個性得以張揚。文藝家團隊及文藝家個人注重擴大自身影響和社會形象,注重結合洛陽實際、結合洛陽各級黨委和政府或企業一個時期工作中心的需要,策劃文化項目,開展文化活動。重大節日組織各種活動。市文聯及所屬各縣市文聯已經成為洛陽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織者。洛陽的文藝家團體及文藝家,在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期間的文藝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肯定。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洛陽廣大文藝家逐步提高了對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認識,提高了對穩定與發展關系的認識。在穩定高于一切的重大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進一步明確了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的重大意義,為洛陽當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宣傳造勢的自覺意識大大提高。
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化,促進了洛陽文藝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的認識,文藝團體和廣大文藝家的精品意識、市場意識、交流意識、協作意識基本確立,活動形式多樣化。洛陽文藝界已經成為洛陽軟實力創造的生力軍。洛陽各文藝家協會,重視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各文藝家協會精品意識明確,努力在全省、全國大展大賽上取得好名次。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至今,洛陽市文學藝術界每年在省以上獲獎的項目約在100項左右。
改革開放推動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促進改革開放。洛陽文藝界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文藝活動形式的探索和廣泛的文學藝術交流。各文藝家協會頻繁開展了創作筆會、作品研討會,邀請名家講座、組織大展大賽等;走出去,請進來,進行工作經驗和作品交流;與企業聯辦文學藝術活動。這些成功的探索,為文聯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堅持改革 與時俱進
文聯恢復以后,堅持以改革的方法解決出現的新問題。
1985年初,按照國家關于對地市級文藝刊物實行自負盈虧,不再給予補貼的精神,市財政部門減少了對《牡丹》經費的撥付。編輯部采取自辦發行的辦法,完全靠零售發行刊物。同時成立牡丹雜志社。為了保證刊物的正常出版發行,解決經濟困難,雜志社在指導思想上側重編發雅俗共賞的文章,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刊物的期發行量達20萬冊左右。后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學藝術平臺不斷增多,傳播媒體進入多元競爭繁榮時期,《牡丹》訂量呈不斷下滑趨勢。1987年9月,為加強雜志社的領導,文聯黨組決定由一名副主席、黨組成員兼任《牡丹》主編。1988年《牡丹》雜志與北京中國國際圖書對外貿易公司簽訂了對外發行手續,從1989年開始,向國外發行。1997年,成立牡丹文學雜志理事會,聯系洛陽市新生集團等10個單位成為《牡丹》文學雜志第一批理事單位,理事單位以資金和理念與牡丹雜志社聯合辦刊。2001年3月,牡丹文學雜志社成為文聯直屬事業單位、獨立社會法人。2008年6月,洛陽市文聯報請洛陽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牡丹》雜志社加掛“牡丹文學院”牌子,增加其文學研究和在利于其在更大范圍開展活動。2010年,為了更加有利于工作,牡丹文學院改為“洛陽文學院”。2012年8月,洛陽市根據事企分離的原則,保留洛陽文學院,重新核定洛陽文學院全供事業編制12名,領導職數2名。事企分離后牡丹文學雜志社進行轉企改制,成立“洛陽牡丹文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至此,《牡丹》雜志完成了自創刊以來脫胎換骨的轉變,文學院成為組織文學研究創作的獨立事業單位,《牡丹》雜志成為其密切合作的平臺。
洛陽畫院成立于1984年,成立之初,主要是開展美術創作研究活動。2000年開始根據洛陽市的歷史文化地位和長久發展的需要,首先致力于場館陣地建設。2000年洛陽市政府批準立項建立洛陽畫院主體工程,地址位于環衛路南端洛浦公園北,2003年被列入洛陽市重點工程,同時批準同列洛陽畫院和洛陽美術館名。建筑面積6800平方米,是集美術創作、研究、收藏、展覽為一體的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0月開館。其規模、設計、位置等綜合考量,在全國地市級畫院、美術館屬先進位次,成為洛陽書畫界展示的重要平臺。這個項目是洛陽市改革開放后在文學藝術事業方面投資建設的重要工程,開展了大量的藝術展覽交流活動,為洛陽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洛陽市文聯所屬各文藝家協會發揮群眾文藝團體靈活的特點,以改革進取的姿態,廣泛聯系與社會單位合作,通過冠名聯辦等方式開展了無以計數的有聲有色的文學藝術活動,創造了經驗,探索出了群眾文藝團體發展之路。
洛陽的文學藝術事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復蘇、發展、復興,40年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出色的藝術勞動,熱情歌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 各個文藝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為推動我市社會發展進步、弘揚時代精神、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做出了貢獻。
責任編輯 楊 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