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幾年,廣西自治區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蠶桑資源,積極探索利用桑樹枝條栽培食用菌,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發展循環農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目前,廣西自治區桑樹種植面積超過20萬公頃,一躍成為我國最大的桑蠶地區,使得桑枝食用菌在產量、產值上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廣西自治區年產桑枝食用菌50萬噸、總產值達25億元以上。在這期間,涌現出了一大批桑枝食用菌栽培專業戶。本期介紹的是廣西食用菌界的一個傳奇人物,她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從一個對蘑菇一無所知的人變成了“蘑菇女王”。敬請關注——
記者:經了解,您是廣西水利電力技術學院畢業的,開始是和一位江西人一起做白酒生意,后來怎么想到從事食用菌生產呢?
李玉紅: 2008年,白酒生意逐漸轉淡,我就開始觀察并尋找轉行的機會。就是在這一年,我偶遇了一位福建商人,也就是我人生中的“貴人”!在攀談中,我表示想找些項目來做,他向我推薦了種植食用菌,并強調說福建、廣西等地已有許多人靠種食用菌發家致富。得到這個信息后,我立即通過互聯網了解到國內和國際上食用菌的消費趨勢,以及食用菌本身的一些特點。如: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種植食用菌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歐美國家和日本都是食用菌消費的主要市場,中國食用菌人均年消費量約為25公斤,每天約為66克。營養專家提出,每人每天應該消費250克菌類膳食才合理,國內人均日消費量與之還差約184 克。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倡“一葷一素一菌”的合理飲食結構,國內外對食用菌的需求量均日益增加,因此食用菌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而且食用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高蛋白質、低脂肪的優質食品,非常符合時下人們追求健康的方向。還有就是廣西自治區的氣候與福建省差不多,非常適合發展食用菌產業。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食用菌的銷售情況,我那段時間幾乎每天早上都去南寧疏菜批發市場了解食用菌的市場價格,發現食用菌銷路非常之好,特別是金福菇非常熱賣,批發價格高達每公斤12元。與當時的雞蛋價格平起平坐,比青菜價格貴多了。通過調查,我還欣喜地發現,每天凌晨,運送到五里亭批發市場的食用菌,除平菇(鳳尾菇)以外,都是從福建、浙江等外地運來,高檔食用菌沒有本地生產商供貨。南寧市本地農戶只零星送一些鳳尾菇到批發市場。
“做高檔食用菌,一定有市場!”我當即下決心種植金福菇。
記者:創業之路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多少都經歷一些坎兒。遇到困難,您是怎樣面對的呢?
李玉紅:要種菇,首先要找場地。為找到合適的地方,我動用了一切能發動的力量,最終在南寧市郊租下一所廢舊的學校。我拿出賣白酒攢下的錢,又東挪西借,貸款60萬元,建起了種菇房,準備在食用菌行業大顯身手一番。正當我干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現實卻給我澆了一盆冷水。盡管我小心翼翼,但由于技術不過關,第一批菌包被雜菌大量感染,連續幾個月,大批大批的菌包被白白扔掉,幾番折騰下來,我一下就虧掉了20多萬元。 眼睜睜地看著扔掉了20多萬元,我心里非常著急。為了找出原因,我住進了菇房。經過幾個月的艱難攻關,終于解決了困擾我數月的問題。蘑菇跟人一樣,吸進去的是氧氣,釋放出來的是二氧化碳,它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只要稍不小心,就會出現雜菌感染,繼而導致發霉、腐爛。進入菇房前,因此,要先換上干凈的衣服、鞋子,消毒好一切器具。
記者:您的食用菌基地目前的規模怎樣呢?
李玉紅:技術問題解決后,我的食用菌基地開始逐步擴大,產量也從原來的每天幾十、幾百公斤增加到幾千公斤。硬件也由原來的手工裝袋、單人裝袋機變成了自動裝袋機。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我的食用菌基地年產值就達1000多萬元,成為廣西自治區大規模的食用菌培育基地。此外,我在北海、扶綏、欽州等地也有了固定的培育基地,并有不少農戶到我這里買菌包栽培食用菌。
就如我當初設想的一樣,我種的金福菇以每公斤12元的價格批發到市場,又以每公斤20元左右的價格賣到消費者手上。草菇就更貴了,批發價竟高達每公斤30元,堪比肉價,直接銷往高檔酒店。幾年下來,我靠種植金福菇,成了名副其實的“蘑菇女王”。
如今,原有的場地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現有的生產需求,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在經過多次考察和評估后,通過土地流轉,我將2009年成立的北部灣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搬遷到橫縣馬嶺鎮雙平村。之所以選擇橫縣,是因為橫縣是廣西傳統食用菌大縣,是“中國雙孢蘑菇之鄉”,當地政府對食用菌產業在資金、信貸、技術、稅收等方面有一系列優惠政策,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在馬嶺鎮雙平村投資上千萬元,建起了草菇栽培房130間,年栽培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年產草菇36萬公斤,年產值達800萬元。之后又投資建了2萬平方米的食用菌栽培大棚和冷庫、菌包自動生產線、儲存場、接種車間等,具備了年產菌包1000萬袋、年產秀珍菇和姬菇3000噸的生產能力。
記者:橫縣是廣西種桑養蠶大縣之一,有桑園20.5萬畝,每年桑園夏伐、冬伐都會產生大量的桑枝。您是如何帶動農民巧用桑枝變桑海為“珍”田的呢?
李玉紅:橫縣20.5萬畝桑園,每畝年產鮮桑枝1.5噸,收購價格為每噸200元,僅桑枝回收一項,橫縣農民每年就可增收5700萬元。我們公司除了自己種植食用菌,還發揮企業技術、設備和市場的優勢,帶動農民種植桑枝食用菌,由企業制作菌包,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給農民種菇,企業負責產品收購。北部灣公司的落戶,為當地農民就業開辟了一條新路。比如一個農戶,種有3畝地桑樹,每年光賣桑枝可收入900元。到廠里上班,一天可以采菇100公斤,每個月收入約3600元,下班后還可回家照顧孩子或者干農活。據統計,每天到公司上班的大約有150人。
2014年,北部灣公司生產的有機姬菇、秀珍菇鮮品首次敲開東盟國家大門,出口新加坡市場。該公司通過在深圳掛號出口,成為廣西首個向東盟國家出口食用菌鮮品的生產企業。
總之,利用桑樹枝條栽培食用菌達到了循環利用、節能生態、互補增效的目的。利用本地桑枝作主要原料生產食用菌,每噸可降低成本1000多元;食用菌采摘后的廢菌糠,還可做有機肥直接還田,減少化肥成本150元;農民出售桑枝每噸還可得200~300元。
記者:在新時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必須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農業資源,利用生態思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你們的最終目標是什么呢?
李玉紅:每年北方的秸稈燃燒,不僅造成環境污染,導致大量的航班延誤、旅客滯留,還造成重大的資源浪費。而橫縣在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秸稈資源等問題上,早已經開始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將玉米稈、花生藤、茉莉花枝條粉碎后喂牛,利用甘蔗渣、桑枝栽培食用菌等。在這里,桑枝等資源通過循環利用轉換成“金條”并不是夢。
桑枝食用菌僅僅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北部灣公司的最終目標是打造全產業鏈的生態循環農業,即“桑枝食用菌循環之旅”:桑枝—食用菌—蘑菇腳喂雞(鵝、魚)—菌糠種火龍果、桑樹—食用菌。
北部灣公司的生態循環理念是做到零排放。桑枝從農戶手上收購過來粉碎后,可以作為秀珍菇的主要種植原料,種植完秀珍菇后,菌糠可以作為有機肥用來種桑樹和瓜果蔬菜;而種植草菇和金福菇后的菌糠又能再用來種植雞腿菇,用后再制成有機肥用于果、蔬、桑種植,另外各種菇腳都可以拿來喂雞、魚、鵝、牛等。
記者:創新是公司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了解到貴公司為建設成為東盟食用菌出口基地,積極創新創優,組織技術團隊研發出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桑枝粉碎、烘干、打包一體化生產線,并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兩項專利,又投資50萬元建設了一套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致力于生產高標準高質量安全美味的有機食用菌產品,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您對未來有什么規劃呢?
李玉紅:事實證明,食用菌生產是農業秸稈資源轉化的重要渠道,種植食用菌不僅可以帶動當地農民發家致富,而且還可將原本廢棄的桑枝、秸稈等物質資源化,實現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等多個環節資源循環利用,同時能加快“清潔鄉村·美麗廣西”等活動的推進步伐,形成“一業好百業興”的局面。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打造休閑農業產業,不斷拓展以食用菌為龍頭的農業生態觀光游,將休閑體驗、文化傳承、教育示范等多種功能聚集一起,使休閑農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效、增收的新途徑。讓廣西越來越多的農業資源“點石成金”!
(本刊特約記者 謝青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