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近年來,川烏價格一直比較堅挺,種植川烏的畝產值是種植玉米的4倍左右,加之川烏種植技術簡單,見效較快,因此受到許多高山地區種植戶的歡迎。為節省勞力,降低成本,我們試驗在種植玉米后的廢舊地膜上直接打孔播種川烏,免去了傳統的整地、施肥、起壟等環節,結果川烏長勢良好,產量、效益都明顯高于川烏傳統種植技術。與傳統的川烏種植技術相比,采用覆膜打孔播種輕簡栽培新技術有三大優勢:一是省工節勞,每畝可節省整地、施肥、起壟、播種開支300元左右;二是利用覆蓋前茬的廢舊地膜,未增加新的投入,但地膜的增溫、保墑、保肥、防草、改土等功效仍能得到一定的發揮,對川烏仍有顯著的增產作用;三是蓋膜后的土壤非常疏松,便于川烏開挖收獲,川烏的外觀與商品性狀也更好。現將其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選擇優質耐老化地膜。用廢舊塑料生產的劣質地膜不耐老化,覆蓋后經風吹日曬容易破碎,一般到玉米收獲時已不堪使用。要想實現一張地膜既蓋玉米,又蓋川烏,做到一膜兩用,就應在種植玉米時選擇優質塑料生產的耐老化地膜,地膜寬度以80厘米為宜,蓋膜后應管好畜禽,防止它們進地危害,盡量保持地膜潔凈、完整。
2.增施底肥,多施農家肥。玉米屬耐肥高產作物,川烏高產也需要大量肥料,地膜覆蓋后施肥不便,尤其是農家肥一般無法再施,因此要實現玉米、川烏“雙高產”,就必須在蓋膜前增施底肥,多施農家肥。一般可在整地后,從預留行中心位置開溝,深15厘米左右,每畝施入優質腐熟農家肥2000公斤以上、優質三元復合肥50公斤、碳酸氫銨50公斤(或尿素10公斤)。
3.壟作蓋膜,抓好玉米管理。施肥后從溝兩側取土蓋肥起壟,壟高20厘米左右,壟面寬60厘米,每壟打窩播種兩行玉米,栽培行株距為行距40厘米、株距20~25厘米。封窩后將壟面盡量刮平,趁墑噴芽前除草劑,然后緊貼壟面覆蓋地膜。膜邊必須封嚴扎實,防止跑溫跑墑。玉米出苗后及時破膜接苗,破口宜小,苗掏出后用細土將破口處封嚴。玉米齊苗后要早追苗肥,喇叭口期在膜上打孔重施穗肥,同時加強管理,防止倒伏。長勢越好的玉米,地膜保持越完整,膜內雜草越少,就越適合在收獲后打孔播種川烏。
4.選擇川烏良種,秋季適時播種。川烏品種不同,產量差異很大。因此最好選擇新引進推廣的大個川烏品種,并挑選個頭中等、大小一致、健康無病斑、無損傷的川烏做種。播種前,將川烏種用抗重茬劑“恩益碧”做噴霧處理,以減輕土傳性病害的發生。高山玉米一般在秋季10月收獲,玉米穗收獲后,要及時砍稈騰茬。川烏于11月開始播種,高山地區在土壤封凍前必須播完。播種時直接用木棒在覆蓋過玉米的舊膜上打孔,孔深20厘米左右,孔徑大小以方便川烏種塞入為準。每壟打孔3排,孔距保持在20厘米左右,每孔塞入川烏種1個。塞種時,塊根應采用芽頭向下、底朝上的“倒栽”方式,隨后用火糞土或細碎農家肥將洞口封嚴。預留行栽培,一般每畝栽4500~5000穴、約需川烏種100公斤。
5.噴施多效唑,防止川烏倒伏。在舊膜上打孔種植川烏,播種后管理比較簡單,主要抓好追肥與防倒、防病即可。如果種植玉米時底肥用量充足,可以不追苗肥,在川烏開花前每畝打孔追施三元復合肥30~40公斤。后期結合防倒、防病,適當噴施葉面肥,以補充植株養分。地膜覆蓋過的土壤比較疏松,種植的川烏容易倒伏。過去川烏防倒主要采取封頂打杈,費工費時;現在可改用化學調控,即在川烏現蕾前,葉面噴灑濃度為50~100毫克/公斤的多效唑溶液1~2次。防治川烏病害,關鍵是要選擇適宜種植的區域和地塊,抓好無病種苗基地建設、種子處理、配方施肥、輪作換茬。如果發生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病害,可在發病初期噴灑多菌靈、百菌清、甲基硫菌靈等殺菌劑予以防治。預留行栽培,川烏行間可套作馬鈴薯等其他作物,以增加收入。
(湖北省竹山縣農業局 郵編: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