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代敦煌民間神廟戲場文獻研究
——基于清代衛所及移民視角的分析

2018-01-04 08:31:19
民族藝術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敦煌

王 萍

清代敦煌民間神廟戲場文獻研究
——基于清代衛所及移民視角的分析

王 萍

有清一代,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內地民俗信仰、神廟演劇等被帶入敦煌,促進了敦煌民間演劇逐漸走向繁盛。由于神廟戲場的特殊性,其在一定程度上亦反映了清代敦煌民間信仰的基本情況。分析其特點大致有四:時間上清初神廟戲場建設與敦煌衛所建置、移民遷置有直接關聯;空間上以正祀神祇為主的神廟及配祀戲場主要建在衛、所、縣中心區域;神廟演劇基本都在民俗節慶、廟會期間舉行;鄉村神廟演劇以崇祀農業神祇為主。

敦煌;神廟戲場;文獻研究;清代

敦煌自雍正初年至乾隆中期,先后設沙州所、沙州衛、敦煌縣,并從甘肅各地遷大批移民于沙州一帶屯田定居。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內地民俗文化,尤其神廟演劇等被帶入敦煌,促進了敦煌民間演劇逐漸走向繁盛。同時,由于神廟戲場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也藉此反映了清代敦煌民間信仰的基本情況。

然而,作為承載、傳遞民眾信仰重要的文化載體,民間神廟戲場這類最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文獻資料,素來被排斥在歷史典籍之外,即使地方志中也難覓其蹤。呂鐘《重修敦煌縣志》寫道:“祠廟寺觀”均“為敦煌寺廟志最著者”“此外尚有各鄉之坊神廟約百余處。緣敦煌由內地五十六州縣遷來,每坊止少有一廟,為一坊居民報賽、集會之所。規模較小,不錄著也。”[1](P141)顯然,涉及民眾日常生活的文獻資料難入地方賢達之法眼。

下面,本文根據地方志、戲曲志及其他文獻資料,希冀通過民間神廟戲場這一視角,對清代敦煌衛所建置及其移民的民間信仰、戲劇展演,包括不同區域、不同歷史時期民俗特征等的探討,以闡明衛所建置及其移民對清代敦煌民間信仰、戲劇文化建構帶來的深刻影響。

廣義的神廟,一般指“神祇居住的建筑或祭祀神祇的建筑”[2](P671-672)。通常,由于宗教觀念、文化背景不同,神廟建筑形制差異很大,如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觀念不同,神廟形制不同。當然,這主要是從建筑角度來說。實際上,神廟內涵十分豐富,涉及問題復雜,鑒于本文所論重點不是討論神廟概念,故此這里不多贅述。本文所指神廟,主要指廣泛存在于民間,且源于中國古代自然、神靈崇拜,在民間以祭祀神鬼、從事民俗信仰為主要活動的公共性場所,如廟宇、祠堂、道觀等,也包含佛教寺院在內。

神廟戲場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一種十分重要的劇場形式。它以主體建筑——神廟祭祀儀式的功能、目的為核心,演出活動以體現儀式主體敬神娛神、溝通人神,代神宣教等為本質特點。[3]劉念慈曾指出:中國“舞臺的建立都與寺廟有關,有的舞臺,本身就是寺廟建筑的一部分。”[4](P7)總的來看,民間神廟戲場有兩種,一是專為神廟所建的配祀戲場,一是直接在神廟進行展演的場所。為方便論述,文中將前者稱為神廟配祀戲場(簡稱:配祀戲場),后者稱為神廟展演戲場(簡稱:展演戲場)。在清代敦煌民間兩種展演空間形式都有。

(一)神廟配祀戲場

在古代“配祀”指賢達者或有功于國家文化的人,去世后附祀于廟,與天地神祇或祖先、偉人等一并受祭,或曰“同受祭饗”。如天子為崇揚他的先祖,使之與天同享;又舊時祭孔時,附祀顏回、曾子、子思、孟子及歷代以功臣祔祭在帝王祖廟等。“配祀”近義詞有“從祀”“祔祀”等。《新唐書·禮樂志》(卷十五):“孔子為先師,顏回、左丘明以降皆從祀。”可見,“配”“從”“祔”都有配合、配備、從祀主祭的意向。

據《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記載,有清一代敦煌神廟配祀戲場有9座,始建于清初雍正三年,延續到清中葉。

由表1中可以看出,9座配祀戲場,除“敦煌北會館戲臺”外,其余8座先后是城隍廟、武廟、大佛寺、八臘廟、老君廟、文昌廟、行宮廟、老廟的配祀戲場,而且都是實體建筑的戲樓或戲臺。

表1 神廟配祀戲場[5](P563—592)

(二)神廟展演戲場

“神廟展演戲場”指在神廟或周圍空闊處臨時搭建簡易舞臺進行戲劇展演的表演場所。實際上,在神廟(包括寺院)及其周圍比較寬敞的空地進行戲劇展演,自古有之。宋人錢易《南部新書》載,宣宗大中年間(847—859),“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寺。”[6](P67)這四個寺院就是演出觀賞的主要場所。

根據文獻記載,[7](P330-346)敦煌新城自雍正三年(1725)筑城以來,在縣城中心區域陸續建神廟32座,其中經常祭祀演劇的神廟有17座,這些神廟都是以崇祀神靈命名,它們既是民間祭祀的空間,也是娛神演出的場所。具體列表如表2:

表2 縣城(含郊區)神廟戲場[7](P330-346)

廟觀名稱位置修建年代祭祀活動廒神廟在今南關糧站院內東側,坐北向南,廟對面建戲臺一座不詳每年農歷七月二十六日為廒神廟會,便開始征糧入倉,演戲三日。

表2所列17座神廟,每年節慶、廟會都會在其中舉行戲劇展演活動。

除上述縣城中心區域神廟直接演戲外,鄉村神廟祭祀演出也十分普遍。雍正年間將甘肅五十六州縣移民遷入敦煌,他們帶來自己家鄉神靈的同時,在定居各坊大興神廟建設,以至于“每坊止少有一廟”[1](P141),且“坊坊有廟,廟廟供神。”[7](P328)據統計,鄉村坊神廟在廟會期間經常祭祀演戲的多達39座。列表見表3。

神廟是民間具有悠久歷史的民俗活動場所,娛神演戲是神廟主要的功能之一。表3中39所神廟是以移民來源地命名的,這里既是神廟祀神空間,也是民間戲劇展演空間。

表3 敦煌鄉村各坊間神廟戲場[7](P328)

廟觀名稱修建年代祭祀活動東北隅神廟岷州廟雍正年間岷州遷戶在此所建祭祀關公、石佛像、山神、土地、牛、馬、蟲王,坊神廟會,香火祭祀,多在正月演大戲。洮州廟雍正年間洮州(今卓尼臨潭)遷戶在此所建祭祀關公,香火祭祀、演戲。南臺大廟雍正年間外地遷戶在此所建祭祀關圣帝君、娘娘洞、山神、土地、牛、馬、蟲王,香火祭祀、演戲。西龍王廟雍正年間供四龍王。農歷二月廿八,冰消開河,民間稱“開河會”,演戲三日。禮縣廟雍正年間禮縣遷戶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牛、馬、蟲王,香火祭祀,多在正月演大戲。金縣坊雍正年間金縣(今榆中)遷戶在此所建同上。太陽宮雍正年間祭祀太陽神。農歷十一月十九日香火祭祀太陽神,演戲三日。鹽茶廟雍正年間鹽茶(今天海原縣)遷戶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牛、馬、蟲王。農歷二月初二香火祭祀土地神,演戲,趕坊神廟會。華亭廟雍正年間金縣(今榆中)遷戶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牛、馬、蟲王,正月至二月多演眉戶戲、香火祭祀。隴西廟雍正年間隴西遷戶在此所建祭祀風伯雨師、牛、馬、蟲王,活動同上。寧遠廟雍正年間寧遠(今武山)遷戶在此所建祭祀關公、山神、土地神,活動同上。秦州廟(又名秦州戶廟)雍正年間秦安(今天水市)遷戶在此所建,又一說秦州廟就指縣城秦州戶廟祭祀財神、山神、土地、牛、馬、蟲王。農歷四月十五多在秦州戶廟演戲三日,香火祭祀。固原州廟雍正年間固原遷戶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香火祭祀,演戲。成縣廟雍正年間成縣遷戶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娘娘殿,活動同上。轉渠口廟雍正年間建祭祀關公、財神、山神、土地神。農歷九月十三,香火祭祀,獻牲,演戲三日。五圣宮廟雍正年間建祀供五瘟神、牛、馬、蟲王。農歷九月初九,在該廟多演眉戶戲,也演大戲,香火祭祀。階州廟雍正年間階州(今武都縣)遷戶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神、三官、娘娘殿。坊神廟會。農歷九月初九演大戲或眉戶戲,香火祭祀。

廟觀名稱修建年代祭祀活動西北隅神廟土塔爾廟雍正年間建祭祀關羽、龍王、山神、土地神(有土塔一座)。坊神廟會。農歷八月秋收后多演戲,民間稱秋臺子(廟會),香火祭祀。羊頭廟(又名羊湯廟)雍正年間建祭祀山神、土地神。農歷二月初二香火祭祀土地神,演戲三日。安定廟雍正年間安定(今定西)遷戶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神,香火祭祀,演戲,年節安定坊社火,以“旱船”為最出名。涇州廟雍正年間涇州遷戶所建供三官、財神、觀音洞、牛、馬王,香火祭祀,祭土神,演戲三日,正月十五社火尤盛。

清代敦煌民眾“多迷信”,以“崇尚鬼神,建祠廟,視為無尚功德”。[1](P112)據文獻記載,敦煌民間補修、重修、新建神廟者“達一百二十七座之多,其中城鎮(含郊區)三十三座,農村九十四座,廟宇之多亦是河西諸縣之首。”[7](P328)我們統計,僅以表2、表3所列經常在廟會舉行演劇的神廟就有56座。綜合分析以上資料,我們發現,清代敦煌神廟戲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時間上清初神廟戲場建設與敦煌衛所建置、移民遷置有關聯

雍正初年,清政府將敦煌由所升衛,使其結束了自明廢棄以來二百多年曠無建制的狀態,同時,安置甘肅五十六州縣民戶遷入敦煌。這些,無疑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軍事建置、移民安置完成后,官方首先推行的是具有安撫教化意義的文化政策,而遷居敦煌新地的移民百姓也需要精神依托安頓心靈。因此,這種情況下,應該說,修神廟、建戲場是官方和民間共同的訴求。縱觀清代敦煌神廟配祀戲場和展演戲場建設情況,毫無疑問,以雍正年間建造為多。

由表1可知,雍正年間(1725-1730)敦煌連續修建4所配祀戲場:“敦煌縣城隍廟戲樓”“敦煌縣北臺武廟戲樓”“敦煌大佛寺戲樓”“敦煌八臘廟戲臺”。

表2所列神廟展演空間有17座。其中建于雍正年間的有8座:“關帝廟”“馬王廟”“牛王廟”“龍王廟”“蠟廟”“西云觀”“龍王廟(又叫西龍王廟)”“(南郊區)金花廟(又叫蘭州廟)”。作為祭祀演出的主要場所,這些神廟每逢廟會都有祭祀展演活動。

表3列神廟39座,全部是雍正年間移民遷戶所建,其中有甘肅遷戶建造的,也有青海、寧夏遷戶建造的。當然,甘肅遷戶所建神廟占了大多數。總之,移民在定居敦煌的同時,將遷出地的民間信仰及戲劇文化傳播到了當地,這不僅強化了遷出地移民的地域認同感,也強化了他們信仰、風俗、審美等的凝聚力。

敦煌第二次行政建置變更在乾隆年間。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雖然,這次也是比較重大的行政機構變更,可是由于沒有涉及移民問題,所以,無論神廟還是戲場都沒有出現如雍正時期的建設高潮。但是,仍然還有建設,而且持續到清中葉。

表1所列乾隆年間修建配祀戲場有2座,即:“敦煌縣老君廟戲臺”“敦煌縣文昌廟戲臺”。表2列17座神廟,乾隆年間有“(北郊區)行宮”“孤魂廟”2座。嘉慶年間建“火帝廟”“老君廟”2座,道光年間再建“上衛戶廟(東郊區)”,其余4座建造時間不詳。總體來說,雍正年間神廟及戲場建設數量最多,覆蓋面也最為廣泛。

移民的遷徙,給敦煌不僅帶去神廟戲場的蓬勃建設,也帶去了民間戲劇表演。《中國戲劇志·甘肅卷》載,“雍正三年(1725)由甘肅五十六州縣移民至敦煌,各地小調、眉戶同時傳入敦煌。”而且軍隊成立戲班,進行演出活動。“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州衛改為敦煌縣,駐軍某統領挑選部下士兵組成軍營小曲(敦煌曲子)戲班,活動于敦煌城鄉之間。”[5](P38)

誠如歷史學家趙世瑜說的:“不同人群在不同時期定居與開發的歷史,不僅是明清時期普通人的歷史,也是明清國家形成的歷史。”[8]的確如此,在一定意義上,清初敦煌神廟及戲場的興建,在記錄邊疆遷戶移民安頓心靈歷史的同時,其實也是對國家在西部邊陲行駛軍事、行政、文化建設的歷史記載。

(二)空間上以正祀神祇為主的神廟及配祀戲場主要建在衛、所、縣中心區域

清初敦煌衛、所、縣行政建置對神廟及配祀戲場建設產生深刻影響。

首先,敦煌衛、所、縣中心區域是神廟及其戲場建設的主要陣地。《中國戲曲志·甘肅卷》雖然對清代敦煌神廟戲場具體地點記載不詳,但是,從表1戲場名稱就可以看出,清代敦煌9個配祀戲場,除“敦煌縣黃彩鄉老廟戲樓”外,其余8個都在行政中心區域。而且,通過與道光十一年刻本《敦煌縣志》“建置志 廟宇”核對,其中7個在《敦煌縣志》中都一一對應出。下面列表將《中國戲曲志·甘肅卷》和《敦煌縣志》記載神廟戲場建設時間進行對比。

表4 《中國戲曲志·甘肅卷》和《敦煌縣志》記載神廟戲場建設時間對比

由上表的對比來看,《中國戲曲志·甘肅卷》所列神廟戲場和《敦煌縣志》(卷三)“建置志 廟宇”所列神廟名稱及建造時間基本一致,7座神廟所處位置都在城內中心區域。

此外,除與表1所列神廟相同外,表2所列神廟與《敦煌縣志》記載相符合的還有:東大門內迤南的“馬王廟”,縣城內火神廟東南側的“牛王廟”,城西三里(今舊城墩西北)的“龍王廟”,東稍門外迤南的“蠟廟”,城西三里舊城墩西南的“西云觀”,護城東關北的“火帝廟”,東門外迤東的“靖遠廟”(岳飛),城內迤南的“地藏寺”,縣城西三里的“太陽宮”(今舊城墩西北),今南關糧站院內東側的“廒神廟”。[7](P330-346)這些神廟的位置記載與呂鐘《重修敦煌縣志》中“敦煌縣廟宇、墩堡、會館一覽表”記載也一致。

古代城內不僅是國家軍事、行政機構的中心,而且是文化、經濟的中心,是國家控制思想意識形態的中心。清代敦煌,隨著衛所、縣軍事行政機構的設置,對文化意識形態的建設也是緊隨其后,而中心區域正是國家行使文化權利的主要空間所在。因此,神廟及其戲場建在中心區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中心區域神廟及配祀戲場以正祀神祇為主。眾所周知,國家的正祀觀念不僅意味著信仰神祇的合法性、權威性,還是政治倫理、思想行為、文化規范等的表征。表1中除“敦煌北會館戲臺”崇祀神靈沒有明確外,其余8座的神靈崇祀都比較明確,如:“敦煌縣城隍廟戲樓”“敦煌縣北臺武廟戲樓”“敦煌大佛寺戲樓”“敦煌八臘廟戲臺”“敦煌縣老君廟戲臺”“敦煌縣文昌廟戲臺”“敦煌行宮廟戲臺”“敦煌縣黃彩鄉老廟戲樓”這些處于中心區域的神廟,都是國家正祀神祇及其配享戲場。表2“關帝廟”“馬王廟”“牛王廟”“龍王廟”“蠟廟”“西云觀”“火帝廟”“靖遠廟”“地藏寺”“太陽宮”“廒神廟”也是國家正祀神祇廟宇,而且舉行廟會時祭祀展演十分頻繁。毫無疑問,建在中心區域的神廟或配祀戲場,都與國家正祀觀念的實施有密切聯系。可以說,這是國家意志在敦煌推行教化,并建立正統秩序的結果。

(三)神廟演劇基本都在民俗節慶、廟會期間舉行

從表2、表3所記神廟看,清代敦煌神廟數量多,分布面廣,而神廟演劇基本都在節慶、廟會期間舉行。如表2所列:建于雍正三年(1725)的西郊區龍王廟“五月端午在龍王廟祭祀龍王,演戲三日。”建于乾隆年間的北郊區行宮“三月清明節在此演戲三日。”靖遠廟(岳飛廟)“上元節除了開展紀念岳飛、燒秦檜的民俗活動外,還有如打生鐵花,蕩天平鞦、踩長腿、耍旱船、演戲等。”表3中,建于雍正年間西南隅的“肅州廟”,“祀山神、土地、龍王,農歷正月在該廟香火祭祀,演戲三日。”東北隅的“禮縣廟”,“祀山神、土地、牛、馬、蟲王,香火祭祀,多在正月演大戲。”西北隅的“涇州廟”,“供三官、財神、觀音洞、牛、馬王,香火祭祀,土神,演戲三日,正月十五社火尤盛。”演出的劇種有大戲,也有眉戶、秧歌、社火等民間小戲。

值得注意的,在廟會期間,表3所列的39座神廟大部分是“演戲三日”。如此計算,廟會期間至少有117場演出。有的神祇祭祀各坊各廟有演出,如表2所列位于敦煌東稍門外迤南的蟲八蠟廟,建于雍正八年(1739),每逢農歷四月十五祭祀蟲王節時,各坊各廟都要演戲。[7](P346)按一天演出計算,至少也有39場演出,顯然,這個數字是相當可觀的。如此頻繁的戲劇展演,在表征清代敦煌民間信仰熱情高漲的背后,反映了民間演劇與神廟祭祀在本質上的聯系,應該說,“祭祀主敬”、娛神祈求是民間演劇合法存在的邏輯起點。

另據《重修敦煌縣志》載,清代敦煌民間每月都有廟會演出,列表5來看:

表5 《重修敦煌縣志》神廟演劇統計[1](P116-124)

由表5看,幾乎每個月都有廟會演出,西云觀、大西云觀、外行宮、大佛寺、八蠟廟、雷祖廟、龍王廟、金花廟等是記載詳細的演出場所,還有10處演劇空間記載不詳。即使如此,廟會演出時間的固定性、周期性及規律性已經足以反映清代敦煌民眾信仰及社會生活的諸多側面,而這正是敦煌民間演劇得以生存、發展的深厚基礎的表征。

(四)鄉村神廟演劇以崇祀農業神祇為主

古代傳統社會以農業為本,受報功答庥觀念的影響,民間一般有“春祈”“秋報”之習。春祭“以祈膏雨,望五谷豐熟”;秋祭“以百谷豐稔,所以報功”[10](P308)故此,也叫春賽、秋賽,祭祀目的無非祈求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豐收平安。表2所列神廟由于主要在衛所或縣的中心區域,因此,農業神祇崇祀不明顯;表3所列神廟都在鄉村,農業神祇崇拜十分顯著。如表3所列39座神廟,其中以山神、土地、牛、馬、蟲王為主的神靈崇拜多達20余座,龍王崇拜神廟有6座。具體如:東南隅的“下渭戶廟”“秦州廟”“漳縣廟”“涇州廟”等供山神、土地、牛、馬、蟲王,農歷二月初二祭土神、農歷九月九香火祭祀龍王;東北隅“西龍王廟”農歷二月廿八,冰消開河,民間稱“開河會”,演戲三日;西南隅“平番廟”“肅州廟”“肅州堡廟”“東高臺廟”祀山神、土地、牛、馬、蟲王,正月在廟中香火祭祀,演戲三日。[7](P330-346)

作為新居住地移民抵御自然災害、祈盼豐收的精神慰藉和希望,以上除具有特定功能的關公、財神、菩薩、娘娘、三官崇祀外,大部分都是以土地神為主的農業神靈崇拜,而且,土地神幾乎是每所神廟都要崇祀的神祇。廟會期間,為這些崇祀神靈展演戲劇則是不可或缺的內容。由此可見,以土地神為主的農業神靈崇拜在敦煌民間信仰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結 語

著名敦煌學家李正宇先生曾指出,“大規模移民及移民文化,對迅速提高敦煌地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起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這也是敦煌地區歷史發展的特有現象”。[11]綜上所述,清代敦煌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內地傳統的生活禮俗、信仰、審美等都得以在敦煌傳承,為敦煌多元文化注入了豐富深厚的歷史韻味。其中,神廟祭祀演出在清代敦煌移民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從民俗、民間信仰、戲劇文化等的角度折射了清代敦煌移民的日常社會生活。故此,敦煌神廟戲場的研究不僅可以提供清代衛所、移民背景下基層社會日常生活方面的考察,而且對全面認識、理解清代敦煌社會、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 薛 雁)

[1]呂鐘修纂.重修敦煌縣志[M].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獻領導小組整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Lyu Zhong (ed.),RewrittenDunhuangCountyAnnals, in Dunhuang People's Government Archive Leading Group (ed.), Lanzhou: Gan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2]魯剛主編.世界神話辭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Lu Gang (ed.),WorldMythDictionary,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9.

[3]王萍.明清以來甘肅神廟戲場考察[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4,(1).

Wang Ping, Investigation of Gansu Fane Drama Yard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atre(JournalofCentralDramaAcademy), No 1, 2014.

[4]劉念慈.戲曲文物從考[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Liu Nianci,StudiesonTraditionalChineseOperaCulturalRelics, Beijing: China Theatre Publishing House, 1986.

[5]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甘肅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

Editing Committee of China Theatrical Annals (ed.),ChinaTheatreAnnalsVolumeofGansu, Beijing: China ISBN Publishing House, 1995.

[6](宋)錢易.南部新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

Qian Yi,NanbuXinsh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2.

[7]李明德.敦煌近代寺廟、廟會及民俗信仰[M]//謝生保主編.敦煌民俗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Li Mingde, Modern Temples, Fairs and Folk Beliefs in Dunhuang, in Xie Shengbao (ed.),DunhuangFolkloreStudies, Lanzhou: Gan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5.

[8]趙世瑜.從移民傳說到地域認同:明清國家的形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Zhao Shiyu, From the “Immigrant Stories” to Regional Identity: The Formation of the Ming-Qing States,Journ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icalandSocialScienceEdition), No 4, 2015.

[9](清)蘇履吉修,曾誠纂.敦煌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Su Lyuji (ed.), in Zeng Cheng (ed.),DunhuangCountyAnnals, TaiDei: Chengwen Publishing House, 1970.

[10](宋)王與之.周禮訂義(第93冊)[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Wang Yuzhi, Zhou Li Ding Yi (Volume 93),CopyofWenyuangeSiKuQuanShu

[11]李正宇.敦煌古代歷史發展的特殊歷程[J].敦煌學輯刊,1997,(01).

Li Zhengyu, The Special History of Ancient Dunhuang,JournalofDunhuangStudies, No 1, 1997.

StudyontheQingDynastyLiteraturesofFolkFaneDramaYardinDunhuang:AnalysisbasedontheQingGarrisonsandImmigration

Wang Pi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folk beliefs and fane plays from the inner land were brought to Dunhuang, along with the arrival of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 which promoted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folk plays in Dunhuang. Because of the uniqueness of fane drama yard, basic situation of the folk belief in Dunhuang area in the Qing Dynasty is reflected to some extent. Th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aspects. In regard to th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fane drama yard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Garrisons in Dunhuang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immigrants. In regard to the space, the fane where the main gods were worshiped and the drama yard for the supplementary worship were built in the central areas of the Wei, Suo and County. The dramas were usually played in the fanes during the folk festivals and fairs. Finally, the plays shown in the folk fane were devoted to the worship of agricultural gods.

Dunhuang, fane drama yard, literature studies, Qing Dynasty

Abouttheauthor:Wang Ping,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Lanzhou City College, Lanzhou, Gansu, 730070.

Thepaperisfundedbythefollowing:Phased results of the art studies projectStudiesontheFolkPlayletandWorshipRitesintheNorthwestofChina(No 11EB129) under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2017-09-28

[本刊網址]http://www.ynysyj.org.cn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西北民間小戲與祭祀儀式研究”(項目編號:11EB129)的階段性成果。

J821.33

A

1003-840X(2017)06-0099-10

王萍,蘭州城市學院文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甘肅 蘭州 730070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6.099

猜你喜歡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在敦煌,感受千年絲路的不同開放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伊人操| 欧美无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国产喷水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免费一极毛片|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欧美在线伊人| 91福利免费| 中文无码影院|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免费啪啪网址|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亚洲天堂网2014| 在线看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com|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综合第一页| 欧美亚洲香蕉| 亚洲欧美不卡| 欧美激情综合| 亚洲天堂区|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黄色a|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亚洲美女久久|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亚洲成人播放|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日韩v|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99精品福利视频|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精品30p|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资源站|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久久激情影院|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