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天
作為父母,當孩子和你談及生與死的話題時,你的態度比你談話的內容更重要
“媽媽,死是什么意思?”
“媽媽,為什么人會死去? ”
“媽媽,我不想你死掉!”
也許是偶然聽到了“死”,也許是參加了葬禮,也許是家里的寵物死掉了。總會有一天,孩子對“死亡”產生了疑問和恐懼,會不停地追問父母關于“死亡”的問題。談論死亡,對成人來說,常常也顯得沉重。面對小小的孩子,我們要如何探討死亡?
電影《尋夢環游記》講述了一個面對死亡,讓人感動而溫馨的故事。電影里,終極死亡意味著,我已經不再存活于任何人心中。對于死去的人,死亡不是最恐怖的事,他們只害怕被自己深愛著的人忘記。
鬼者,歸也。不能歸者,不能存活于任何人的記憶中,即使在亡靈世界,也將沒有自己的位子。也許,我們害怕的,不僅是肉身的消亡,我們更害怕的,是我們之間的愛,隨著記憶的消失而終極的逝去。
有位朋友說,從小跟父母出門,父母走得很快,她跟不上。她說常常會做一個夢,黑暗的世界里,只剩她獨自一人。這種感覺,比死去還難受,沒有人,只有冷。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養育者)便是孩子的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死”了,怎么辦?無法想象。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談論死亡時感到傷痛與寒意,其實更多的,是源于不確定我們想要的愛還在不在,我們害怕死亡會帶走一切。孩子所害怕的,也是父母對他的愛是否還在。
所以,作為父母,當孩子和你談及生與死的話題時,你的態度比你談話的內容更重要。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先問問自己:對于這個話題,我是否愿意坦然面對?如果自己本身都很忌諱,很恐懼去談及這個話題,那么無論我們怎么樣去回應或引導孩子,孩子都會容易感受到成年人傳遞過來的焦慮與恐懼。
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但是,孩子會在大人們的眼神里、語氣里感受到恐懼,孩子會感受到這個字背后傳遞過來的情緒。
親人的離去,對于成年人來說也是很悲痛的話題,有時候,我們可能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說這些事,更不知道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如果是這樣,也請告訴孩子你的情緒和感受,有些事情若暫時還不能和孩子談,可以等你的情緒恢復之后會再好好地告訴他,讓孩子知道,這些父母還不能談的事情,是因為父母自己的情緒還沒有恢復,跟孩子沒有關系。
我的孩子大概在三歲多的時候,也常會問,我們什么時候死去?會怎么樣死?每次我都告訴她:會的,我們都會死去,都會有死去的那一天。不過,我也不知道會具體在什么時候,我也不知道會怎么樣死去。但我知道,無論我是活著還是死去,爸爸媽媽都愛你。
我這么回答她之后,她會用我告訴她的話來回應我:沒關系,如果你死了,我就讓你在我心里活出來。
成年人從容坦然的態度,可以讓孩子無法承受的情感體驗得到抱持,多次反復之后,孩子便可以在成年人身上學會面對死亡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如果我們成年人能夠認識到,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也會覺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們可以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孩子便會在我們身上學會對生命的熱愛。
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必然會帶來分離,帶來喪失,帶來悲傷和難過。我們不但要告知孩子這些,還要引導他們面對現實的喪失,面對分離的悲傷。
請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但不是愛的分離。死亡,可以帶走生命,但是帶不走你在我心里的痕跡,帶不走我們的愛。生命終會逝去,愛,卻會在生命的流逝中傳遞下來。
既然如此,此時當下,與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互相銘記關心,賦予人生溫度,才是生命的意義。
在電影的最后,主人公米格回到人間,他對著曾祖母彈唱起了“請記住我”。如果我們銘記所愛之人,愛,依然可以從心里活出來。如果我們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就不是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