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
對我們這一代中國人來說,小時候都寫過同一篇作文叫《我的理想》。如果你寫了我長大想當個飛行員,那可能爸爸會給你買一個飛機的模型;如果你說長大想當個科學家,媽媽可能會給你買一套電路板;如果你說我長大了想做一個文學家,那你可能會得到很多的筆和紙;如果你說我長大想當個藝術家,你甚至都有可能得到一架鋼琴;如果你說我長大了想當一個美食家,那么你肯定得到的是一頓合力的痛打,而且是男女混合雙打。附帶的還會贈送給你們一段話:你好好學文化,別凈惦記著吃。
這種觀念也一直影響著我。直到有一年,準確地說是2001年的冬天,我在美國拍片,見到了朋友的一個孩子,他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九歲。當時我跟他聊天,他說他在寫一篇論文,我說你多大了你就寫論文。他說確實在寫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的題目叫《論文化》。我當時比較沮喪,我說文化這個概念太大了,你能告訴我什么叫文化嗎?這個小朋友說老師曾經告訴過他,由人類創造的并由人類享受的一切都叫文化。
這句話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影響了我好多年,一直到我拍《舌尖上的中國》的時候。因為從前我就是一個好吃的人,但是跟別人一說起來我為什么好吃,總會找一些特別牽強的理由。
但是后來我覺得這個理由太不充分了,尤其有了小朋友的這句話,我覺得太不充分了。按照美食家的分法,食物有三個層面來幫助人類,第一個層面是負責我們的溫飽,第二個層面是滿足我們的口舌之歡,第三個層面還能慰藉我們的心靈。從這三個層面我們都能看到,食物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食物里面我們能找到非常非常多的東西。
比方說我們翻開人類的歷史,先說主食。人類大概在一萬年前馴服了小麥,這是人類社會從狩獵時代到采集時代的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大概過了一千年,小麥開始從地中海和小亞細亞半島向東和向西傳播。向西它們遇到了火,就變成了面包;向東它們遇到了水,就變成了面條兒和饅頭。
《圣經》里寫上帝是用語言區隔了大家,以阻礙通天塔的建成。那么我相信上帝還區隔了大家的口味,東方人吃不了西方的東西,西方人吃不了東方的東西。你看,從一個小麥我們就能看到人類歷史這么多浩繁的發展,能看到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水火不相容”的一種有趣的解釋。所以我覺得從滿足我們溫飽的角度來說,食物是一個神奇的東西,是一個神奇的路徑。
我前幾天吃的一道菜,叫芒種蝦干。
這種蝦干在溫州,每一顆蝦的尾巴上都有一個特別鮮紅的點。那是蝦的卵。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水生食材都是要在它產卵之前吃肉質才最鮮美。比方說尼亞加拉瀑布好不容易爬上來的三文魚,甩干了魚籽之后棕熊都不愛吃,因為那時候它的肉特別不好吃,有人說笑話是因為有妊娠紋。再比如說西方人吃生蠔。他們從五月到八月,沒有R的月份不吃生蠔,因為那時候的蠔剛生完小寶寶身心俱疲,味道非常不好。
中國人其實也有這個智慧,他們知道這個時候的蝦最鮮。為什么呢?因為蝦卵和蝦肉是兩種不同的氨基酸,蝦還有鳥苷酸肌苷酸的區別。我相信我們的祖輩肯定不會清楚,但是他們能夠用舌頭來判定,所以在我們的食物里有祖先的智慧。
再比方說我們圍坐吃飯,這個是從宋朝才開始的習慣。我前一陣兒出了本書叫《至味在人間》,在臺灣也出版了。配插畫的畫家畫得非常非常好,但是有一幅畫我特別不滿意,后來也沒有改,就是這個圍坐的位置是不對的。在家里坐的方式是一定要有長幼尊卑的。年齡大的地位高,一定要坐在里頭面對著門的位置,越往外越坐孩子。《舌尖》里面掛面條兒的那個老爺爺,在家里都是這樣坐,這也是我們一千年的傳統。也就是說在食物里,在享用食物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傳統,這當然也是文化呀。
除此之外,我們在食物里還能發現很多的審美。比如說年節的時候的顏色,比方說年年有余,大家看有魚、有年糕就叫年年有余。
當然對于一個吃貨來說,世界更多的是由歷史和地理組成的。比方對我來說,我每吃一個東西就會琢磨它的前世今生,特別希望知道它的原產地在哪兒,它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比方說下面這個是我在韓國吃的章魚,一點都不好吃,沒有醬油味,還會吸在你的舌頭上,甩不掉,很疼很疼,但是我覺得特別有趣。
我是一個肥腸愛好者,但是我很苦惱,因為我在中央電視臺工作,不能在電視里熱情地歌頌這種不太健康的食物。那我個人對肥腸有多熱愛呢?我可以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的第五天,我們全部欄目組都到了成都,然后分散到了各個地方。我因為年紀大,就負責給大家送給養。那天送給養要去青川縣,路過核工業部的一個工廠。青川前面的橋塌了過不去,在等著搶修,司機說我們就吃點飯吧。青川離江油非常近,江油是全世界肥腸的故鄉,你們愛吃肥腸的此生一定要去一次江油,那個肥腸好吃得基本上入口之后睜不開眼。而且你不能看對方,都是眼淚,含情脈脈。我正在吃肥腸,余震來了,飯館里的所有人都往外跑,跑得干干凈凈。我也跟著跑,但是我想不能放棄這碗肥腸。我一個人在一個有四十個座位的小飯館里面,很淡定地把肥腸吃完。吃完找老板結賬,找不到人。
我說這個笑話,實際上是說對吃,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好奇心。要知道,英語里面說 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他為什么吃這個地方,為什么那么好吃,肯定跟這個地方的性格有關系。
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昆曲京劇,它包含著我們生活相關的每個細節,從這個角度來說,廚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書寫者。
(周揚摘自微信公眾號“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