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亦忠
“幽蘭出深谷”,這是朱屺瞻大師在1984年為邢少蘭畫展題的詞,簡明而又形象、準確地反映了少蘭兄的人品、畫藝和成長經歷。
邢少蘭原名邢紹潤,1938年出生于山東日照一耕讀之家,幼年曾入讀私塾,后因戰亂而失學。1948年與母千里尋父來到江南水鄉太倉瀏河鎮定居,以漁樵打工為生。1952年入夜校求學時,被老師陰差陽錯改名為邢少蘭。也許這名字既有年少之蘭的雅意,又叫起來比較響亮,也就接受了,還得到家人的首肯。其父按同輩人排名的習俗,將其兄弟之名也改為少蓮、少芝。由此,少蘭與蘭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少蘭兄年將八旬,已從“年少之蘭”變為“珍稀之蘭”,成為國內少有的畫蘭名家、新婁東畫派的代表人物,真是名如其人。
交誼如蘭
初識少蘭兄是1997年5月在南京參加民進江蘇省委員會會員代表大會,他是太倉支部主委,我是蘇州醫學院支部主委,恰巧同住一室,我們兩人年齡相近(我比他小一歲),經歷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就有了共同話題,相談甚歡。他寬厚謙恭,率真坦誠,話雖不多,但親切熱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認定是可交之人。
1998年5月,我們蘇州醫學院支部組織20余人到太倉戒毒所開展考察調研,我打電話告訴了他,他堅持要盡地主之誼,不僅招待我們一行的午餐,餐后又以宋文治藝術館館長的身份親自帶領我們參觀館藏,還作了詳盡的講解,使我們得到一次豐富的藝術享受,他的熱情周到也使我深受感動。
此后,我們雖同在蘇州,但由于他在遠郊太倉,我在市區,平時少有交往,直到2013年5月,我到太倉市人民醫院研究生班講課,晚上在民進太倉總支的一個聚會上,才又見到了分別數年的少蘭。久別重逢,我們都很高興,聊了聊彼此這幾年來的情況。使我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他竟送來了其夫人親自做的粢飯糕等幾樣太倉特色早點,使我既感激又感動。他對朋友這樣關心細致,平時雖沒有多少話語,卻一直把朋友放在心上。
去年深秋,我參加民進市委在太倉召開的一個信息工作會議,乘便給他帶去近年來我出的兩本書,一本是我多年來發表的以參政議政為主要內容的文章結集《同心集——肝膽集續集》,另一本是我主編的蘇州科技文化史研究專著《蘇州科技文化》。第二天太倉總支安排我們去瀏河鎮參觀邢少蘭藝術館,少蘭兄作為館長親自陪同并作講解。參觀完后,其他人都到鎮上去游覽,我則乘機留下來與他敘談,話題從藝術館引申開來,他不僅詳盡地介紹了自己的藝術道路、畫作,乃至身世也毫無保留地回答了我的問題,并贈送我近幾年他出版的三本畫冊:《邢少蘭畫集》、《邢少蘭藝術館藏品集》和《九畹揚芬——邢少蘭蘭花作品集》,使我對他的畫作和人品有了進一步了解。
回顧我們的交往,使我體會到真誠是友誼持久的關鍵,我們的友誼真可謂是君子之交,雖清淡如水卻素心如蘭,散發著君子蘭的淡雅幽香,正如少蘭兄寫蘭四條屏組畫的題目那樣:《交蘭誼之永年》。
畫藝如蘭
少蘭兄自小就喜歡畫畫,雖生活艱難,但始終堅持自學,或臨摹古畫,或苦練書法,或發奮讀書,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求。由于他天資聰穎,加之勤奮好學,畫藝在摸索中逐漸提高。1955年他創作的國畫《粒粒皆辛苦》在《太倉報》上刊發,令他欣喜異常,信心大增。后經人推薦,他到縣、市多個展覽會做美工,通過實踐得到鍛煉,畫藝日益長進,開始嶄露頭角,有多幅作品入選地區、省乃至全國性畫展。上世紀50年代末,他師從太倉籍著名畫家朱屺瞻先生學花卉,80年代中期又拜另一位太倉籍著名畫家宋文治先生為師習山水。他還借機遍訪滬上名家唐云、陸儼少等前輩,眼界大開。他博采眾長,為己所用,被同道稱為“善師者”,“既取朱屺老勁健之韻,復取宋文老清逸之氣,熔兩者于一爐”,由此,畫藝突飛猛進,自成一家。
少蘭兄和許多中國文人畫家一樣,喜歡畫被人們譽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四君子”自古以來之所以被文人所看重,是因為梅花的傲雪斗冰、蘭花的淡雅幽香、竹子的秉直氣節、菊花的凌霜抗寒,象征著文人的高潔品格,寄托著文人的美好情懷。少蘭也愛畫松樹,他愛松樹的蒼勁威武,他的畫齋就取名為“古松齋”。少蘭兄以畫明志,直抒胸臆,這就突破了一般花卉畫只注重形態美的局限,賦予了筆下花卉深刻厚重的意韻,使作品別有一種吸引人、打動人的力量。
少蘭兄與蘭花特別有緣,他尤其鐘愛畫蘭。“學蘭之德,寫蘭之神”,這是少蘭兄一篇文章的標題。他告訴我,由于蘭花的形態比較簡單,要畫好就非常不易,能把簡單的東西用不同尋常的手法表現出耐人尋味的意境才是真功夫!他的訣竅首先是愛蘭。他在居室和工作場所遍植各種蘭花,與蘭朝夕相處,深入了解蘭花的習性和四時變化,與蘭產生深厚的情感,畫蘭時就做到“胸有成蘭”;其次是他精心揣摩前賢畫蘭名作,但他師古又不拘泥古法,在筆墨的運用上注重寫意的情勢和意韻,讓筆墨隨著情感或酣暢淋漓、肆意揮灑,或凝重洗練、沉穩內斂,在構圖布局和筆墨線條的運用上尋求突破和創新,把蘭花的高雅純潔表現到極致;三是講究節奏的處理。正如畫家江宏在《少蘭畫蘭》一文中所言,“他用蘭葉的短長作線條的節奏,用濃淡作層次的節奏,用枯潤作墨韻的節奏,還有姿態上的正欹節奏、高低節奏、整亂節奏、疏密節奏等等”,此外,他還在畫面上增添石、壺、書卷、筆硯等,使畫面的變化更加豐富。少蘭兄最經典的寫蘭作品當推四條屏組畫《國香墨色》,其構思超凡脫俗,匠心獨運,完全是靠墨色和線條的變化使四幅墨蘭各異其趣,各美其美,而又互相呼應,合成一體,真可稱是繪蘭杰作。少蘭完全取得了駕馭畫蘭的自由,正如他在一幅寫意蘭花的題詩所言:“畫蘭何必太矜持,信手作來自得宜,葉飛花疏渾是墨,芳心畫出釋人疑。”他還從其數量可觀的寫意蘭花中精選了百余幅,匯成一冊蘭花專集,并以朱屺老的題詞“九畹芬芳”作為書名,“九畹”其典出于屈原《離騷》“滋蘭之九畹”句,這是目前國內少見的畫蘭專集。由此可見少蘭兄畫蘭的自信與膽識,他被譽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畫蘭高手也是實至名歸。
少蘭兄告訴我,其實他花功夫更多的還是山水畫,因為山水畫格局大,能做大文章。他為了畫好山水畫,曾遍游祖國的名川大山。僅1983年秋,他就獨自一人花了整整3個多月的時間溯長江而上,過三峽,走荊湘,登峨嵋,游青城,訪劍閣,飽覽名勝古跡,采風寫生,積累了豐富的資料、體驗和識見,為他日后的山水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endprint
少蘭兄生于齊魯,長在江南,在他的性格中既有北方人的樸實豁達,又有南方人的精致聰穎,在他的山水畫中就體現了這種南北交融、相得益彰的畫風,顯得別具一格。他既長于大寫意的粗獷豪放筆墨,恣意揮灑,從心所欲,表達澎湃激越的情感,又善用細膩質感、清新秀雅的線條,凸顯畫面的精細美感。
他汲取傳統國畫注意“臨”寫、力避“摹”描的精髓,又師法造化,從大自然中捕捉美、提煉美,盡力創造山水畫的新意境、新氣象、新情懷。就拿《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幅畫來說吧,一方面他親自游歷過三峽,飽覽三峽景色的雄奇,了解當地風土人情以及以前三峽行舟的驚險,后又實地乘船游過“小三峽”,在大寧河上,由于山石阻隔,河面狹窄,水流湍急,船行河上,顛簸飄搖,體驗了一把當年三峽行舟的險峻。由于有了真實感受,就有了創新的理念。他在表現輕舟之“輕”時,就一反以往人們取李白詩句輕快俊逸的筆調,而是賦予了驚險、凝重的意韻,氣象為之一新,令人刮目相看。
少蘭兄告訴我,一幅好畫除了技法之外,一要有生活積累,有充足底氣;二要有膽識勇氣,敢于創新;三要有真情實感,產生靈感;四要有文化底蘊,使作品有厚重的思想和精神。他還給我提到一則趣事:一個三伏天的午夜,他突然接到上海一位老編輯打來的電話,說當晚酷暑難當,竟然在讀他的一幅山水雪景時頓生涼意,老編輯興奮地說:“想不到你的畫還有消暑作用!”寫意山水雪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實在難得,真可算是少蘭兄畫作的一段佳話!
說少蘭兄的畫,不得不提那幅備受人們推崇的歷史題材作品《六國碼頭通商圖》。少蘭兄十來歲就來到太倉瀏河定居,對瀏河的歷史和今天非常熟悉,對這個第二故鄉十分熱愛。瀏河在明代是我國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特別是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都是從這里起錨的,由此進一步促進了瀏河的繁榮。2006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為了紀念鄭和的偉大創舉,作為長期生活在瀏河、念茲在茲的畫家,少蘭兄覺得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于是,他經過10多年的醞釀,查閱資料,積累素材,精心構思,終于在2002年畫出了被人們譽為太倉瀏河《清明上河圖》的《六國碼頭通商圖》,并當即參加全國美展,廣受好評。畫中那船幫高聳的遠洋船隊、鱗次櫛比的商店、形形色色的店招、來往穿梭的各式人等,演繹出六國碼頭的繁盛景象,其場面之博大、氣勢之恢宏,無不反映出少蘭兄的獨特構思和個性表達。他融匯古今,博采眾長,其畫法又與以往同類題材有很大的不同,處處打上邢氏的印記,這充分展示了少蘭兄駕馭重大歷史題材的能力,充分體現了作為新婁東畫派代表人物的創新。有多位企業家和多家畫廊想高價收藏此畫,均被少蘭兄婉拒,最終他捐贈給了太倉市人民政府,了卻了自己作為太倉畫家的一個心愿。值得一提的是,少蘭兄并未就此停下腳步,后來又不斷改進、完善,至今已畫了5個版本,這也表現出他虛懷若谷、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
人品如蘭
少蘭年少失學,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成就,聰慧、穎悟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勤于好學,善于思考。他說:“我一生都在自學。”他敬畏傳統,善于向古今名家學習,對朱屺老、宋文老二師尊敬有加,虛心求教,主動學習他們的長處。但他從不盲從,也不因尊師而有所忌憚和掩飾,仍是坦率誠懇地直言他的看法:“我從技法到內容都不是朱宋二師的,我走自己的路。”他還說:“任何一個有出息的畫家都是靠自學,靠悟性和修養,這是無法教的。”我敬佩他刻苦自學的品行,更敬佩他勇于創新的精神,正如吳冠中大師所言:“叛逆的師承才是真正的師承。”我認為這是一個有作為的畫家必需具備的藝術品格。
少蘭兄作為一個有成就的畫家,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時代擔當,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政治眼光,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1986年7月,他偕十位同道專程赴井岡山參觀,瞻仰毛澤東故居。人家回來后畫的都是井岡山風景,唯獨他只畫了一幅《青油燈》。粗陋的竹筒,如豆的火苗,熒熒的光暈,他用激情四射的筆墨,只簡單幾筆,使濃郁凝重的青燈顯得如此光彩奪目,極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他說,這次井岡山之行,最難忘的是毛澤東舊居的青油燈,因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多篇光輝著作均誕生于這青油燈下,一想起毛澤東及先烈的豐功偉績,就使他徹夜“苦思難眠”,于是揮毫創作了這幅畫,“以迪永懷”。你不得不佩服他獨到的眼光,他抓住了井岡山革命精神這個關鍵,就使作品有了靈魂。在全國大興反腐倡廉的2005年,他又畫了一幅《廉石圖》,他在題記中寫道:“廉石官之鑒也。三國時陸績為官廉潔,卸任舟歸,艙空空焉無以可載,有隱途中風浪之險,遂以石鎮而歸,駁石岸上,名‘廉石,以迪子孫為官之道,為千年佳話。謹寫此共勉也。”可見,他創作此畫一方面是告誡世人,另一方面也是自省、自勉、自律,他的很多畫作都有這樣的含義。
少蘭兄因德藝雙馨步入仕途。他先后擔任太倉工藝美術廠廠長、太倉縣政協委員、蘇州市政協委員和太倉縣政協副主席等職,加入民進后又當上了民進太倉支部主委。但他從不把官銜當回事,卻十分看重政協委員和黨派成員的政治責任,認真履行參政議政的職能。他積極反映社情民意,書寫建議提案,收到好評。
他努力做好民進支部的工作,使太倉支部成為民進先進基層組織。他還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經常在不同場合談到黨、政府和民進組織對他的幫助,真誠表達他的感激之情。這既是他有政治覺悟的表現,也是他純樸性格的反映。2004年他還光榮地被江蘇省政府聘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他現在是知名畫家,身價也隨之飆升,但他從不為金錢作畫,也從不計較畫的經濟價值,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為愛而畫,為表達情感而畫,他說這樣的畫才有靈氣、生命和藝術價值。他曾多次向中共太倉市委、市政府、市政協捐贈畫作,向多家博物館、藝術館捐贈畫作。他向宋文治藝術館一次就捐出了30多幅作品,向朱屺瞻紀念館也捐贈了10余幅作品和10萬元。他出身貧苦,長期生活在底層,對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時刻牽掛他們的疾苦。他曾向太倉高級中學扶貧基金會捐贈6萬元,并先后兩次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11.6萬元。
少蘭兄為人處事寬厚大度,從不計較,一直奉行“吃虧是福”的信條。生活中他大大咧咧,不善計算,還常丟三落四。多年前少蘭兄雨日赴滬參觀畫展,由于心思只在看畫上,走出畫展傘不知去向,只好掏錢買傘。后與友人通話談論畫展,一時談興甚濃,又把傘忘在腦后,只好再次購傘。而后搭車赴約,結果還是將傘遺忘在了朋友家。入夜歸途,恰逢大雨重至,到家澆成個落湯雞,好不狼狽。這“一日三遺其傘”成為少蘭兄的笑談,但我卻從中感受到他性格中的童真可愛,而這童真恰恰是一個出色的藝術家極其可貴的性格,正如汪曾祺在其《齊白石的童心》一文中所言:“第一流的畫家高出平庸的畫家,正在一片童心。”
少蘭兄曾說過:種蘭可以免俗,畫蘭可以醫俗。少蘭兄名為少蘭,一生愛蘭畫蘭,其人其畫確有蘭之高潔、蘭之雅致、蘭之馨香,一言以蔽之,正是“少蘭如蘭”。
(責任編輯:顧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