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榮
【摘 要】就業歧視違背法律精神而且名目花樣翻新,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反就業歧視立法的出臺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青海省處于國家西部地區,與其他省份相比許多方面仍比較落后。論文主要分析了青海省就業歧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關對策,這對于解決就業歧視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Abstract】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violates the spirit of the law and retrofit project,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anti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egislation is necessary and imminent. Qinghai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com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 many aspects are still lagging behind.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關鍵詞】就業歧視;立法規制;立法
【Keywords】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egislative regulation; legislation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12-0086-02
1 青海省就業歧視的表現
據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計,青海省2016年前三季度的總體就業情況基本穩定,截至9月末,全省城鎮新增就業5.65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900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4%;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人數為11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0.6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8.5%,超前完成年度目標;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089人,完成年度目標的103%,超前完成年度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比去年同期下降0.1個百分點。
2 就業歧視產生的原因
2.1女性勞動者就業歧視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女性找工作的困難程度尤其大,即便女性擁有高學歷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男女兩性生理差異,也有現階段人才供求關系失衡所導致的,據資料顯示,在青海省勞動力市場上,30歲以下男性占60.1%,30~50歲的男性占35%,50歲以上的男性占4.6%,這說明青壯年男性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流,婦女就業機會相對少于男性。
2.2 農村勞動者就業歧視的主要原因
在青海省,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方式尚不能使他們徹底脫離農業和農村,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其次在某些地區戶籍制度歧視現象依舊存在,農村勞動者因此受到不平等待遇。再次是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擇業渠道窄,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更大,很難適應人才市場素質的要求。
2.3 經濟體制轉型和勞動力供過于求是就業歧視的主要原因
經濟體制持續轉型,勞動力供過于求將長期存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脫離農業,進入本地鄉鎮企業是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然而青海省目前狀況是,鄉鎮企業發展緩慢,在規模上、“質”、“量”上等各個方面都嚴重滯后。
2.4 對于其他勞動者群體就業歧視的主要原因
與健康人相比,殘疾人就業受到各種歧視自不必說,因其勞動效率較低;目前還有一些病毒攜帶人群也受到歧視,如“乙肝病毒攜帶者歧視”;還有血型歧視,有的用人單位竟然對應聘者的血型要求必須為0型血或B型血,其他類型的不予錄用;還有的用人單位拒絕招收應屆畢業生,要求應聘者必須有工作經驗;更有甚者還有姓氏歧視,有的人姓氏諧音不吉利不予錄用。以上種種原因都成為阻礙勞動者工作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3 針對青海省勞動力就業歧視立法規制存在的缺陷
第一,就業歧視認定范圍過于狹窄、零散。
我國的諸多法律法規規章如《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等一系列的法律及相關的勞動法規章,雖然都涉及反就業歧視的內容,但是規定的過于零散、原則性較強,缺乏可執行性,尚未形成反就業歧視的法律體系。譬如針對戶籍歧視、疾病歧視、血型歧視、工作經驗歧視、姓氏歧視、政治態度歧視等方面的法律規范顯得欠缺,一旦應聘者符合以上其中之一,就很難找到相應的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能自認倒霉。例如,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女性的平等就業權如何得到保障,就亟需做出明確的規定。例如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將35歲作為一個界限,35歲以上便成為就業困難戶。所以,目前有關就業歧視的法律法規認定范圍過于狹窄、零散,亟待國家相關部門修改完善。
第二,缺乏對于就業歧視找到相應的懲處機制。
《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中就用人單位違反相關法律條文作了相應規定,但是若用人單位或雇主在應聘過程中違反就業歧視的相關法律規定,他們應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在《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中并未提及。這就造成在出現就業歧視理由時難以找到相應的懲處機制,對應聘者來說極其不利,使他們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而要想使絕大多數應聘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必然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1]。
第三,政府積極行為存在不足,缺乏專門的反就業歧視執法機構。
目前,我國對就業歧視的司法救濟存在漏洞。譬如應聘者就業歧視而不予錄用的情形,其應向哪個部門尋求幫助,令應聘者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解決。目前我國立法部門沒有在法律上確定一個可操作化的歧視認定標準,更不用說為應聘者或雇員提供相應的幫助了。何以提高就業歧視的司法救濟能力,以便有關主管部門或上級機關在予以處理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不是難以確定具體的執法部門。
4 制訂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法及其主要內容
前文闡述我國目前反就業歧視立法存在不足,我們應當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我國就業歧視相關法律制度:
第一,必須對就業歧視加以明確的界定。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給“就業歧視”一個準確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或者通過概括或者列舉的方式對就業歧視進行了界定。如有學者認為,所謂就業歧視是指因種族、膚色、宗教、民族、黨派、國籍、戶籍等不同而造成的對勞動者就業方面的剝奪或損害。有學者認為,就業歧視是指在條件相等或相近的求職者的求職過程中不能夠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以及工資配置、升遷、培訓機會、就業安全保障的平等待遇,從而使其在平等就業的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
第二,擴大我國《勞動法》中就業歧視的認定范圍。由于我國法律法規欠缺有關調整就業市場的法律規范。比如沒有關于戶籍歧視、疾病歧視、血型歧視、工作經驗歧視、姓氏歧視、政治態度歧視等方面的法律規范。就這些對于其他勞動者群體就業歧視的相關內容應予以補充、擴大[2]。
第三,法律責任。如在勞動者就業求職過程中,應聘單位如果存在歧視,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使這些法律的責任細化具體化,做到有理可據、有法可依。譬如應聘者遇到應該錄用而不予錄用的情形,應聘者能夠根據相關立法尋求幫助,并立即得到相應的法律應答,而不是尋訪無門,不了了之。對于就業歧視行為的懲罰力度一定要大并且要落實到實處,讓用人者或雇主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真正有效遏制違法行為和保護受害者。
第四,強調政府在積極消除就業歧視中的責任。
首先,國家、政府在面對社會經濟體制持續轉型,勞動力供過于求將長期存在的現狀時,應當著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切實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其次,國家、政府應該采取相應措施積極制定和實施禁止勞動者就業歧視的法律法規政策,不出臺帶有地方保護主義傾向的歧視性就業政策。企業在用工過程中存在歧視性做法,政府部門應提高監管力度并進行有效干預。
【參考文獻】
【1】鄒世允, 盛丹.就業間接歧視的法律規制[J].中國勞動,2016(9x):48-52.
【2】 李雄, 肖林彬.我國制定《反就業歧視法》應當著重解決的問題[J]. 職業技術教育,2011,32(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