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趙一葦
當我接手長租公寓“爆雷”問題的選題時,媒體上已經出現了不少報道。他們將指責的矛頭對準了“租金貸”。現有“租金貸”的一般模式是:在分租場景中,公寓把房子分租給租客,租客向金融公司申請租房貸款,金融公司一次性把租房貸款支付給公寓,租客則按月償還金融公司貸款。
輿論發酵過程中,出現許多對中介和貸款平臺的指責,還有許多對租客流離失所的描寫。但我知道,在金融行業中,一個順利誕生、發展的金融產品必然經過層層審批,也必然迎合了一部分群體的需要。本意為減輕房租負擔的金融產品,為什么會落得人人喊打的下場?
在思考選題方向時,我決定在梳理昊園恒業“爆雷”事件本身時,將“租金貸”業務在關鍵環節上的問題呈現出來,這也是目前所有“爆雷”長租公寓的共同爭議焦點。“租金貸”是否有原罪?它在開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各利益相關方與“租金貸”的關系是怎樣的?
最初,我進入多個租客維權群,觀察和詢問存在的問題和訴求。在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憤怒與無助,也聽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我開始對現有信息產生懷疑。
隨后,我聯系到這次事件中被提及最多的資方,獲得了更多關于業務和行業的信息。之后,通過與專家溝通、聽從業人員的解釋,逐漸對“租金貸”搭建起認知框架。結合此前的信息,逐漸拼湊出一條危機爆發的時間線。通過資方輾轉聯系到中介方與平臺方,我與當事的兩家企業進行了近四個小時的面談。期間,他們對貸款環節提出了不同于租戶的說法,中介方也承認了其存在的管理漏洞。
采訪期間,一位租客表示感謝我替他們討公道。我回答說,我只能盡量呈現事實。在隨后的寫稿過程中,我也不斷用這句話提醒自己。
對長租公寓和“租金貸”的梳理,我們并不僅是要事無巨細地描寫一起惡性事件,而是懷有促進行業改善的愿景。合規的“租金貸”并非洪水猛獸,企業需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按規辦事,公眾接觸金融工具時也應具備風險和責任意識。最重要的是,媒體解讀必須要有完整的信息鏈條和中立態度,呈現事實與多方聲音,把判斷權交給讀者。

詳見本刊2018年12月3日出版總第879期

45/2018總第879期
@張宏偉:一些科技人員為了名利,重大成就做不來,在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上卻顯得很膽大。西班牙政府曾對錯報了地震的幾位科技工作者追究了法律責任。而我們針對行為不端的科技人員,或科技人員的不端行為,是否也要有明確的法律規范限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非典型國民黨人韓國瑜:溫良恭儉,但不讓》
執政的人知恥而后勇,努力改善自己在民眾中的形象,必須點贊。如果他們偏離了民眾的愿望,講得再好聽也沒有用。臺灣人民的選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朱老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