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嘉
“一定要長遠規劃,因為我們不是為了上幾個報紙的頭條就完了。”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張綏新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方式。
這讓人想到幾個月前,在北京舉辦的企業責任媒體溝通會上,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教授說:“我們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重點,并不是要去做一些有光環效應的項目,也不是去發表幾個高調的聲明,更不是做出了很大的投資,卻只能夠惠及小部分人群。我們強調的是高效。我們開展的活動要盡可能多地去惠及更多人,助力于他們的教育、健康以及提升環保意識。”
在第十四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上,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以下簡稱“大眾”)摘得“2018年度責任企業”榮譽。當一組組“責任表情”在大屏幕滾動時,定格在大眾的照片,是一群在綠茵場上奔跑的少年,穿著球衣,手牽著手,臉上掛著笑。
從道路安全、環境保護、體育促進到文化交流,“青少年”作為大眾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中最重要的對象,正從某種角度上,詮釋著其始終強調的“可持續”與“成效性”——讓青少年由內而外地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善意,助力他們的夢想開花,是企業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中,實現“責任效果”復利增長最和諧的方式之一。
2018年8月25日,位于德國的沃爾夫斯堡大眾競技場,德甲新賽季首場比賽在26621名觀眾的吶喊聲中拉開帷幕。來自中國長春的足球少年金俊邑與主裁判伊特里希攜手,帶領沃爾夫斯堡和沙爾克04的首發球員步入場地。16位中國足球少年與雙方球員共同入場。
他們是從往屆大眾汽車青少年足球訓練營、夏令營中遴選出的“希望之星”小球員,在上場的兩周之前,與16名優秀足球青訓教練員一起,在德國接受世界頂尖的青訓理論和實踐方法培訓,感受深厚的足球文化。
如今,大眾在全國建立了10個青少年足球訓練營,5000多名青少年球員及青訓教練接受培訓,超過45000名青少年球員受益其中。
“我們對青少年足球培訓的口號是‘足球不只是比賽,希望學習足球的小孩不僅是在進行專業的足球培訓,還能學到它背后的體育精神,團隊、拼搏、尊重、規則等體育方面的道德。即使成不了專業的足球運動員,也希望他們在這個培訓中得益一生。”張綏新表示。
可持續的企業社會責任從不止于實踐本身,而是其在不斷發展與深化的過程中,傳遞出的更強大的力量,帶動更廣范圍的社會群體,化“被動”為“主動”,成為履責路上的同行者。
今年6月15日,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與大眾共同啟動的“兒童交通友好社區”項目,是大眾在兒童交通安全領域的更進一步探索,這也是繼2015年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合作啟動“兒童道路安全體驗中心”公益項目后,大眾針對兒童交通安全保護的又一次踐行。
在滿足兒童出行利益的同時,其他群體的利益難以避免地會受到影響。交通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居民、商家的正常生活和經營。然而在與周邊商家、居民溝通后,“在我們項目中的愛心商家,他在項目中受益,變成了一個榜樣,隔了幾條街之外的那些商家看到,他們也會愿意加入進來。”當時的情景,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部高級總監殷進歷歷在目,“我們想要為—個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最初的想法可能是單向的,但實際上得來了很多回饋,又變成雙向和多向的。”
2015年,大眾聯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全國13個城市建立了首批以社區為基礎的兒童道路安全體驗中心,建立“以體驗中心為核心”的大型兒童道路安全公益平臺,通過帶動社區家庭,進而影響全社會的道路安全出行行為。截至2018年10月,該項目已累計覆蓋54萬受益居民。
與少年同行,也常懷少年心,大眾的“責任之路”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它的成長性。“試點社區的學校校長、老師也得到行為的改變,在他的教育體系里,也會起到引領的作用。這就是漣漪效應。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堅持與恒心,做出一定的成績,把它無限地延伸和放大出去,假以時日一定會實現更大的目標。”殷進說。
就在今年的廣州車展上,海茲曼教授宣布追加1億元人民幣企業社會責任基金,并命名其為大眾_、汽車集團(中國)致行公益基金。“致行”取“眾行致遠”中的兩個字,與同行者一起參與,可持續地實踐并行動起來,讓行動產生成果,是“致行”深層次的含義。
但投入資金,并不是大眾公益項目的最終目的。“對于我來說,問題的關鍵并不是在于金額,無論是5000萬還是1億。我們要確保這些項目的有效、高效,就需要有專人來負責,有專業的企業責任團隊,他們全部的工作就是開展相關企業責任的項目與活動。”海茲曼教授表示。
自2013年起,大眾開始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指導委員會,由董事會成員組成的委員會每個季度召開一次會議,討論以前做的各種項目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方向,是否行之有效。“責任”與其說是一種任務,更應該是企業運營的日常,融于企業的血脈之中。
回應社會的期望,解決急需解決的社會議題,每個企業都是帶動者與貢獻者,也是同行者與創新者。談到“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之道”,殷進同樣有她的理解。
“如果大家都有同一個層面上的認知,我們才能談到如何去管理它。如果我們做的目的是為了做宣傳,那可能做事的方法和管理方法就是完全不一樣的。而我們的目的本非如此。通過帶動員工、經銷商、合資企業一起努力,對社會議題起到推動作用,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該是倡導者、模范榜樣和資源整合者。”
近年來,大眾在企業履責領域屢受嘉獎,其企業社會責任早已成為行業學習和追隨的榜樣。但大眾并不滿足于責任的品牌化,而是在始終強調做一個負責任的品牌,并把創造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生態放到了企業戰略的高度。

“千名教師環境友好使者——播種綠色未來”項目
眼下,將角色從傳統汽車制造商轉變為可持續移動出行解決方案提供者,能否在整個汽車行業處于轉型階段的當下,降低社會成本,大眾已不只是“造車”這么簡單。
在不久的將來,大眾在全世界的產品中,將有30%左右為電動車,即新能源車。張綏新博士認為,“汽車行業從一開始做內燃機,做了一百多年。從傳統的內燃機要消耗化石燃料的,轉到使用電,做到電氣電動化,降低環境污染。這是一個大趨向。”
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大眾在這些方面正在進行更多工作。不僅要讓車“智能”起來,也要讓路實現智能化。
未來,大眾將聯合合資企業伙伴,計劃到2022年前投入約150億歐元,推進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數字化和全新移動出行服務的發展,提供智能化、以用戶為導向、可持續的移動出行解決方案。
“路車結合,這就是一次性的投資以后,大家都受益”,在大眾看來,持續創新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激發社會各界形成合力,泛起的漣漪比單打獨斗來的更有效率。